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物》中的人情伦理
2019-07-24韦鑫萧尧
韦鑫 萧尧
摘 要:通过《礼物》这本书可以看到礼物在交换过程中的自我和他者的立场。看似自愿交换的礼物包含了人类交易的本质和人性的表现,这样的交易是基于怎样的道德与经济?送礼与回礼在人性中包含了怎样的责任与义务?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接受了馈赠就要回礼?本文从礼物的功能和本质出发分析《礼物》中人性借用这种交换的场合来进行人情伦理的社交活动。
关键词:《礼物》;人情;交换;社交
1 何为礼物
所谓礼物,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换中形成的,是从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的转换,由简单的物的形态作用变成了人与人社交的礼物的特殊符号。根据物的流动性,我们可以将物分为自然的物和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物。这种社会现实意义是由人们自己的行为赋予的。礼物的流动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的体现,流动的次数、走向以及时间的长短都受到它所处的社会制度和社交文化的影响。
礼物的流动包括横向流动与纵向流动,相应地,物的社会现实意义在人情伦理社交中也存在着横向的人情社交,但也交错着纵向的等级秩序。由于在流动的过程中礼物被赋予人的精神意志,所以也常常被我们认为是有生命的载体,这样它的自然价值与社会价值才能够充分表现出来。那么礼物的生命是社会属性还是自然属性呢?礼物的生命是社会属性的体现,社会属性的实现在于礼物在人的生活中和社会成员中的实际流动,和货币一样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物的社会意义和社会关系的原动力,在流通的过程中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莫斯在《礼物》中论述了物所具有的灵力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流动产生的,超越物自身的意义,这也是这个物的灵力作用的发挥。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赠予者与受礼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互相融合,社会阶级关系也得到了诠释。莫斯认为,礼物是社会关系的桥梁和载体,將人们彼此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能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力量在莫斯那里被称作“灵力”。这种灵力与鬼神的力量又是不一样的,人们并没有那种崇敬与膜拜,反而是一种人性的反映。这种灵力在社会生产当中的作用是促进物品的流动,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维持以及衍生,是一种动态的行为描述。
2 人情伦理
中国的“礼物”一直作为一种礼仪代代相传,“物”是“礼”的载体,是人情感的实现,“礼轻情意重”就是将情感赋予在礼物上面作出表达。礼物在市场、社会、阶层当中流动形成了具有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社会文化,遵循着人与人之间约定成俗的人情规则,表达着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随礼”是中国人情世俗伦理中一种常见的表达,“人情是一个伦理体系,当一个人与关系网中的他人往来或走动时,它指导和规范着个体的行为”。在中国,礼仪不仅仅是礼节、仪式,还包括“礼物之礼”,经过横向时间的流动和承载,它已经变成了一种社会文化。
那么人们在交往的时候又是如何看待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的呢?主要是看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环境适用于哪一个维度。表达性礼物用于表达人的情感,是基于道德义务的人情与基于情感联系的人情;工具性礼物则比较单纯,是基于理性计算的人情,因为工具性礼物是有目的的人的行为,人能够理性地分析和控制自己的情感。一般情况下,在原始社会或者封建社会中,礼物的流动主要还是基于道德义务与情感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会发现,理性计算的人情占了更多的比例,支配着整个礼物体系。总而言之,在现实社会中,不难发现礼物在流动性上具有现实意义,具有情景性。礼物的性质依靠所处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决定,流动则根据现实的意义和遵循的人情伦理的法则,如中国的“礼尚往来”。人情就是一方个体具有责任和道德,但是这份责任是有情感因素在里面的。在平日的交往中,我们常常说“人不走不亲,水不搅不浑”,但是“往来”和“走动”是有区别的,礼物的流动如果没有掺杂太多的情感表达,那么情感联系多,礼物的流动支配的作用变小,这样的表达我们称为往来。这种交往更像是礼仪中的仪式的表现,是一种与情感无关的社会交往,礼物交换者之间没有太多的情感表达,是一种行为上的自我规范或者社会道德准则的要求。如果个体之间相互随礼,礼尚往来,阶级关系横向,这种情感关系就比较强烈,仪式性较弱、较为随意,这种就可以称为走动。所以,从礼物上的交换可以看出,既有道德责任的关系又有人情伦理的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达与礼物的流向是一种动态的表现,从礼物的流动我们会发现人在表达自己情感时的不同。
3 结语
礼物作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感载体,可以衍生出人的人情、社交、地位、身份、权力等社会属性,这不是作为物本身有的,是时间和空间给予物的特征。礼物最本质的特征是流动性,不论是它的横向流动还是纵向流动,都是它生命的体现。礼物在人情伦理、等级秩序之间都存在着双向动态的关系,不论是作为道德责任的礼物还是工具性质的礼物,都是礼物在流动的过程中反映人性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马塞尔·莫斯(法).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M].汲喆,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闫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李放春,刘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翟学伟.人情、面子和权力的再生产[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