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成为“我”的每“一刻”

2019-07-24吴少卿

艺术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创作

摘 要:本文以华宵一舞蹈剧场《一刻》为蓝本,分析其作品的构成及呈现的特点和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舞蹈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舞蹈制作的规律和标准。

关键词:《一刻》;舞蹈作品;创作

《一刻》——古典舞者华宵一首次担任制作的舞蹈剧场作品。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冲动和想法,促使华宵一抛弃以往我们对于她的既定印象,开始涉足印象中我们对于她完全未知的那一面。之所以会强调“古典舞者”,是因为在这部作品里完全看不到《点绛唇》,完全看不到《罗敷行》;之所以强调舞蹈剧场,这一在德国现代舞中经库特尤斯、皮娜鲍希发扬光大的综合性艺术是因为这完全不是以往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古典舞甚至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纯舞”形式。

整部作品由《眺》《未完》《独自起舞》《滑》这4个作品构成,分别来自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几位编导,英国最著名的编导家阿库让·汉、杨丽萍作品《孔雀》的编导高成明以及曾在荷兰舞蹈剧院(NDT)担任编导的娄梦涵,担任总导演的则是《红高粱》《徽班》等舞剧的创意编剧、北京舞蹈学院的许锐教授。正是这种东西方文化交错的混合才使得《一刻》会从整体上呈现多种意涵交织的表达。

首先,作品呈现形式的隐喻性。从很多细节的形式运用可以看出几位编导都非常注重形式在表达中语意的传达和体现。正如英国的克莱夫·贝尔表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之所以称为艺术,就是在这些形式的表达中已经蕴含着艺术家对于观念、情感、认识等思想观的一种具体化的表达。比如在整场开始、中部、结尾都出现的风扇,在开始出现的一抹红绸正是《独自起舞》中的服装以及在《未完》中出现的铃铛最后也出现在了结尾的部分等等。形式的隐喻呈现了各自编导的想法诉求,如《未完》中出现的小女孩和手中的铃铛,仿佛是通过小女孩手中的铃声,唤醒自我心中最初的“自己”,从而提醒“我”的初心是什么?这一路走来,“我”又经历了什么?尤其是最后结尾部分,道具薄膜再次出现,小女孩天真无邪地出现在场上,从中可以体会到我们并没有忘了我们的初心,即使凡尘琐事,人海匆匆两茫茫,很多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和发展,但别忘了当时成长的初心,不要忘了“我”为何而来,又向哪儿去。

其次,作品力求结构的完整性。从4部作品的架构中可以看出,作品在结构上的逻辑和严密。从《眺》的人生回望,到《未完》的唤醒初心,再到《独自起舞》的与世决绝,最后到呈现这一路坎坷和曲折的《滑》。整部作品仿佛就是我们在人生路上每一个节点的“这一刻”。“我”之所以成为“我”正是在经历了人生世事的各种纷扰和纠结,又从中找到了或者妥协,或者超越的解决之道,从而获得与自己、与世界的相互谅解的相处方式,最后由“每一刻”的经历而塑造成型的“我”,这也正好与作品主题《一刻》形成某种暗合。而这种结构的严密并不是预设而来的。总导演许锐教授曾讲述,整部作品的创作是毫无命题和预设的。他也提出:“有很多艺术的创作和作品,其实是在未知当中酝酿出来的,这或许会给我们一种启示。”因为就地取材、依势而行的方式往往反而会出现不同的火花和灵动。所以,虽然整部作品的3个编导都是委约之作,先前也没有任何的作品主题的预设和引导,但正是这种在未知中总结、建构主题的方式,才在整个看起来毫无头绪的创作阶段,通过结构的布局,形成了最后高屋建瓴的主题凝练。

再次,作品强调表达的真实性。因为整部作品是华宵一的个人诉求的创作作品,所以真实地呈现“我”的想法,“我”的情感成为作品呈现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正如作品《滑》中,道具形式运用非常简单,就是舞台前区的一块涂满光滑保湿油的地胶,华宵一从下场口走向上场口这一段短短的路。但正是这一段短短的路,因为滑,所以走起来各种摔跤、翻滚、折腾,舞者要在这种动作的完成中充分地体现身体受到的各种影响,传导一种真实的力感。而人生不就是这样一种跌跌撞撞、步履薄冰的心情,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羽翼,有时受伤,有时流泪,从中找到一种渐行渐远的方向。只是这一路的曲折、坎坷、纠结、烦扰都只能自己消化,慢慢体悟。真实的力量展现,有着扑面而来的冲击。而正是这种冲击才体现出人生道路曲折,步履蹒跚、亦步亦趋,有时会摔得体无完肤,但只要你心中明白你的方向,就会义无反顾地向前走去。所以,最真实的力量、最真实的情感正是打动观者的原因。尤其最后微微一颤、慢慢起身站定,那种腿抖的速度和肌肉的紧张是无法演绎的。还有最后拼尽全力的一翻身,直达方向,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终于慢慢站了起来。然后转身,回望这一路,无言,感慨……

所以,观众从整部作品中不仅看到了形式运用的巧妙以及结构的完整,更重要的是看到藝术表达的最高标准,真实。这也才是为什么当尾声部分的歌声响起,华宵一拼尽全力的一丝吟唱,所有的群众演员开始上场,认识的不认识的、家人、朋友,一一拥抱、微笑、感慨、祝福,我们看到,我们感动,我们落泪。因为“我”经历了生命中每一个当下的“一刻”,才成为现在的“我”。

就像茫茫人海中,那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匆匆而过,转瞬即逝,给予我们帮助、磨难、扶持、困扰,都是生活对于我们的馈赠和赐予。只是希望在这大大又小小的世界中,人和人有最初的温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终将成为那个经历了每一个当下“一刻”的“我”。

作者简介:吴少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在读,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讲师。

猜你喜欢

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创作鉴评
当创作不再是幸福的事时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场说来就来的雨》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