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绘画中的抽象形式与画面节奏

2019-07-24刘凤仪

艺术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绘画

摘 要:绘画是视觉的艺术,是我们的眼睛受到了形色关系的影响和诱惑,被眼前的事物所打动和吸引,进而引发欣赏兴趣的审美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体味图像给予我们心灵的触动,在点线面等各种画面形式关系编织的旋律中聆听生命的歌唱,感受情感的宣泄。

关键词:绘画;抽象形式;画面节奏

前一段时间的工作原因,引发了笔者对绘画中的抽象形式与画面节奏这两个问题的联想。笔者的工作内容是将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绘制成缩略图,并标识在一张更大的画面上,所以在画的过程中,笔者渐渐意识到这些作品和一些抽象绘画似乎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因为那些充满丰富形色的画需要被画得极小,所以笔者不得不将其简略。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意识到一些问题。比如,在画法国风景画家郁特里罗的作品时,笔者起初不解于画面中为何有这样一块颜色,或者为什么绘制了如此复杂的树枝,可当笔者省略了一些这样看似不要紧的内容时,竟发觉画面变得不再完整。这并不是因为画面中缺少了某个刻画精细的物件,而是因为被笔者省略的部分破坏了画面构成关系的完整性。

画面的完整性是由画面中各种元素共同构成的对视觉的影响,单个形体要放在整体画面中,并与其他部分形成相互呼应的关系才有意义。那些树枝、电线不仅仅只是一个陪衬建筑的物体。在画面中,它更是点、线、面的组成因素,若是将这些复杂的、具有众多现实意义的景物抽离出来,将其看作一种抽象的元素,这便与抽象的绘画思考方式一致了。

例如,法国画家莫奈有一系列以干草堆为主体的作品,笔者觉得这些画之所以画得好,并不是因为干草堆本身,而是因为作者在画面中将各种不同的形状、色彩组织安排得恰如其分,才使画面产生美感。对于形色在画面中产生的作用,在莫奈所画的卢昂大教堂系列中有更加明显的表现。笔者时常会想,他到底画了什么?没有精准的细节刻画,甚至连完整物体的造型都模模糊糊,唯有那些隐约可见的建筑的边缘,融化在充满光斑、闪烁漂浮着的光色之间,而单一的主体物却充满了整个画面。令人感到困惑的是,他这样不符合传统构图法则和塑造方式的画面却依旧充满吸引人的力量。笔者想,这力量显然不来自画面内容本身,而是不同画面元素共同搭建了充满诱惑的画面,从而引发了我们充满幻想的视觉感受。这是画面形式中的抽象元素在绘画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证明。

其实选景和看画应该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受到了形色关系的影响和诱惑,进而才感到被眼前的事物打动和吸引,才觉得好看。诱人的景象或画面会在一瞬间打动观赏者,但这种瞬间的直观感受总是混杂了多重不同的视觉或心理体验。将这种复杂的体验搞明白,正是分析图像和进行创作的重要基础。从抽象的意义上分析和理解这种复杂的体验,就像从恢宏的交响乐中分辨出提琴、长笛、圆号等多种乐器发出的不同声音。认真倾听这些交织在一起的不同的声音,就会明白它们在交响乐曲中各司其职,同时又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了和谐的音乐。在画面中也是一样,各种不同的形色元素相互对比、碰撞、融合,又一起组成了图像,并对我们的视觉感官形成刺激。

画面中不同的元素相互作用,就会形成节奏。这样的节奏关系越是安排得充分合理,画面就越丰富耐看,仿佛充满了无穷多的内容。那些具有丰富内容的画面一定是因為将纵横交错的形色关系编织得恰如其分才引人注目,而决不仅是把某个单独的物体刻画得如何精细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的。

笔者认为,我们一直渴望在画面中寻求的张力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与绘画的节奏问题相关。在笔者看来,好的绘画节奏会使人们感到跳跃的活力。笔者总是被那些形色打动,是因为它们仿佛都拥有生命,都颤抖着、舞动着。比如,看梵高的画时,好像所有的元素都一刻不停歇地等待春天的风与热情的太阳,盼望南去的燕与不安的月亮,它们在黄昏时低吟,在烈日下呐喊。笔者似乎总是可以听到炸药在耳畔爆裂回响。

不过笔者所感受到的节奏也不都是具有爆发性的力量,有时候则令笔者生出一种缠绵而温暖的情绪。比如莫奈的一些画,其所传递出的节奏就令笔者不禁想到天边的云缠绕着山间的风,波光潋滟的湖面闪耀着水晶石的梦。这样充满幻想的浪漫的节奏,也依旧让人觉得生机勃勃。

想要将这种节奏关系组织好,就一定要避免平均化。平均化总令人感到绘画在谨小慎微和亦步亦趋中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僵化了的形式最终也会失去表达的力量。所以在那些能拨动笔者心弦的画面中,其表达形式一定不是一种机械化的样式,而是可以抒发创作者坦荡的胸怀及本真的性情的通道。

笔者想,作为观赏者,我们应从整体上对图像进行体验,而更重要的是作为创作者,要做到对景物具有整体的感知。不同的图像与景物给予我们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我们需要理清楚不同形式或不同层次的元素对我们的视觉体验形成了怎样的影响,并不断提高将这些元素编织成既和谐又具有强烈表现力的画面的能力。

这是笔者对最近的一些思考结果的总结。用相对抽象的方式去理解画面,考虑一些过去没有意识到的问题,这将是一个不同于以往的思考和创作视角。

作者简介:刘凤仪(1993—),女,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研究生在读,从事当代油画表现语言研究。

猜你喜欢

绘画
绘画连连看
1970年代后 “癫狂”的绘画与自我救赎
超级写实绘画
绘画的留白
绘画之星
少儿绘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