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进城上学”
2019-07-24李莹莹胡桅可
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李莹莹 胡桅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贵定多措并举保障义务教育,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黔南州贵定县的“福来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一大早便出现了学生上学的身影。
平坦宽阔的马路上,手牵着手走在上学路上的学生,大多是今年搬出大山“进城上学”的孩子。告别了乡村崎岖泥泞的上学路,县城里、家门口的学校是这些孩子拥抱新生活的起点。
教育保障是扶贫脱困的治本之策,近年来,贵定县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要求,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精准资助不漏一人”为目标,认真做好教育保障各项工作。贵定县还根据安置区情况,完成建设四点半学校等服务设施,各移民安置点均满足移民就近就学、就医,适龄子女全部实现就近入学。
离“福来家园”仅10分钟路程的贵定县第六小学,今年便接收了190名因易地扶贫搬迁来就读的孩子。明年,这里还将迎来更多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对此,学校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一方面,加大硬件投入满足教学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关怀,让孩子们尽快融入新环境。
走进贵定县第六小学,一栋漂亮大气的五层教学楼映入眼帘。操场上是红白相间的标准塑胶跑道和绿色人造草皮铺就的足球场,窗明几净的教室、图书室、音乐角、实验室等一应俱全,设施完善。
顺着楼梯走上去,三楼五(2)班的教室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透过玻璃窗可以看见,孩子们端坐在座位上,眼睛亮亮的,认真听着老师讲课。老师讲到有趣的地方,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柏明星今年13岁,也是五(2)班的学生。她觉得,这里和自己之前就读的学校太不一样了:不光环境好,老师也好,在这里,自己更爱上课,更爱学习了。
“学校比老家的大得多、新得多,而且离家很近,我才来没多久就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在这里读书我很高兴。”
柏明星之前就读于贵定县德新镇喇亚村喇亚小学。每天,她需要步行3.5公里才能到学校。喇亚小学大部分是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因为地处偏远,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就连在这样条件艰苦的学校上学,差点也成了柏明星的奢望。
柏明星的父母没有固定收入,靠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去年,家里的老屋因山体滑坡变成了危房,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刚刚初中毕业的大姐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多次表示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早点挣钱养家。每次听到姐姐这么说,柏明星都忍不住掉眼泪。
幸运的是,柏明星一家遇到了国家的好政策:被纳为易地扶贫搬迁帮扶对象,喜讯吹散了笼罩在一家人头上的“乌云”。
2019年1月31日,柏明星和家人一起,从喇亚村搬到了县城里,住进了“福来家园”。不但住房问题解决了,教育也有了保障。
在语文老师罗光志看来,柏明星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小小年纪的她其实是家里的“小家长”。柏明星的爷爷柏登园年迈多病,在家静养,父母在老家德新镇打工,每周日才回来一次,大姐则在贵阳读职校,在“大人”都不在家的情况下,柏明星担负起了照顾妹妹们的重任。
每天上学放学,柏明星要接送两个妹妹。晚上回家,还要负责辅导妹妹们的功课。即便如此,年少的柏明星也从未抱怨过,在她心里,只要还能去上学,就是最大的幸福。
搬到县城后,最令爷爷感到高兴的是,除了上学条件的改善,孩子们的午餐也不用操心了。
贵定县第六小学五(2)班的孩子们。
柏明星在教室里学习。
贵定县第六小学从2012年开始实行营养午餐制度,柏明星和妹妹可以在学校吃到既营养又丰富的午餐,且全部免费。
柏登园老人说:“只要孩子们肯读,读高中,上大学也好,家里都支持,希望孩子们能够用知识来改变命运。”
在贵定县第六小学,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因为国家的义务教育保障政策,看到了充满希望的人生。
【微访谈】
贵定县副县长徐守丹: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贵定县通过实施《贵定教育基础设施保障工程》等“四大工程”和《贵定县教育精准扶贫计划》等“四大计划”,实现了农村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转变,实现了“应助尽助,不漏一人”的目标。
在解决贫困生辍学问题上,贵定县着力从建制度、强宣传、夯责任、重关爱、强建设等五个方面开展工作。建立辍学报告、劝返复学、整班移交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学生流失;编制《教育精准扶贫惠民政策宣传手册》等宣传资料,扩大宣传,确保贫困学生人人知晓并应享尽享教育惠民各项政策;实行“八长”负责制(县长、局长、镇长、站长、村长、校长、师长、家长),明确控辍保学责任主体,形成双线合一的控辍保学工作格局;加强对孤、残等困境儿童的关爱和扶持,为广大学生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薄弱学校改造,累计投入资金5.8亿元,新建、改扩建69所义务教育学校,添置补齐各种教育设施设备,补充师资494人,确保城乡学生均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目前,贵定县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因贫失学、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