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绵羊的人
2019-07-24范漓
范漓
2016年,李孟华团队通过对77只中国地方品种绵羊和3只野生羊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比较极端环境下和对照环境下样本的基因组,发现了一系列与极端环境适应性相关的候选基因。背景图为Donald M Jones拍摄的野生羊。
“最危险的一次,我们专门雇佣了当地武装人员来保护自己和绵羊。”2018年1月,李孟华赴埃塞俄比亚采集当地绵羊样本,刚到不久,当地就因叛乱陷入紧急状态。李孟华对此心有余悸,但并不后悔:“还好当时去了,之后局势更复杂,再去做绵羊的采样会更困难。”
作为一名研究绵羊的科研工作者,李孟华需要在种质遗传资源丧失之前,鉴定并利用表型和遗传多样性,培育具有良好地方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相结合的新品种。他的团队目前在做的一项研究囊括了全世界150余种绵羊,涉及到几十个国家,样本的收集至关重要。“现在我们有足够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国际信誉度,很多国家的研究人员主动找我们合作。曾经有伊朗科学家不远万里来北京,只为送样本给我们。”
2017年,李孟华作为执行主席,牵头举办了“世界绵羊大会”——在中国设置一个全球绵羊研究平台,为此他颇为自豪。
近年来,李孟华团队一直在通过基因研究绵羊的迁徙。基因传递过程中,不同群体的混合分化会留下痕迹,他们则通过这些痕迹追溯历史。谈到自己团队的研究,李孟华非常兴奋,小跑着去办公室隔间取来一幅世界地图。“我们2015年发表的研究成果初步勾勒出了中国绵羊形成历史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东的绵羊扩散到蒙古高原地区,并进一步向南扩散进入到中國西藏、西南、北方各地;第二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中东的绵羊再一次向东方扩散,进入东亚北部地区,并与中国北方的绵羊混合。”说到这里,他将世界地图放在沙发上,指着挂在墙上的中国地图,继续讲解绵羊在中国扩散与民族形成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综合基因信息、考古资料等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绵羊的扩散历史与地方品种形成以及游牧民族迁徙显著相关。在5000~3000年前,绵羊随着氐羌民族的扩张进入到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而后又随着氐羌民族的迁移,沿着北方到西南的路线到达青藏和云贵高原,形成目前的当地绵羊品种。”
2018年底,李孟华团队发表了对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历史及西藏绵羊适应性进化的研究成果,发现绵羊同耐寒的麦类作物一起被史前人类带上青藏高原,形成西藏绵羊青海亚群;又随着史前人类通过“唐蕃古道”迁徙并定居在青藏高原的腹地西藏地区,西藏绵羊青海亚群也扩散到西藏并分化形成西藏亚群。
“说到高原最多的动物,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牦牛。事实上绵羊在高原分布有2000万头左右,数量远高于牦牛,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绵羊和麦类对当年人类定居高原的作用应该非常大。”李孟华说。
很多人不明白,研究绵羊迁徙有什么用处,事实上它建立了绵羊早期历史和现代畜牧业需求的联系,对现代绵羊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最初进入中国的都是瘦尾羊,现在我们看到北方的绵羊尾臀部比较肥厚,是因为早期食物匮乏,人们希望绵羊能提供更多的油脂,所以在成吉思汗西征返回时,将肥尾羊带回中国,扩散形成现在的北方品种。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羊是在这之前传入的,所以还保持了原有的瘦尾状态。现在生产力提高,大尾脂不再受欢迎,瘦尾成了新的‘流行趋势。”
新疆是中国羊肉的主要消费区,也是李孟华育种研究最为重视的地区之一。腊月初十,很多中国人已经开始打点过年归家的行囊,他则又踏上去往新疆的航班。“平均半个月去一次,羊等着我去看呢。”他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状态。“新疆的羊肉确实更好吃吗?”对于这个“终极问题”,李孟华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我觉得哪的羊肉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