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区域视角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制研究综述

2019-07-24马钰奇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马钰奇

【摘 要】本文通过统地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机制的相关研究情况,探究了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变和发展趋势,发现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而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阶段互动地位、主要形式及互动内容均有不同,有必要分阶段予以阐释,这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并深刻把握产业间相互关系,制定出更符合产业发展内在机理的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互动机制

1.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在发达国家迅速崛起,不仅快速提高了制造业产品的附加值,还逐步成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当前我国正面临全方位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转型时期,如何顺利渡过这一转型期,摆脱低端制造的路径依赖,加快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二者互动、融合发展是关键之举。“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快服务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将服务型制造作为制造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路径。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的互动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二者的相互影响和互动机制两方面,但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问题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而且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阶段互动地位、主要形式及互动内容均有不同。因此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机制的相关研究情况,探究了在新的发展环境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演变和发展趋势,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清并深刻把握产业间相互关系,制定出更符合产业发展内在机理的政策支持体系。

2.文献综述

2.1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起步较早,成熟度较高,所以相关的理论、方法、视角和深度研究都比国内更多元,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产业的互动规律、作用机理等问题的研究也更为全面。根据产业主体的从属地位不同,学术界将关于二者关系的论点划分为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融合论三种。

2.1.1需求遵从论

为了适应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的专业分工、外包等活动中衍生出来。生产性服务业是对制造业的补充,通过对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扩张所引致的服务需求来产生影响,依附于制造业并为其服务。所以,服务业部门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相应制造业的需求扩张(Klodt,2000;Lodefalk,2012;Shepherd,2014)。Markusen (1989) 运用数理方法证明, 随着市场需求扩张, 厂商数目和生产规模会扩大,分工更加细化,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分离,从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

2.1.2供给主导论

供给主导论与需求遵从论是相对的,其来源于经典结论“供给创造需求”,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足够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供给,就不会形成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部门(Pappas and Sheehan,1998;SheeMeliciani and Savona,2012;Falk and Peng,2013)。Eswaran and Kotwal (2002)研究得出,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分工和服务多样化两个渠道提高了制造业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2.1.3互动融合论

互动论是需求遵从论和供给主导论的融合,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互动影响的关系。Francois(1990)从市场一体化及劳动分工的角度,强调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是互补而不是替代关系,制造业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需求,而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产品,两产业在互动中共同发展。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活动产生影响,同时生产性服务业的组织方式也会对制造业相应需求的获取产生影响,因此两者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Guerrieri and Meliciani;2005)。Peng 等(2013)从服务需求和供给角度构建了输入输出子系统模型,并分析了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服务因素,结果显示:在需求方面,公共服务部门是制造业产出的主要需求者;在供给方面,交通、金融和商业服务业是制造业的主要供给者,并且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关系最为密切。Goldhar 和 Berg(201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逐步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业特征,同时传统制造业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服务元素。Manley 和 Marceau(2012)指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制造-服务集成行业开始出现,制造商捆绑产品和服务有助于改善商业绩效,而且产品和服务之间的区别变得越来越模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也在不断加。

2.2国内研究评述

目前,国内研究大多是从宏观层面探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联情况、互动发展机制以及发展效果(吕政等,2006;冯泰文,2009;顾乃华,2010;高觉民、李晓慧,2011;赵放、成丹,2012;路剑宝,2014;席强敏等,2015),而对细分行业的研究尚未成熟,对两大产业互动影响的省域性研究或省际比较分析也较少,但也存在为数不多的探索性文献。而从研究方法来看, 投入产出法是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的主要方法(董晶晶等,2010;姚星等,2011;陈丽娴,2016;王红杰等,2018)

2.2.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情况研究

顾乃华(2005)构建了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模型,考察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表现。江静等(2007)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路红艳(2009)从产业融合角度探讨了生产性服务通过促进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之间功能的互补和融合,优化制造业结构的作用。高觉民(2011)在产业视角下将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进行了分解与重构,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動机理模型,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部门与制造业均呈现互动发展关系。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各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梯度化”特征,呈现由西向东逐渐增强,由沿海区域向内陆区域逐步塌陷的分布状态(唐晓华等,2018)。

2.2.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上实质有紧密的联系,两者的互动发展过程实质是价值链的分解和整合(刘纯彬,2011)。生产性服务业的演化历程表明,制造业的水平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样,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也体现制造业的成熟度(贾勇等,2011)。周静(2014)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需经历剥离独立、交叉互动和融合互动三个阶段, 不同阶段二者的互动关联效应、互动溢出效应与互动辐射效应不同,在处理产业间关系及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时,应充分结合理论分析作出所属阶段的准确判断。理论与实践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并非是一种简单的分工关系, 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互动发展关系(严仁远,2010)。席艳乐和李芊蕾(2013)纵向考察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2.2.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效果研究:

汪德华等(2010)研究发现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强合影响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制造业企业内部制造环节和服务环节的分离降化了企业的装置成本并有助于形成企业核也竞争力;二是社会化的專业分工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并且在产业关联度上形成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互动。高觉民和李晓慧(2011)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研究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且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也实现了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开始引领制造业向前发展,流通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能显著提高整体制造业的效率(陈光、张超,2014),制造业对综合技术服务、金融业服务的中间需求比重很高,但对制造业的关键领域投入不足。王正新等(2017)的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存在类似于种群生态系统中的互利共生关系,双方互为投入带动彼此产业发展并最终达到产业间的稳定均衡状态。杜宇玮(2017)研究发现, 自1999年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综合促进作用明显改善, 主要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的持续扩大。周明生、陈文翔(2018)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每提高1个百分点,能促进人均GDP提高3.86个百分点。金晟(2018)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生体的发展状态取决于环境因子和知识溢出效应的综合影响。

2.3文献评述

综上所述,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以及所表现出的特点差异。经过分析也得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会因为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地区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产业关联和互动。现有研究大多针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宏观关系进行探讨,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关系研究较少,对互动实践的指导性较弱。从研究对象来看,学者们大多侧重分析东南沿海、京津冀等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带的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关系,而对于其他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而且在这些少数的分析中理论政策层面的分析占大多数,只有极少数的实证分析。

3.小结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二者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制造业作为经济的三大产业之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但是,我国经济形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而急剧变化,从而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大环境,但是由于产生时间较短,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会是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地调整优化,生产技术、专业化水平逐步提升,社会分工也向着更细致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变化都促使着大部分企业对外展现其内部的一些服务活动,从而更好地整合利用既有的资源并尽可能发挥自身优势,也进一步促进企业提高产出效率、降低生产过程的风险以及合理规划各方面的成本。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生产性服务业表现出了独特的适合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关注点是“生产”而不是“消费”,它的服务对象也就集中在扮演生产者角色的企业,而不是日常消费个体。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没有服务性质的制造环节所创造的工业产品附加值日益减弱,而一些具有服务性质的产业,尤其是专业性高的生产和中介服务所创造的附加值逐步增长。无可置疑,未来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孔令夷,邢宁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的比较研究[J].软科学,2019(06):42-48.

[2]朱荪远.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研究[J].竞争情报,2018,14(05):56-63.

[3]魏亚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12(02):58-61.

[4]张长森,杨振华.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03):71-74.

[5]李超,张哲.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J].信息系统工程,2018(03):152-154.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