APP下载

不同目标倾向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2019-07-25刘祖志胡丽萍张珊珊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领悟成就效能

刘祖志, 胡丽萍, 张 野, 张珊珊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按照2%~5%的规模逐年增长。教育部数据显示,2018年大学毕业生达到820万,大学生群体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尽管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90%以上,但有调查发现,毕业生离职率呈现增长态势,这意味着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及就业质量还未达到理想水平。个体就业满意度与择业效能感存在密切联系[1]。择业效能感最早由Hackett和Betz(1981)提出,他们结合自我效能感理论与职业成熟理论,将其定义为个体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对完成求职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知觉、自我评估或信心程度[2]。研究者认为,具备高择业效能感的个体能有效评估自身能力水平,做出合理的职业决策,使个体自身素养与职业发展要求相匹配。这部分人通常能在工作中感受到更高的满意度,能从主观上对职业生涯成功做出更高的评价。识别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并探讨其潜在机制,对指导与促进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以往研究表明,目标倾向能够通过不同应对模式对个体择业效能感产生影响[3]。有学者指出,当面临重要人生任务时,个体会表现出两种主要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模式。一种是非适应性的“无能”(helpless)应对模式,具体表现在:回避挑战,避免遭受失败形成负面的自我否定,维持外界对自身能力的良好评价。另一种是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掌握倾向”(mastery-oriented)应对模式,主要表现在个体以掌握目标为价值导向,更乐于尝试新的事物与挑战,追求自身能力与知识储备的提升[4]1。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Dweck等提出成就目标理论,把目标倾向划分为两类:掌握目标倾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与成就目标倾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其中,掌握目标倾向的个体注重发展新技能,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掌握目标倾向水平高的个体能有效处理择业压力,并积极应对挑战;成就目标倾向的个体则致力于寻求他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性评价,倾向于选择简单的任务,面对就业压力,容易表现出焦虑情绪与回避行为。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一:掌握目标倾向能够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成就目标倾向对择业效能感不存在显著预测作用。

领悟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在情绪方面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在生活中受到尊重、理解与支持的满意程度[5]。根据缓冲器理论[6],当个体面对巨大就业压力时,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自我评价降低等应激反应,而良好的社会支持及个体感知到的支持水平能够有效减轻压力源所引起的负面影响,对压力事件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与积极决策行为。大量实证研究表明,领悟社会支持的多个维度都对个体的择业效能感水平具有预测作用[7-8]。因此,基于已有研究提出假设二:领悟社会支持能够正向预测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

除此之外,有研究进一步指出,不同目标倾向可能驱使个体通过不同途径获取与感知他人支持[9],且当个体获取与感知到他人关注时,会呈现出符合他人预期的行为反应[10],这提示目标倾向可能通过领悟社会支持对择业效能感产生影响。成就目标倾向关注外部环境对自身的评价,驱动个体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到他人的看法、评价中,并采取策略积极维护他人的良好评价与支持,在获取与感知社会支持过程中更具主动性。掌握目标倾向关注自我成长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掌握目标倾向水平高的个体在自我实现过程中,获得外部对其能力与表现的认可,这部分群体感知的社会支持伴随着自身能力的增长而提升。鉴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三:领悟社会支持在掌握目标倾向与成就目标倾向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中均起到中介作用。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大学540名在校大学生,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93份,问卷有效率为91.3%。其中:男生249人,女生244人;大一126人,大二113人,大三115人,大四139人。

(二)研究工具

1. 目标倾向量表

采用徐方忠对Button目标倾向问卷的修订量表[4]2-4,分别测定掌握目标倾向水平与成就目标倾向水平,各6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得分与符合程度成正比,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信度良好。

2.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姜乾金修订的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由12个条目组成,包含三个维度:家庭支持(由3、4、8、11题得分构成)、朋友支持(由6、7、9、12题得分构成)和其他支持(由1、2、5、10题得分构成)。本量表采取likert-5点记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说明在各个维度上的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有着良好的信度(Cronbach′s α=0.85)。

3. 择业效能感量表

采用龙燕梅修订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量表[11],包括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筛选、制定计划和问题解决五个维度,共计25个条目;采用5点评分法,按照“根本没有信心”到“完全有信心”的顺序,分别计1至5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的择业效能感水平越高。本研究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具有较好的信度。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和Amos 22.0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及bootstrap分析。

(四)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数据收集完成后,采用Harman单因素法来验证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结果显示,共提取出8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其中第一个主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30.98%,低于40%的临界值。因此,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不明显。

