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歌剧院各演出厅室的特点及不足
2019-07-23米拉丁·艾山
摘 要:悉尼歌剧院共有6个表演场所,分别为音乐厅、歌剧厅、戏剧厅、话剧厅、演播厅和“乌松厅”。每个厅因其规模、构造、功能不同而各具特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悉尼歌剧院;音乐厅;歌剧厅;演播厅;舞台;特色;硬伤
悉尼歌剧院是全球著名剧院之一。其坐落于悉尼港湾,三面临水,环境开阔,以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闻名于世。笔者有幸于2016年底被文化部对外文化交流协会选派赴悉尼歌剧院实习交流3个月,对歌剧院的整体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将歌剧院各演出厅室的基本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悉尼歌剧院的外观为3组巨大的壳片,其内部共设有6个演艺厅室。第一组壳片在地段西侧,内部是音乐厅,底部是戏剧厅、话剧厅和演播厅。第二组在地段东侧,内部是歌剧厅。第三组在它们的西南方,内部是餐厅。其他空间都巧妙地布置在基座底部,为悉尼歌剧院的办公场所。歌剧院的每个演出厅因其规模、构造、功能不同而各具特色,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中,音乐厅(Concert Hall)是悉尼歌剧院最大的厅堂,可容纳2679名观众,通常用于举办交响乐会、流行音乐会、合唱甚至马戏杂技等多种表演形式。
音乐厅虽然面积很大,但是舞台很小。整个布局有點像室内体育场,舞台四面被观众席包围,空间开阔,尤其是顶棚很高。其实这样的设计,无论是从声学方面还是从舞美、灯光的布置上对演出都是一种挑战。这种敞开式舞台使任何舞台设施都显得无处藏身。没有台口,没有天桥,没有吊杆,没有幕布。只是在舞台上方有数十个独立吊点,可以随意搭配,吊起各种truss架、幕布、幕条、景片、音响、挡音板等设备。虽然看上去没有镜框舞台显得严谨,但正是这种灵活性和随意性,使这里可以接纳各种形式的演出,从古典乐到摇滚乐,从马戏到儿童团体表演,甚至各种形式的演讲展示活动,都可以在这里登堂入室。这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场馆,很多演出都是公益性的,这些活动使悉尼歌剧院不再显得那么高高在上,而是成了一个真正向公众开放的艺术普及场所。听歌剧院老员工介绍,现在的音乐厅其实最早是打算做歌剧厅的,正是因为空间太宽阔,不适宜歌剧等舞台剧演出,因此被改为音乐厅。
歌剧厅现已更名Joan Sutherland theater,以纪念这位著名澳大利亚女高音歌唱家。此厅较音乐厅稍小,拥有1547个座位,主要用于歌剧、芭蕾舞剧、音乐剧和现代舞剧演出。此厅设施完备,环境优雅,但由于最早是作为音乐厅设计,后来改造成歌剧厅的,所以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大的硬伤是舞台两边没有副台,前后纵深也非常小,只有21.85米,因此对舞台布景的迁换、侧光灯具及流动灯的摆放、演员的上下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在这样一个国际性的大剧场,这样的先天性缺陷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这个剧场里演出的剧目几乎都是量身定制的,舞台设计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其必须非常了解剧场的条件与局限性,从一开始就考虑好布景的迁换问题。如果是之前已经演出成形的剧目,则必须根据剧场的情况对布景甚至整个舞美方案进行调整及修改。剧场的灯光也有一些问题,如面光总共有两道,一道在二层观众席包厢台唇上,与舞台的距离很合适,但是投光角度偏低,光容易充到舞台后区形成阴影。二道面光在二层观众席后部,非但离舞台太远,而且角度太高,只能照顾到台口区域。此厅没有固定的侧光结构。在舞台上部的最外沿,有个巨大的C字形吊杆由上下场门连接于后台。舞台的侧光就是由垂直悬挂在这个吊杆上的简易钢管组成,这样的结构可以说非常简陋。
戏剧厅(Drama house)是一个小型的镜框式舞台,主要以演出传统话剧为主。由于舞台不大,为了更好地控制光区,此厅的灯具以各种角度的成像灯为主,配以少量聚光灯。
话剧厅(Play House)以演出小剧场话剧、独幕剧、儿童剧为主。由于此厅空间较小,舞台没有侧翼,顶部也无供吊杆升降的空间,因此这里的演出布景相对简单,所有空间的变化更多靠灯光来完成,为灯光设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演播厅(Studio)是一个方形“黑匣子”,可以随意组织舞台及观众区域,观众座椅可以伸缩推移。该厅顶部是和四周有演播厅专用灯杆,可自动调节位置及高度。灯具类型丰富,常规灯和电脑灯并用,是最灵活的一个厅。可以承接类似实验戏剧、小型独奏音乐会、杂技魔术等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
乌松厅(Utzon Room)其实就是一个小型展示厅,承办各种展示活动。
以上便是悉尼歌剧院各演出厅室的概况。总之,作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演出中心,悉尼歌剧院有其独特的魅力与特色,但也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甚至是缺陷。当前,随着我国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各地的剧场建设方兴未艾,出现了很多出色的剧场,但也出现了很多先天不足或硬伤遍体的剧场。希望在今后,相关设计者与决策者能以更专业的态度,虚心学习国内外剧场设计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更要认真总结各种失败的教训,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个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雅的演出场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简介:米拉丁·艾山(1975—),男,新疆乌鲁木齐人,本科,副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