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背景下大运河沿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
——以江苏仪征城南大码头街区为例

2019-07-25周丽娜

中国名城 2019年7期
关键词:仪征城南大运河

周丽娜

1 研究背景

1.1 大运河遗产背景

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大运河有着典型的“线性遗产”、“文化线路”的特征:即遗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且各部分遗产独立的自身价值小于大运河遗产整体价值。尽管如此,大运河沿线各历史街区内留存着的与大运河文化遗产相关的部分内容,却仍是大运河遗产整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缺失任何一个部分或环节,都将影响到大运河遗产价值的完整性。因此,针对大运河沿线历史街区内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研究,是保证大运河遗产历史文化价值完整性不可或缺的必要工作;作为大运河沿线的历史街区,如何结合大运河遗产的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价值,也是大运河申遗成功后持续开展保护工作必须要做的功课。

1.2 街区发展背景

京杭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建设较早、空间跨度最大、延续时间最久的人工运河,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运输的大动脉。而真州(今仪征)位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境内的重要水运河道——仪扬运河真州段,西经仪征城南大码头接入长江,东达扬州接入大运河,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支流,是各船只出江入运的重要河道。史料记载“真州,扼江、淮、河运道之要,转运半天下”,有着“东南水会、纲运喉舌”之称[1],仪征亦因水道而兴盛(图1)[2]。

仪征城南大码头作为仪扬运河真州段入江运口所在地,曾因水运的发展空前繁荣,盛极一时。随着盐、漕两运政策的改变,运口的转移变迁,古仪扬运河的运输功能废止,入江口基本淤塞,城南大码头逐渐萧条;同时,随着仪征地区几次战争的爆发,大码头街区内大量建筑遗存在战火中损毁,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惨遭破坏。如今的城南大码头,仪扬运河真州段的故道犹在,但已被部分填埋,仅剩西侧小段;垃圾在河道旁堆积,环境污染恶化;历史街区内,棚户建筑集中,工业厂房及企业自建房占据着大量空间。

1.3 城市更新背景

随着仪征市危房解危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的推进,城南大码头街区成为了仪征市棚户改造的重点工作地段。城南大码头街区作为大运河沿线的历史街区,保存有一定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及其他历史文化资源,能够真实的反映一定时期内的传统风貌及地方特色,但因其并未被划定为具有法定地位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的文化遗产缺乏保护规划制定的保护要求与强制措施,在城市更新进程中难以得到全面有效及系统的保护,面对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如采用一般的城市旧区的更新改造方式,文化遗产极易受到破坏,或是演变为单个孤立的遗产点的保存,从而导致历史街区文脉的断裂和历史氛围的消失。在城市更新及棚户区危旧房改造的过程中,如何保护与传承历史街区内的文化遗产,保存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保护大运河遗产,复兴城市文化,既是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仪征适应新常态创新转型及复兴的大势所趋与引擎所在。

2 历史街区价值研究

2.1 大运河水利盐漕纲运的实地证明

2.1.1 大运河水利设施的实地证明

绵延二千余公里的大运河河道,纵贯南北,流经区域广阔,地势高低起伏。为克服地形错落给行船带来的困难,需要建造船闸等各种水工设施,通过引潮、蓄水、节水、输水等多重功能,以保证在不同高度的水位情况下,均可以实现大运河交通的通畅。仪扬运河真州段全长5000米,由里河、外河、四闸、五坝等系统工程组成,“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单安仁建响水、通济、罗泗三闸,又在外河(南门)上复筑土坝五座”[3]。作为古仪扬运河上的重要船闸,响水闸、通济闸、罗泗闸、拦潮闸被称为真州四闸,互相辅助,缺一不可。真州四闸是当时先进水工技术的典型代表,是解决长江与大运河间地势与水位差的重要水利工程,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大运河航运的通畅,大大提升了河道的运输效率。

其中,曾被誉为“江北第一闸”的拦潮闸,其遗址即位于城南大码头街区内,商会街71号民居南侧(图2)[4]。现状闸址已随东侧河道的消失被填埋,有“仪扬运河真州段故道遗址”的石碑立于其旁,西侧部分河道仍保存,曲折向南通至下江口。拦潮闸遗址及仪扬运河真州段故道的存在,是大运河故道存在及其走向最直接的证明。在古邗沟的两个通江口中,瓜洲通江口早在清朝就已沉没江中,仪征入江囗是现存唯一的通江口,真州四闸等水利设施遗址及仪扬运河真州段部分故道的遗存,使得仪征城南大码头成为古仪扬运河上先进水利设施的实地证明。

2.1.2 盐漕纲运文化的实地证明

作为“东南水会、纲运喉舌”的古真州(今仪征),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水运的交汇处,核心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盐漕纲运的重要中转集散地,在唐宋时期就已成为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尤其是真州闸建成后,古仪扬运河的漕运效率更是得到大幅提升,往来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各省的船只,无论是南粮北运,还是北盐南运,均需通过仪征大码头。据扬州水利专家徐炳顺研究介绍,当时真州的漕粮运输比建成前增加了一半,可达600万石,高峰时期甚至超过700万石,占全国漕运总量的3/4。