二、研究结果

(一)目标倾向、领悟社会支持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

掌握目标倾向和成就目标倾向均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个体掌握目标倾向与成就目标倾向水平越高,择业效能感越强,掌握目标倾向和成就目标倾向与领悟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领悟社会支持与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为进一步检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提供了支持。性别和年级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均显著相关,因此在后续分析中将其纳入控制变量。

(二)领悟社会支持在目标倾向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依据温忠麟和叶宝娟建议的中介效应检验步骤,本研究采用Amos建立结构方程模型,首先检验目标倾向对择业效能感的直接路径作用,掌握目标倾向能显著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p<0.001),而成就目标倾向不能起到显著预测作用(p>0.05)。进一步将领悟社会支持纳入模型中,检验其在掌握目标倾向与成就目标倾向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间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领悟社会支持在目标倾向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间中介效应模型拟合良好:χ2/df=4.03,TLI=0.96,CFI=0.97,RMSEA=0.07。由模型可知(见图1),掌握目标倾向和领悟社会支持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β=0.55,p<0.001;β=0.42,p<0.001),而在成就目标倾向作为自变量的结构模型中,成就目标倾向对择业效能感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p>0.05),β值为0.04的线条代表成就目标对择业效能感的直接作用。由于效应不显著未做星号标记,同时也以虚线做出区分。但由于成就目标倾向对领悟社会支持与领悟社会支持对择业效能感的效应值均显著,故成就目标倾向→领悟社会支持→择业效能感的中介路径作用显著。根据上述结果,掌握目标倾向对择业效能感的直接预测作用显著,假设一成立。同时,目标倾向均能显著预测领悟社会支持,且领悟社会支持对择业效能感存在显著预测作用,假设二成立。因而,领悟社会支持在掌握目标倾向与成就目标倾向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中均发挥中介作用,假设三成立。

表1 大学生目标倾向、领悟社会支持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相关性

注:性别和年龄为虚拟变量。*p<0.05,**p<0.01

图1 领悟社会支持对目标倾向与择业效能感之间关系的中介模型注:*p<0.05,**p<0.01,未做标记则代表p>0.05;为提升图形可读性,性别、年级的路径均未在图中显示

进一步采用偏差校正Bootstrap方法检验模型的中介效应,结果见表2。领悟社会支持在掌握目标倾向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中产生的总效应值为0.59(95%CI[0.52,0.66])、中介效应值为0.23(95%CI[0.14,0.35]),以上结果均不含0值,说明领悟社会支持在掌握目标倾向与择业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中介效应/总效应)的39.0%。其次,成就目标倾向对择业效能感的直接效应不显著(95%CI[-0.06,0.12]),通过领悟社会支持的完全中介作用对择业效能感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值为0.05(95%CI[0.01,0.12])。

表2 领悟社会支持在目标倾向与择业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三、讨论

(一)目标倾向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掌握目标倾向能正向预测大学生择业效能感,这与已有研究一致[12]。大学生的目标倾向能够影响其认知与行为模式,并对个体未来成就具备预测作用[13]。其中,择业效能感作为一种自我知觉能力,同样受到个体目标倾向的影响。不同目标倾向造成个体不同的“认知-情感-行为”反应模式,对自身能力的不同观点,是造成个体关注不同方面、形成不同目标导向的原因。自身能力内隐理论能力实体观认为自身能力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品质,要保护它免受损害,所以个体需要通过自我成就来获取外界对其能力的良好评价;自身能力内隐理论能力增长观则认为能力是一个可变、发展的品质,可以受个体控制,个体的生活目标是追求了解新事物,通过学习来促进能力的提升。对持有掌握目标倾向的大学生而言,其注重自身能力的发展,具备较强的内部动机,并驱动自身积极应对压力情境。这类大学生通常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其内部认知结构对于压力情境的解释,可能认为是压力作为一种推动自身能力发展的要素,因而表现出积极的择业态度,并具备较高的择业效能感水平。成就目标倾向则更倾向于选择低难度任务,规避挑战,通过完成低难度任务,维持良好的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因此,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时,成就目标倾向的个体容易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行为反应,同时对自身能否很好地融入与适应社会环境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二)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发现,掌握目标倾向既直接正向影响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又通过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影响择业效能感,而成就目标倾向仅能通过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影响择业效能感。这表明两种目标倾向均有利于个体获取来自社会的支持,从而增强其应对压力情境的能力与适应性,积极地择业就业。此外,个体感知到社会支持的水平一方面来源于他人(如父母、朋友等)的支持,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自身对他人支持的主观满意度[14]。社会群体通常对高能力和高成就者给予更多关注,这类关注包含期待、欣赏等成分,是个体自我满足的重要社会来源。因此,目标倾向能有效地帮助个体获取并感知更多社会支持,掌握目标倾向与成就目标倾向均能正向影响领悟社会支持。其中,掌握目标倾向的学生能不断提升、发展自身能力,并依据自身素质取得良好的行为结果,继而获得社会认同与赞许。相反,以成就目标为导向的大学生追求他人的积极评价与自我满足,主动维持和获取社会关注。由于两种目标倾向导致个体不同的内部认知结构,构成了目标倾向对社会支持的不同获取与感知机制。研究还表明,领悟社会支持正向预测择业效能感,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积极因子,能有效缓解压力情境所引起的个体认知层面的反应(如自我评价降低、自我否定等),因而能帮助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时维持良好的择业效能感水平。

