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影响管理者决策的“密码系统”
2019-07-23良实绯泠
良实 绯泠
人与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思维层面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有句名言——“思路决定出路”。人与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思维层面,面对复杂的世界,是否有足够的智慧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采取对的行动。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管理者的决策?
“底层思维”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在投资领域,人^都知道“低买高卖”的投资准则,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赚得盆满钵盈。原因是人的行为经常会背离理性。当投资者表现出风险厌恶,在投资时做出保守的假设,设定好安全边界时,市场就是比较理智的;但当人们忘记风险,乐观情绪压倒一切,不再考虑安全边界时,市场的风险就比较大。而查理·芒格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掌握了多元思维模型和逆向思维能力,拥有比常人更“理性”的眼光和洞察力。
一部手机的性能好坏,更关键的是取决于操作系统,而不是下载了多少App,存储了多少信息。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大脑里运行的“操作系统”,它是思维的基础。拥有不同底层思维系统的人,在看待同一件事时,所得出的结论与所产生的行为,往往大相径庭。
对个体是如此,对一个组织、社会、国家亦然。比如,如何看待时间?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认为时间是直线型的,有一个开始,然后向着一个终点进行,肉体归尘土,灵魂归天堂或地狱,所以教徒不会特别期盼下一世。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却认为时间的运动是圆周型的,轮回往复、周而复始,今世的行为会成为后世的“因”,所以劝诫世人广积阴德,避免来世受苦。
底层思维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之中,往往不易被觉察,所谓“日用而不知”。现代西方管理思想是建立在一套物理学思维的基础上的,包括机械论、还原论等,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精密运转的钟表,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拆分成“整体”和“部分”,所有的管理都是在解决“整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像泰勒的科学管理、韦伯的官僚制度管理等。但随着时代和科学不断发展,旧的理论解释不了新的世界,比如:大雁结队飞行、蚁群的行为,都不等于单个个体的简单相加,而体现为一种更加复杂的层级关系,复杂科学称之为“涌现”现象。同样,以量子力学的思维来解释一些社会学、心理学的现象,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比如:在真人秀中,表演的成分一定是大过于真实的成分,因为“观测扰动了被观测的物体”。
底层思维对组织或集体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中国人对进化论的理解源自严复的译作《天演论》。但是严复译介过来的并非达尔文原著,而是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同时为适应当时社会对救亡图存的精神需求,强调竞争,严复的译作使“落后就要挨打”的观念成为中国人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而形成的常识,并对近代中国革命及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一名管理者,应保持“主动觉知”,要有意识地探究自己的底层思维,了解底层思维对决策的影响。比如同样是生物学思维,“进化论”认为物种的发展总是前进的,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抱持“进化论”的管理者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找道路、配资源”上。实际上,物种变化的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演化”的过程,演化无定向,复杂的不见得就是最后的赢家。企业之间不完全是“大鱼吃小鱼”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相互塑造中,找到一种动态平衡。比如,腾讯不适合商品交易,阿里巴巴也做不了社交,我们也不可能全都去模仿腾讯、阿里的商业模式,因为缺乏基因,所以无法“长成”它們。如果把企业看成是一个“生命体”,管理者应该做的是在整个产业系统中,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生态位”。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是不能事先预知的,企业要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迭代、经营模式的创新、人才的吐故纳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未来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用“生物学思维”管理企业的生命周期
用底层思维构建的认知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更大的进步、突破。正如人向往长生不老一样,企业也追求“基业长青”“永续发展”。英国管理大师查尔斯·汉迪指出:企业应寻求“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企业实现持续增长依赖于创新,创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连续性创新”,在固有的结构里,沿着企业发展的原有轨道,完成技术升级;另一种是“非连续性创新”,跨越鸿沟,更换轨道,如“第二曲线创新”“颠覆式创新”。
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的大公司,多采取“连续性创新”策略,依靠长期技术积累,持续创新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性能和服务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造“护城河”。比如:华为公司在终端手机产品上布局高端市场。
管理者的认知边界,就是企业发展的边界。企业管理者既要向下探究自己的底层思维系统,又要不断提升认知能力,拓展认知边界
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更适合从低端入手,找到一个单点作为入局突破口。技术本身的进步已经超过了很多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对消费者来说,最关心的并不是产品的技术水平有多高,不在于产品的附加值,而是产品的性价比。这为创业公司的创新带来了很多机会。
深圳是一座依靠创新发展起来的城市,它的经济创新依赖于出现了一批创新公司。这些创新公司的出现,离不开深圳市政府对创新的支持。它对“连续性创新”的支持,是基于一种“源头性思维”,首先要搞清楚项目创新的科学原理是什么,技术是从哪个大学出来的,最初的产品是哪个企业开发的等等,支持那些在本行业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同时,政府又能认识到创新的复杂性、多样性,只有分工越来越细、协作越来越丰富、关联企业构成复杂,才能够对创新起到足够的支撑。当资本、技术、人才达到足够高的密集度,才可以产生“化学反应”,带来创新的氛围,于是对非共识创新也给予足够的支持。这种做法很值得学习借鉴,既能够看到大企业在原有曲线上的连续性、成长性,又能够看到小企业在跨越“非连续性”、实现“颠覆式创新”方面的爆发性、突破性,从而为创新企业培育了更加有利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
如何避免因“思维盲区”导致的决策失误?
我们的决策失误多半是由认知系统造成的。
最初人们认识世界都是从局部开始的,带有一定局限性,随着不断探索,眼界得以拓宽、认知能力也提升了。生命科学有一个概念叫“盲维”。科学家在研究视觉和色盲时发现,人和其他生物对颜色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原因在于,人类眼睛中有三种色彩感受器,能感受到的颜色组合差不多是百万到千万种。如果一个动物有四种或五种色彩感受器,那它就能够感受到上亿到百亿种颜色。色彩感受器就相当于我们的底层思维系统,看(想)不到的地方就如同我们思维上的“盲区”。如果管理者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有可能以自己的思维逻辑代替企业的发展规律,以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代替行业的规律,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要想突破“思维盲区”,就要探究底层思维,像查理·芒格一样建立多元思维模式,借用并糅合来自各个传统学科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包括历史学、心理学、数学、工程学、物理学、统计学、经济学等等。
管理者的认知边界,就是企业发展的边界。企业管理者既要向下探究自己的底层思维系统,又要不断提升认知能力,拓展认知边界。只有升级个人的思维模式,促进认知系统迭代,你和你的企业才能不断成长。
责任编辑:辛国奇 李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