古代盐赋是国家税收极为重要的来源,盐运的发展,是仪征及其城南大码头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仪征作为两淮盐运的中转集散地,在鼎盛时,其发行的盐钞占全国的1/4。明清时期,盐运船入运出江均需经澳河(即今天池),清于天池设“淮南盐引批验所”,盐船从仪征东关入澳河,待巡盐御使掣验后,解捆运行,再由盐商载运出江销售[5]。城南大码头位于古仪扬运河与澳河入口处,是必经之地,设置专门引盐的屯船坞。彼时城南大码头商贸发展,市井繁荣,甚至超越真州城内。直至清雍正以后,推行票盐制,真州不再是盐运必经之地,真州使院高楼倾圯,河道淤塞,城南大码头才日渐冷清。现状历史街区内肇大典当、商会会馆、仪扬运河真州段、拦潮闸遗址、酱园等历史文化遗存与传统建筑依稀可见当时繁盛的影子,是历史上繁盛商贸景象的实物证明,城南大码头街区做为历史事件的真实发生地,是极具价值的历史文化实地证明。

2.2 最大规模完整成片的历史街区

仪征市因运河而兴,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市区内成片成规模的历史地段留存较少,仅余城南大码头街区;街区“三街四巷”的核心范围内,传统街巷肌理尚存,文物古迹遗存较多,传统民居集中成片,历史环境要素保存较好,传统风貌较为完整,是仪征市内现状留存的唯一一片、也是规模最大、历史风貌最完整的历史街区(图3)[6]。

河西街、商会街及都会街,作为街区的核心骨架,仍保持着丁字形的历史格局,与河东巷、九龙巷、弯巷、老闸口巷等四条传统巷道贯通,共同形成街区的核心区域。“三街”历史上商贾云集,各具特色:商会街前为临河码头,后为沿街店铺,市井商业氛围浓郁;都会街店铺鳞次栉比,老字号、会馆林立;河西街则是当时淮南批验盐引所用来解捆大包,改装小包的地方;三街交界建有都会桥,是大码头最为热闹的标志性建筑。

城南大码头街区内至今保存着大量文化遗产,包括叶氏宅、商会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丁氏宅、都会后街井、老闸口井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以及规模成片、构成历史街区传统肌理与风貌基底的传统风貌建筑。在古仪扬运河岸边,还留存有一段25米长的传统青石铺地。

2.3 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的空间载体

城南大码头因盐运而繁荣,历史上曾有典当钱庄、邮局驿馆、书场戏院、酒楼茶馆、旅店食摊、会馆庙堂等各类承载地方文化的场所,正如真州道情词中所描述的:“出南门,漫步游,走河西,到码头,都会桥下水悠悠。东边有座关帝庙,西有星沙看戏楼;城隍宫紧靠河边口,泗源沟通商巨埠,看长江水向东流”[7],城南大码头是仪征地方传统文化最为集中的表现地,是承载大运河及大码头盐运文化、传承仪征城市记忆、发展文化产业最为典型的区域。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南大码头街区内开展过一定规模的近现代工业建设。城市的发展是连续的,靠近长江港口的区位,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是现代工业,这也是大码头街区历史发展的一部分。在各类文物古迹及传统风貌建筑集中的三街四巷核心范围外,同时保存有部分工业建筑与设施遗存,为城南大码头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提供了空间载体。

3 保护与复兴

3.1 保护:梳理遗产体系

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其现场调研的要求,不能按照一般城市旧区更新改造或棚户改造地区的惯例进行。应当通过对每一条街巷、每一栋建筑详实的调研摸排,对街区内的建筑按其历史信息的保存状况来分类,不只是按建筑的完好程度来分类[10],梳理出有保留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提出保护要求,对街区内具有保留价值的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大运河本体及其附属水工设施,因运而兴的历史街区也是其衍生的文化遗产。城南大码头因运而生,码头的繁荣催生市井生活与商业的繁荣,留下部分建筑遗产。城南大码头街区内的文化遗产包括传统街巷、文物保护单位、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等各类型要素(图4)[11]。

表1 城南大码头街区土地产权现状一览表[8]

表2 城南大码头街区建筑产权现状一览表[9]

同时,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当结合现状调研的梳理成果,对历史街区内的地块采取分类措施,避免全部推倒重建的粗放模式。对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分布的核心街区,应当划定为保护整治地块,维持街巷格局,建筑以修缮维护为主,通过风貌整治、建筑加固、鼓励历史商业的恢复等方式,延续街区的历史风貌与氛围。同时结合城市更新中对市政设施的提升及环境的改善,吸引商业消费,实现收入增长与民生改善。针对核心地段以外地块,可划定为拆除新建地块,在拆除更新中,对建筑亦应沿用分类对待的原则,适当保留具有改造再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

