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商学院 路向何方?

2019-07-23朱冬

中外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商科商学院国际化

朱冬

中国商学院最应该在哪些方面创新,有哪些国外商学院的教育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如何看清中国商学院的未来?

每年六月,令中国无数家庭牵挂、焦虑又充满无限期待的,莫过于高考。而在中国的企业家圈子里,也有堪比高考的专业硕士项目——工商管理硕士(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

如今中国商学院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方面近年来中国商学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例如:截至2019年1月,在全球提供商业学位课程的13670所学校中,共有90所商学院获得由三大最具影响力的商学院认证机构颁发的“三重认证”,也就是说只有不到1%的商学院获“三重认证”,其中中国占8所。

而另一方面,从全球来看,大部分优质商学院依然位于欧洲。同时很多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佬们,甚至自办“企业家商学院”。

诸多挑战摆在中国高校商学院的面前,亟需创新和变革。《中外管理》就此专访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教育中心)院长、博士生导师钱学锋,讲解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商学院最应该在哪些方面创新,有哪些国外商学院的教育经验是可以借鉴的,带你看清中国商学院的未来。

教授凭什么给管理者上课?

《中外管理》:多年来MBA、EMBA教育令企业家们趋之若骛,您是如何理解MBA、EMBA教育本质的?常有人质疑:缺乏一线商业实践的教授凭什么给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企业(高层)管理者上课?您如何回应这种观点?

钱学锋: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长期以来,都是实践的创新在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理论是灰色的,但实践之树常青。

中国的商业实践创新,一直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补课”,补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之间差距的课;第二部分是引领世界的创新——近年来,中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化媒体领域的发展处于国际的前沿甚至世界领先。

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企业家们还要到商学院学习,商学院的价值在哪里?站在高校商学院院长的视角,我认为原因如下:

第一,我们了解历史。了解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并展望未来。虽然商业模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很多规律是很难变化且有共性的,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规律、指导实践。

第二,我们跟踪商业前沿,但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大家都是在一线的商业实践中,对实务非常熟悉。而商学院教授与商业实践有距离,距离产生美,这个美是旁观者的领晤和洞察产生的美。因此,我们不能说教授能对每位企业家的商业实践指点迷津,但是商学院培养却能给学员的实践提供一份独特的感悟和思考,我们期待这种感悟和思考能在明天甚至更长久的未来和大家的实践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助力商业实践的发展。这正是商学院培训的独特价值。

第三,商学教育既有理论和知识上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同时MBA教育又有组织同学之间相互学习的重要内容。学校提供的学习平台(讲座、学术交流机会)和终身学习机会等,都意味着回到商学院来继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为学重无用。商学院里有时可能会教授一些看起来无用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决定着商业实践的成败。

中西商学院的差异

《中外管理》:在您看来,与国际成熟的商学院相比,国内商学院整体质量的差距在哪里?

钱学锋:国内商学院和国际一流商学院相比,主要的差距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际化。虽然这些年国内商学院商科教育国际化进步很快,但是目前国际上主要的商科教育标准还是西方一流的商学院来制定,这就使得中国商学院在国际化方面,天然的和西方掌握标准制定权的一流商学院相比,存在着先天性不足。国内的商学院在师资国际化、科研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和西方一流商学院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商学院需尽快弥补。

二是师资方面。西方一流商学院很多教授是“双师型”。一方面这些教授本身有很好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有很好的实践经验,很多教授来商学院任教之前可能就是某个大型公司的CEO或董事长,这样的师资最能够满足商科人才的培养需求。而国内商学院的教授,长期以来主要是学院派,理论知识很丰厚,但实践经验相对匮乏一些,所以说国内商学院在师资的全面性、综合性方面,可能与西方一流国际商学院相比还有差距。

为什么“外来的和尚未必会念经”?

《中外管理》:從全球视野看,也经常会有“外来的和尚未必会念经”的情况,您如何看待很多欧美知名MBA商学院的高端人才在中国的商业环境水土不服的情况?

钱学锋:首先,商业知识是高度情境化的知识,中国的商业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制度、商业环境,商业外部环境与国外非常不同,在国外学习这些理论时,容易忽略这些理论产生的情境背景。

其次,企业自身的运营过程受到企业中每一位员工的影响,管理最重要的对象是人。国外(主要是西方主流的)MBA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更多受到了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行为方式假定的影响,回到国内日寸,这种思维方式和决策过程容易水土不服。

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对外开放的加深,全社会国际化思维和眼界的提升,以及中国商业实践和学术研究的不断发展,国外培养的MBA人才在中国市场,以及中国培养的MBA人才在国际市场的水土不服现象都将会慢慢改善。

中国MBA教育的未来:追潮流、接地气、创特色

《中外管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商学院的国际排名在持续提升,也吸引了大量海外商学院来合作。您认为未来三到五年中国MBA教育的发展重心是什么?

