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实力”是对中国的歪曲解读
2019-07-23丑则静李青
丑则静 李青
近日,美方单方面决定,对20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关税从10%上调至25%,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背靠中美在经贸领域竞争加剧的态势,美国国内企图通过挑拨中美意识形态对立,进一步构陷抹黑中国的声音不断出现。4月底,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事务主任在参加智库活动时谈及中美竞争,将其定位成“一场与一种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意识形态的斗争”。在美方渲染同中国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对立的过程中,“锐实力”作为专门用于描述中俄等所谓“威权国家”力量新形态的概念被频频使用。应当看到,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积极推进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开展交流互鉴,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体现了中国致力于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而这些同特朗普政府不断挥舞关税大棒,致使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发酵;不断退出应对气候变化、核扩散等全球多边框架协定,恶意阻止国家间正常的人文交流与治理合作等一系列不负责的国际行为形成鲜明对比。“锐实力”概念根本站不住脚。
一、“锐实力”是“中国威胁论”的新版本
受冷战思维影响,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就有将中国认定为需重点关注的社会主义大国,渲染以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威胁论”的倾向,西方的一些学者、媒体喜欢给中国贴标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群体性崛起,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显著提升,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最具革命性的深刻变化。出于对西方领导的国际秩序前景的担忧与对中国发展的警惕,西方国家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以往的对华政策,新一轮“中国威胁论”随之出现,且涉及议题广,施压力度空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认知整体上趋向保守,对国际秩序领域可能出现的权力均衡局势表现得异常敏感。另一方面,中国通过迥异于西方的发展道路缩短了与西方的差距,这使长期坚持“西方文明优越论” 的西方国家一些势力将中国的影响力视作一种战略性威胁。
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学术界、新闻媒体利用其强势国际话语权,联手炮制出 “锐实力”等带有明显西方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色彩的概念。西方国家一些势力利用这一概念,对近年来中国在维护现有国际秩序、提升国家形象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横加指责,推动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上升。
2017年11月,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刊发《锐实力的意义:威权国家如何投射影响力》一文,“锐实力”首次被正式提出并使用。其间,以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经济学人》杂志、约瑟夫·奈等为代表的西方知名研究机构、权威媒体和专家学者,先后发表数篇论文与研究报告,集中对“锐实力”进行界定与阐释。在西方语境下,作为一种所谓的国家力量新形态,“锐实力”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特征:推行主体是“威权国家”;在权力行使过程中,以“对外审查、操纵和干扰”为主要形式;塑造价值观、制度认同是“锐实力”的基本目标和意图。
“锐实力”概念的建构与“威权”紧密相连,通过这一概念,强行突出“民主国家”与“威权国家”的区别和对立。与此同时,在“锐实力”概念的界定过程中,西方学术界先入为主,采用明显的双重标准,把中国开展的海外传播、智库和文化交流合作等项目,无端指责为具有操控性与威胁性,并强行赋予其“像楔子一样渗透进西方的价值觀”的战略意图。由此可以看出,“锐实力”并非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是少数西方国家出于对华遏制的政治需要,为配合新一轮“中国威胁论”量身定做的说辞。
二、中国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正当行为,不应被视为“渗透与破坏”
2017年12月,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NED)发布题为《锐实力:不断增长的威权影响力》的长篇主题报告,对“锐实力”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且系统的梳理界定,在目前西方的“锐实力”研究领域引用率和权威性较高。但稍加分析不难发现:
首先,报告发布机构本身的客观性、公正性值得质疑。熟悉美国政治的人,应该对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这一具有政府背景的非政府组织不陌生,该机构是为服务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推广民主”战略而设立的,其创建者阿伦·韦恩斯坦曾如此描绘这个组织的职能,“我们如今所做的很多事在25年前都是中央情报局的秘密任务”。
其次,报告所列举的中俄在阿根廷等四国的所谓“锐实力”行动,都是正常的国际交流、教育文化活动、媒体信息投放等,不应被无端指责与抹黑。例如,报告将中国在拉美开展的人文交流活动认定为“锐实力”。“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当前,发展人文交流同营建政治互信、推动经贸合作一道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中美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有不少成功案例。例如,2016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就曾称赞中美两国医生为改善两国人民的健康状况和应对乳腺癌等挑战所进行的交流合作。他认为,人文交流机制为两国公民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与分享机会。近年来,中拉关系持续升温,中拉记者、学者、外交官、学生、企业家等群体间的交流日渐频密,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普通拉美人能够来到中国,或参加培训,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这种互动式、双赢式的人文交流,在西方研究机构眼中却成为别有用心的安排,被说成是中国积极扩张自身海外影响力的证据。这样的指责着实牵强。
外部世界对一国的看法,往往被视为该国国际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通行做法。西方国家在开展公共外交方面也不遗余力,英国委员会、法语联盟、歌德学院等都是典型例子。美国在公共外交方面投入的资源更多。
中国向来有尊重各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集中阐述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相处之道: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正是由于中国对开放透明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等原则的坚持,“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已扩大至140余个国家与国际组织,中国倡导的新型多边合作倡议不断走深走实,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锐实力”概念背后的零和思维,在一些阐释过这一概念的西方学者那里也无法得到认同。约瑟夫·奈在评论“锐实力”的一篇文章中告诫,不要限制中国提升软实力的正当活动,因为这些活动不是简单的零和游戏,而是可以实现双赢。例如,提升两国相互吸引力的人文交流,有助于防止两国之间的冲突。在诸如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上,软实力有助于建立信任和知识网络,提高国家之间的合作水平。约瑟夫·奈还认为,如果西方国家对“锐实力”反应过度,在文化、媒体、学术等领域限制与中国的合作,将会适得其反,损害西方国家自身的软实力。不久前,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谢淑丽,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和美国亚洲协会美中关系中心联合发布的报告中,也明确反对夸大当前中国寻求影响力对美国的威胁,认为这是一种过度反应。
三、中国承担国际责任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事务、全球治理领域日益发挥重要作用有着特定的背景和原因。其一,中国在从战后国际秩序的参与和建设过程中,全面对接国际制度,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备了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与影响的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其二,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与外部开展合作,创设制度平台,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向世界提供发展类公共产品,并不以挑战现有国际秩序作为目的。其三,中国真诚地与各国开展经济合作,寻求的是共同发展进步,与世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不附带任何条件,更不输出制度或价值观。
近两年来,美国相继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伊朗核协定等一系列全球多边框架协定,同时,在经贸领域,意图打造以“对等贸易”为核心的新国际贸易体系,大幅減少原先基于经济发展程度差异而对贸易对象所进行的互惠、让步。这些都严重冲击着战后形成的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由此导致全球治理领域“发展缺位”的问题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比如,“一带一路”沿线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北非部分地区,长期被西方忽视,受资金短缺、投资不足等问题严重困扰。这些国家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打造的以亚投行为代表的投融资平台中看到机会,希望搭便车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项目之中。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发展所作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中国的强求和拉拢。
面对个别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上郑重宣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近年来,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进一步扩大进口等重大政策措施;2018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成为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一大创举。中国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理念指引下,展示着对构筑开放型国际经济秩序、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的真诚意愿,坚定地站在历史前进正确的一边。
“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推进5年多来,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投资超过80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4万多个工作岗位。“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合作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对此,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深有感触,他们对中国这方面的评价和认识总体上是正向的,也是客观的。这与个别西方国家以所谓“锐实力”的故意曲解形成了强烈反差。
(作者单位: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责任编辑:李民圣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