3.2 恢复:保存历史记忆

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忆,是这个城市特有的印记,是区别于其他城市,构建市民共同认知和归属感的重要内容,保护城市的历史记忆,有利于城市特色的保护。城市中历史街区内的文化遗产,是其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延续街区内经过历史发展有机生长的街区空间肌理,恢复文化标志,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历史记忆传承的重要手段。

作为因运而兴的城市,仪扬运河真州段故道,是仪征及城南大码头街区的记忆源头与标志;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其核心价值。为保存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恢复街区内古仪扬运河的故道及部分重要公建,是实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街区历史记忆的传承所必不可少的措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特殊性,是它具有在功能废止的情况下,还能提供城市景观与生态环境服务的特点。因此,对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中止了原始功能的遗产要素,以促进其开放性和公益性为目标,利用功能以遗产保护与展示为主,允许与遗产价值相容的、适度的再利用[12]。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恢复与再利用,在城市更新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城南大码头街区,结合城市更新中对棚户建筑的拆除,依据古仪扬运河故道的历史走向,恢复河道水系,清理淤塞,整治河道环境,为城市更新区域提供良好的水体景观及生态环境;结合盐厅、都会桥等重要公建的恢复,将其作为大运河水利设施文化遗产及盐运文化的科普体验场所,以及历史街区中的景观设施与交通设施,在具备现实使用功能的同时,实现饱含城市记忆的文化地标的建立(图5)[13]。

3.3 传承:延续传统特色

历史街区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原则,可以对没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进行拆除更新,但在更新过程中,应当以历史风貌及传统肌理进行更新,以控制新建建筑的整体风貌。

一般在传统特色地段内建筑高度都不高,要保护这种宜人的尺度和空间轮廓线,因此要在保护区内制定建筑高度的控制。[14]仪征城南大码头街区虽然不是法定的保护区,但是为延续其整体较好的传统风貌,应当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制定相应的高度控制规划。城南大码头街区核心地段内建筑高度控制为1-2层,外围更新区域建议高度控制不超过4层,同时结合建筑檐口高度的控制,保证高度控制的效果,以最终达到较为协调统一的整体风貌(图6)[15]。

同时,更新地块内的新建建筑,应当尊重历史街区内的历史文脉,在建筑风貌及空间肌理上有所遵循与传承。城南大码头街区内保存有部分风貌较好的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通过分析其不同使用功能,不同高度,临街或面河等不同区位的建筑特色,对地方传统建筑特色元素进行提取,在新建建筑中延续其院落式建筑的传统肌理,采用传统建筑的特色元素,并适当融入大运河遗产的文化符号,实现历史街区内,新建建筑对传统特色与风貌的传承,打造富有特色的高端情景文化社区(图7)[16]。

3.4 活化:转型推动复兴

城市的更新不应只是物质层面的更新,更应当注重城市生活内涵,通过地块活力的激发,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与城市文脉的传承。对于历史功能已不复存在且现状功能凋敝的历史街区,应当通过物质空间的活化及文化特色的注入,推动历史街区的产业转型。对物质空间载体的活化使用是保持街区活力的重要方式,但同时应避免对文物古迹的过度使用。赋予文物古迹新的当代功能必须根据文物古迹的价值和自身特点,确保文物古迹安全和价值不受损害。利用必须考虑文物古迹的承受能力,禁止超出文物轨迹承受能力的利用。因利用而增加的设施必须是可逆的。[17]

仪征城南大码头街区在产业转型中,应当与扬州区别开来,错位发展。两者都因盐运而兴,但扬州为大盐都,仪征是小盐市;扬州是运河之都,仪征是盐运码头;扬州是大商埠,仪征为大码头;扬州是大雅、盐商文化,仪征是大俗、市井文化;通过特色鲜明的文化与产业定位,为仪征城南大码头找到具有自身特色、量身定制的特色产业。

历史街区内注入的产业应当有利于文化传承,同时应当避免过度商业化。仪征城南大码头,依据历史上繁盛的商业基础,提供盐运文化体验,结合各类老字号与非遗项目的入驻,展示仪征地方文化特色及市井人文风情,改造利用工业遗产,发展文创体验,最终使其成为展示传统风貌,传承历史记忆,提供居民休闲的城市文化地标。

4 结语

衰败的历史街区其更新发展是必然的,但每一处历史街区都是一个城市的乡愁地,历史街区的更新应当是一种有机更新,本质上是街区复兴。

大运河沿线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既不是大拆大建的全部拆除,也不是原封不动的全盘保留,而是在梳理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资源与价值的基础上,采取分类而治的规划策略与措施,真实整体的保护各类文化遗产,积极利用与活化历史文化资源,恢复重要历史记忆空间,延续历史肌理及风貌特色,注入地方特色文化,推动产业转型,传承城市文脉,最终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

猜你喜欢

仪征城南大运河
仪征化纤:做可降解新材料品牌开路先锋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仪征:“三力”铸牢共同体意识 “三紧”建美红石榴家园
扬州仪征十二圩:三步骤画好基层统战最大同心圆
再读《城南旧事》
城南二首(其一)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城南花已开,人间皆可爱
城南旧事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