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新发展趋势要求与对策
2019-07-24张书娜
摘 要: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是党和国家赋予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尤其是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更是重中之重,在社会和群众中得到充分认可。本文就新时代在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中面临的新的发展趋势要求提出问题,找出对策,进而指导今后的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更加科学有序地开展。
关键词:免费开放重要作用;新趋势要求;措施对策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已经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文明发展、绿色发展、平衡发展的新局面。在政治、经济有力发展的同时,文化方面我们要积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馆是政府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就是在最广泛层面上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普及、传承、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其成为人民群众陶冶情操、娱乐身心的精神家园。尤其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指出要进一步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新时期文化馆要真正发挥出在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文艺精品创作、文化知识传播、文化娱乐服务、文化传承服务、农村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发挥引领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这些目标都给我们的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新的发展契机,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工作已然成为当前文化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国各地区文化馆开放程度有快有慢,程度不一,笔者仅以丹东地区文化馆为例分析研究我们的文化馆在免费开放服务工作中,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走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道路。
1 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发展新趋势、新要求
新时期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敞开大门,单纯为群众提供参与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的机会和场地”,而是要在迎接广大群众、引领广大群众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思想、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精髓贯穿始终。将打造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将“文化自信”根植于人民群众的灵魂深处作为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最终目标。因此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已由最初的简单开放模式,向时间、内容和形式更加制度化、多样化、深入化、细分化、品牌化等方向多维发展。
1.1 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要不断创新内容,拓展领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自我文化素质提升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文化馆免费开放活动内容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文化艺术,诸如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摄影等几个大的门类。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内容早已从单一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性、选择性参与。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应运而生,让群众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参与文化馆免费开放活动,将主动权、选择权交给群众,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更高需求。以丹东市文化馆为例,今年以来我馆在原有开放活动内容基础上结合自身地域、民族特点增设了少数民族舞蹈特征教学、国粹文化京剧鉴赏、非遗文化传承、“茶”文化引领、文艺创作启发等多项新的免费开放活动内容。特别是今年馆内的摄影干部针对学习专业摄影入门门槛高,而广大人民群众又非常喜爱这项活动的现象,利用手机普及率极高、门槛低等特点开发出“发现不一样的美——手机摄影知识系列讲座”课程,受到普通老百姓的极大欢迎。每周固定参加文化馆活动的人数由原来的2000余人次升至2400余人次(不包括课下学习互动),人员参与数量和积极性效果显著增强。这些新的服务内容体现了免费开放中“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与时俱进,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前进,在群众中具有吸引力,富有生命力。
1.2 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时间由单一固定化走向灵活化、需求化
多年来丹东地区的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时间基本都是馆内工作日周一至周五早8点至晚5点,其他开放时间一直是根据工作需要灵活调整的。来馆内参与免费开放服务活动的大部分群众都是年龄在50岁以上、没有太大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中老年退休人群。中青年、少年儿童及社会其他层面的群众平时要工作、学习,受时间所限,主动来到文化馆参与免费开放服务的时间和机会相对较少。这就造成了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受众人群偏老龄化、人员分布不均匀、年轻的文化艺术骨干力量极其缺乏、文化服务活动传播不广泛等现象。这也越来越不能响应国家在群众文化工作中提出全民艺术普及的号召,不利于今后群众文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就要转变工作思想和工作作风,时刻从群众需求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灵活的文化馆免费开放时间和制度。我馆自今年开始将馆免费开放服务时间由原来活动的工作时间拓展到每周增加两次延至晚间7点半,周六周日根据团队需要可以全天免费开放,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文化馆免费开放受益群众的普及层面。在今年年初我馆举办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欢欢喜喜过大年”6项系列文化服务活动;3~5月开展了手机摄影知识系列讲座、舞蹈技巧教程系列培训等免费开放服务内容。我们都拓展在业余时间的晚间6点以后举行,吸引了包括儿童、青年、中老年人等各个年龄阶层的群众近1700人次广泛参与,活动成果斐然。今后馆内还将根据群众的需要逐步增加免费开放时间,制定出相应的开放计划。