四、小结与展望

择业效能感是个体实现对自身与环境合理评估的重要特质。不同目标倾向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不同,掌握目标倾向对个体择业效能感具有促进作用,成就目标倾向对个体择业效能感无显著影响。较之成就目标倾向,掌握目标倾向对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整体预测作用更大。这可能是由于掌握目标倾向的大学生,在实现目标的整个过程中,更关注自身能力的发展,是一种更理性、有效的成长模式,能形成较为稳定的自我评价与自我认同。成就目标倾向则使个体更关注外部评价,对外部信息更为敏感,容易引起对自身能力的怀疑及自我否定。

(一)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探究了影响个体择业效能感的多个因素,发现不同因素对择业效能感既存在直接的影响,也包含了间接的影响路径,拓展与完善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研究领域。但整个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整体研究样本单一。研究仅选取了一所大学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还不具备广泛的代表性。后续研究应当涵盖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院校,全面反映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以确保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

第二,研究变量不够细化。根据生物生态系统理论,个体作为整个系统中的一部分,与环境交互、相互影响。本研究中,领悟社会支持仅能衡量大学生对整体支持水平的感知,无法全面解释社会系统中多个子系统对择业效能感影响作用的大小。未来的研究有必要区分大学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子系统所感知到的支持水平,明确不同子系统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并获取不同目标倾向通过子系统对择业效能感的影响路径,使研究结果能够准确、有效地指导社会系统协助大学生提升择业效能感。

(二)研究的应用价值

目前的就业现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与就业质量均存在问题。其中,择业效能感是影响大学生择业、就业的重要因素。在实际过程中,增强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需要引导大学生形成理性、有效的目标倾向。此外,社会系统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关键的角色,不单是指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目标倾向的推动者,也是大学生积极适应社会的重要心理支撑。由于不同社会系统功能存在差异,它们在实际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第一,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与作用。原生家庭作为个体价值取向塑造与社会化的重要纽带,应当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目标倾向。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大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频率、时间逐渐下降,但家庭仍扮演着重要的沟通者与引导者的角色,因此家庭成员更应关注与孩子沟通的质量。比如,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让他们感知到是被关注与被认可的。家庭应适当地引导孩子对未来进行规划与思考,理性处理此过程中孩子所表现出来的焦虑与非理性想法,提供合理建议供其参考与借鉴;家长应让孩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适当时候给予提点即可,给孩子提供一个既开放又能感受到支撑的环境。

第二,学校应协助学生适应由校园到社会的转变。学校有必要使用专业的测量工具测验学生的目标倾向,对特异学生予以关注与引导。高校应加强构建社会适应模拟系统,完善从理论基础到模拟实践的系统流程,应用职业兴趣测验(如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为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提供科学参考。在此基础上,学校应经常组织模拟面试等活动,调动学生的职业兴趣,使之体验就业压力与氛围。此外,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组织校园招聘等,是帮助学生在真正的社会情境中体验择业与就业的方式,也是协助学生适应由校园到社会转变的重要手段。

第三,整合社会资源,提供职业技能及就业技能训练。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机构的作用,开设技能训练课程,提供实践机会,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开展相关活动,例如举办模拟招聘、面试情境教学、模拟工作情境等系列活动。根据学科类型、性别、家庭等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活动,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使其形成更乐观积极的就业态度。鼓励企业走进校园,为学生的就业问题答疑解惑,推动大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就业、更积极地选择就业。

猜你喜欢

领悟成就效能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了不起的成就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多么痛的领悟
失恋“成就”的CEO
回顾五年成就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