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问题
2019-07-23张德红
张德红
【摘要】当前,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非常重视合作学习,并对学生进行了有效指导,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念及指导策略理解存在误区,使得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了目标偏离、内容偏离等问题.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之前,应精心设计导学问题,借助问题来为学生合作学习指正方向,避免“伪合作”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问题;合作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合作学习能力,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之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逐渐演变为以“学为中心”.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设计导学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一、设计导学问题,指明合作方向
现在,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出现了“标签式”合作的现象,“标签式”合作意思是教师在一个教学环节中张贴合作学习这一“标签”.这种“标签式”合作模式有一个非常大的弊端,那就是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而且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因而,并不十分可取.有效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基于学生学习认知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导学问题,这样,就能够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指明方向,这样能克服“标签式”的合作现象.
以“认识物体”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个导学问题:① 请组内成员依次摸一摸所给物体,简单表述以下物体的特征.② 请根据物体的特点和形状进行分类,尝试一下给每个物体取个名字.③ 组内交流讨论,说一说你对物体的理解.通过这三个导学问题,学生了解了合作学习的目标、方向和步骤,也知道了要交流的内容.在学生小组合作中,教师也可以参与进来,与学生一起探討,当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出现偏离,教师也能及时给予指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帮助下便深入学习和理解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具有的特征.
二、设计导学问题,引发合作需求
现在,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非常重视,但最终合作学习并没有完成学习目标,究其原因是教师设计的导学问题与学生的学习实际不相符合,无法激发学生在合作中提出疑问,很显然这样的合作学习仅仅只是一个“躯壳”.实践证明,如果导学问题无法满足学生的合作需求,那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就缺少指引性,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指导不能随意而定,更不能放任自流,而是应该基于学生合作需求设计导学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合作需求,从而引导学生高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课时,一位教师先为学生介绍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解法,然后设计了一道题目让学生合作讨论,下表是某景区“十一黄金周”前四天门票销售量统计:
请先估算后三天景点门票销售量,然后列出综合算式计算每天大约售出多少门票,再设计这样两个导学问题:① 假如你是景区管理员,你有什么打算?② 你能想出什么吸引游客的方法吗?在导学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将问题与自己的认知经验进行了整合,然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气氛活跃,激情飞扬.
三、设计导学问题,推进合作进程
现在,在一些数学课堂上出现了“程式化”合作的现象,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是基于教师提前设定的步骤与程序来展开的.虽然合作学习得出了问题的结论,但是整个合作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完成的,学生并没有产生探究思维,也没有获得自主生成.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高级学习形式,更应该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问题时应具备一定的思维含量,这样才能打破“程式化”合作现象.教师设计的导学问题应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具备一定的启发性,然后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此基础上开展组内合作学习.
例如,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课的教学为例,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教师为各小组发放教具之后,设计了几个导学问题:① 之前的学习中学习了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呢?② 能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我们知道面积公式的图形来进行面积求解?怎样转化呢?③ 转化之后的各个图形面积和原图形又有怎样的关系?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关系来推断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些导学问题存在一定的递进性、开放性和指导性,同时也有一定思维含量,学生只要解决了这几个问题就能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那么其面积计算公式就跃然纸上了.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重要的学习形式之一,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该学习方式发挥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转变了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将课堂主体还给了学生.当前的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式对课堂的重要性,而且要充分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和运用策略,通过精心设计导学问题来避免课堂上“伪合作”现象的出现,以实现高效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