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评价与保护研究*
2019-07-25赵晨洋李子安王燕燕
赵晨洋 李子安 王燕燕
历史遗产廊道一般是指依托河道流域、车马驿道、线性防御设施等带状空间,且目前仍存有较多物质遗存和文化景观,具有重要的文化史、科技史和历史事件见证意义的轴带地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群体记忆的重要载体[1]。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是以南京明城墙为主体遗产资源,并将沿线一定范围区域内的其他重要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关联要素串联在一起的功能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线性的遗产区域。它像一条纽带串起了众多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以及历史事件、风俗民情、故事传说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2],呈现了南京的古都风貌和人文历史。
现阶段对明城墙及其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南京市“城市双修”和“明城墙申遗”的背景下,南京市最新《城墙保护和利用两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为:以城墙为纽带,以更高标准、更大力度聚合城墙周边文化旅游资源,文旅融合、品牌提升、遗产保护工程,构建环城墙文化、旅游、休闲生态带,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与风采。
1 南京明城墙的历史变迁、现状概述
南京城墙自春秋时期起就有雏形出现,当时为土筑城垣,分为外城与内城[3]。六朝时期的南京城墙形成了外郭、都城和宫城。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城,历时21年建成南京明城墙[4],总长35.267千米。如今的南京明城墙遗迹是基于明代的京城城墙,其墙体保留部分约为25.091千米,从规模、尺度、保存长度、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来说,南京明城墙都堪称世界第一[5](图1-3)。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明城墙不再是城市的边界,已位于城市建成区之中,同是处于并且已经从军事防御性的线性空间转变为城市中的集景观、游憩、历史人文和民俗为一体的绿色历史廊道,从功能型转变为文化型,是具有唯一性的城市文化资本。作为时代产物和重要的历史遗存,明城墙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早已深深融入南京城的血脉之中,并与山水自然要素结合构成了南京最具特点的“山、水、城、林”的景观格局。
2 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在查阅了《南京文物志》《南京城市史》《金陵胜迹大全》等文献资料后,结合大量的现场踏勘与调查,最终甄选出66处在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范围内的较为重要的文化遗产资源,落实其位置并了解了各资源的历史和现状,遗产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3 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文化遗产评价指标的选择
表1 文化遗产评价指标一览表
表2 文化遗产评价指标赋值表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根据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的特点,结合研究的重点与客观条件,评价指标遵循主导性、稳定性、历时性、合理性,同时兼具可操作性的原则[6],将评价指标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是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第二类是遗产资源的价值与影响力;第三类是遗产资源的反应性,指标内容详见表1。
3.2 文化遗产评价指标的分类与赋值
综合整理文化遗产资源评价分级资料,详细描述了不同级别的划分依据,并根据指标与本文研究角度的贴合性对不同等级进行赋值,具体赋值见表2。
3.3 文化遗产评价体系的构建
3.3.1 评价指标的计算权重
综合AHP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7],运用Matlab软件进行计算,利用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评价体系里的所有判断矩阵的特征根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利用公式计算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8]。计算公式如下:
接表2
其中各指标的权重之和等于1,满足公式:
3.3.2 评价指标的量化结果
根据前文确定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敏感性体系中的各项敏感性指标的权重和具体分值,指标的具体得分乘以其权重相加则为遗产资源的综合得分。计算综合评价结果采用罗森伯-格菲什拜因数学模型:
公式中,E为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资源评价分值;Q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Pi为第i个评价指标的分值;n为评价指标的数目,计算结果见表4。
4 南京明城墙沿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4.1 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保护的分级
依据表4的评价得分,将其从高到低依次分为四级:一级得分值域≥3.3分;二级得分值域:2.8-3.3分;三级得分值域:2.3-2.8分;四级得分值域≤2.3分。等级越高,表明文化遗产资源的综合评价越好、价值越高。66处文化遗产分级详见表5。
4.2 文化遗产分级保护与利用的策略
4.2.1 一级文化遗产
一级文化遗产资源必须以保护为主,开发利用必须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之上,且必须结合遗产特点、价值和周边环境,着重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真实完整,保持原貌与本来格局,必须保持区域内文化内涵与氛围及风貌一致,如对遗产资源进行修复、加固、维护等操作,必须以“整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不得对其进行改造和增建[9]。可在遗产资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利用其历史文化内涵和环境资源创造活动场地和机会,以此起到传承文化精神的作用。
4.2.2 二级文化遗产
二级文化遗产资源须根据其特点和周边环境以及城市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遗产资源的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保护,在不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改变,允许实施一些非永久性的、非破坏性的修复、加固和维护。灵活利用遗产资源周边的城市公共空间,适度开展一些具有文化特色和历史传承价值的游憩展览等文化活动,体现当地的主流文化,促进遗产资源现代价值的发挥。
表3 文化遗产评价指标权重表
表4 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综合评分表
表5 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分级评定表
4.2.3 三级文化遗产
三级文化遗产应尽量将保持和维护遗址及环境风貌,可以根据城市建设更新发展的需求和遗产资源本身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度的开发。为提高对人类活动的满足性,可以增加或改建与遗产资源原貌风格相协调的构筑物,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在遗产资源及其周边开展与遗产历史主题相关联的商业游憩活动,增加扩大商业活动面积,拓展遗产资源的现代化功能,尽可能地适应现代城市的格局与功能。
4.2.4 四级文化遗产
四级文化遗产资源被破坏程度较大,很多遗址或已不复存在或残破不堪难以修复或隐藏在民居中不为人知,在保护开发的时候,应当更加偏重于考虑保持历史廊道的整体性,当其与城市更新建设发展需求发生冲突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保留主要遗迹、保留象征体、保留碑文等具有精神象征意义的部分及增设标志物等措施,以传承遗产所寄托的文化、精神,不必过分拘泥于恢复原貌而影响现代城市规划格局。
5 结语
通过构建南京明城墙历史廊道文化遗产的评价体系,并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量化的判别、筛选、评价与等级划分,可以使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具有更明确的目标性、针对性,可以有的放矢地实施差异化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使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科学、更合理的保护与利用,既能使历史文脉得到传承,又能使之与城市的发展相得益彰,实现“古”“今”融合与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