钱学锋:未来的五年里,MBA教育将重点围绕

“追潮流、接地气、创特色”的思路展开,具体发展战略如下:

第一个方面:追潮流,全面提升MBA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也是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内在要求。未来的商学院教育有两个很重要的趋势,一是国际化,一是创新、创业教育。

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握新技术革命对商学教育所带来的影响。众所周知,未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诸如此类的新技术对商业所带来的冲击和机遇是前所未有的。作为商学院,我们应该关注新技术革命影响下的商科教育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并把这种变化融入到商学教育当中去。

“追潮流”还体现在,我们要紧紧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的商学院,不能抛开中国的实际,所以我们未来三到五年第二个方面就是要“接地气”,切实兼顾MBA教育的本土化战略。

MBA办学的初衷是为了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与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商学院在推进MBA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需兼顾其本土化发展战略。所以,在科学研究方面,应以解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为主要目标。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将协同培养、跨界教育纳入到MBA研究生培养计划,加强校企合作并强化实践培养环节,全面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和胸怀,并提升其跨学科、跨部门交流合作的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社会服务方面,应该积极推动MBA师生深入企业调研,运用专业知识提出企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策略,解决企业管理面临的实践问题,促进市场微观主体的健康成长;还要支持MBA教师将所学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相关咨询,建言献策,并力争所提建议能被国家和地方政府采纳,扩大商学院对各级政府部门的影响力。

第三个方面是:创特色,也是基于前两个方向而延伸出的。一来是要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商学院特色,着力打造“经、法、管融通”一体化培养模式。二来是要紧扣时代的需求,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一些商科人才。我们的人才不仅是满足中国的需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还是国际化的人才,一批能肩负历史使命、勇于担当且“知经济、懂法律、通管理”的复合型高水平商界精英。

中国商界最需要什么样的商业人才?

《中外管理》: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您觉得中国商界最需要什么样的商业人才?

钱学锋:企业家最根本的精神是创新精神,但具备创新精神的企业管理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现在的市场经济同时还是法治经济,企业家当下不仅需要经济和管理知识,还需要“懂法”。企业家在商业领域面临竞争和搏杀,在知识层面上必须具备“经、法、管”融通的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知识背景,复合型人才才能够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

商学院可能不一定教会企业家如何去创新,但可以通过提升企业家理论素养,帮助他们提高观察实践的洞察力,增加他们在战略上的深度。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国内的商学院不能直接去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但是能让企业家明白如何从无到有,具备创新精神。

其次,从视角的层面上来看,因为现在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位企业家、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仅了解中国本土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立足本土,具备全球化的、国际化的视角。

第三,企业家还必须具备较好的洞察力,及时捕捉到新事物、新技术、新变化,然后把它转化成商业的实践。

推动MBA教育提升的外部因素

《中外管理》:在MBA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有哪些外在因素会影响MBA教育质量和水平提升?

钱学锋:第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国家重大战略和政策的变化。商学院在MBA课程的体系、培养方案的设计上,应该对国家的重大战略变化和政策调整作出回应。比如:中国的经济正在转型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这些重大的战略,政策上的调整,相应地我们在培养方案当中应该有所体现。

第二方面,MBA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肯定会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当下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都在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不断迭代更新,人才培养也必须嵌入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影响。通过课程体系、培养方案适时的调整,让学生能够迅速适应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商业实践变革,具备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所需要的能力。

第三方面,主要是企业的实践。“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最能够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基于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课程设计和培养方案修订时,会成立战略咨询委员会,企业家是委员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基于对实践的把握,会为课程设计,培养方案提出很好的建议。

每所商学院都应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中外管理》:除了高校的商学院,国内比较有名气的还有中欧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等,由马云、柳传志、史玉柱创办的湖畔大学也聚集了商界和行业的精英,您如何看待这些学院与高校商学院的差别和竞争?

钱学锋:我国商科人才缺口巨大,而目商科人才的需求有不同层次的差异。比如湖畔大学前几级学生只招收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还有企业规模的要求,就算很多资深的企业高管都难进大门。其实这也反映了不同的办学机构、办学形式会丰富我国商科人才的培养体系。

每一所商学院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商学院要通过建立和不斷优化核心竞争力,培养商业精英和商界领袖。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一所

“经、法、管融通”的综合性大学,对于我们的工商管理学院而言,我们的愿景是希望“立足中南,面向世界”,成为经、法、管融通的一所一流商学院,所以我们这所商学院的特色就是经法管融通,培养的是具备财经和管理方面综合素养的商业人才。

责任编辑:王爽

猜你喜欢

商科商学院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新商业模式下新商科通识课建设的思考和探索
巴黎高等商学院荣登《金融时报》欧洲商学院排名榜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商学院撞上新媒体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湖南商学院学人简介八十二
“互联网+”与商学院教育
商科院系建立咨询委员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