1.3 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形式,在媒介中走向多样化、个性化
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方式从最初的“送文化”到如今的“种文化”,人民群众从群众文化活动被动接受者渐渐转变为主动选择者、参与者,这些群众文化现象都是同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应运而生的。文化馆免费开放活动形式,宣传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活动形式在以往的演出、培训、展览、讲座等基础形式上又增加了引进名家鉴赏、课外微信群内学习互动、学员课外采风汇报、文化馆公众号微课堂等多种活动形式。宣传形式上也由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发展到现今的馆公众号微视频、微资讯、市民今日发布、互联网视频等多种传播形式。最典型的是在我馆开展的免费开放服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由馆内专业干部担任辅导培训任务的同志,他们都与参与活动的群众建立了微信学习群。例如舞蹈群、摄影群、戏曲群等,对有需要的学习群众随时随地给予知识辅导和问题解答,及时发布学习动态消息,极大地拉近了群众与文化馆之间的距离,文化工作者真正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及时为有需要的群众服务。
2 新时期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应对变化要有更有效的举措
第一,以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变化为契机,促进文化馆工作改革,规范管理。
未来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必然带来群众人流量和馆内人员工作量的增大,给文化馆自身带来安全、服务等各个方面的压力。我们要加强馆内人员政治思想学习,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加强服务意识理念,树立新时期政府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良好形象。
要以“增强活力、完善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完善人员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相应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上要更加灵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要制定馆内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妥善处理突发状况,确保免费开放服务工作中人民群众的公众安全、资源安全、设施设备安全,保证免费开放服务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加强地区内公益性文化软硬件设施资源的整合、利用、共享。尤其是文化馆与文化馆之间要进一步加强免费开放活动项目、活动场地、活动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共同举办展览、讲座、培训、演出、辅导等工作的流动性服务;加大各館之间文艺专业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切磋。大家有效沟通、互通有无,将文化馆的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由馆内延伸至馆外,让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活动的选择面进一步扩展。由点及线、以线带面,促使各文化馆做好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比创新、比成效,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形成更健康、更积极的发展态势。
第三,加强馆内免费开放服务工作项目短期任务、长期目标的规划安排,使之更加适应群众,满足他们自我文化艺术素质的迫切需求。
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要有一个长远的考虑和规划,至少要制定出年内或一段时间内具体的活动项目、学习内容、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应该吸引的人群分类。课程设置要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制定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连续性和多角度的工作规划。文化馆可以开展问卷调查、随机调查、课后回访、咨询建议等多种形式的调研工作来及时、积极听取群众和专家们的呼声和建议。通过公众号平台、多媒体发布、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面向社会公布,将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真正做成人民群众喜爱的、乐于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更加有归属感和自豪感。
第四,积极发现、培养新生代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专业文化志愿者。随着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员和队伍越来越多,数量巨大。文化馆人员常常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手段将大家组建成团队来开展后续的学习、交流等活动,但团队的管理单单依靠文化馆自身的人员力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我们需要众多的文化志愿者来参与我们的免费开放服务管理工作。这些文化志愿者区别于以往泛指意义上的文化志愿者,而是按照群众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兴趣、爱好类别划分的不同专业性的文化志愿者,他们的文化志愿服务比较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由这些专业文化志愿者协助文化馆人员共同组织、管理各类群众文化队伍,团结群众,进而发展壮大群众文化事业。
在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中我们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创新、改进、完善,要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认真加以归纳总结,使之更好地发展。总之新时代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对于群众文化催生经典、涵养文明、塑造人民群众精神家园、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血脉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群众文化的深厚基础就没有中华文化的座座高峰!
作者简介:张书娜(1975—),辽宁丹东人,大学学历,副研究馆员,丹东市群众艺术馆创编调研部主任,从事群众文化发展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