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夏衣可清暑
2019-07-23马大勇
马大勇
一
暑气蒸人,薄、轻、透汗的衣料穿上凉爽舒适,而葛、麻、丝、棉等多符合这类要求,因而被用来裁制夏服。从平民百姓的常服,到皇帝、百官的朝服,再到舞姬们表演舞蹈时所穿的舞服,均用此类面料。唐代诗人杜甫有《端午日赐衣》诗:“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写的便是端午天气转热时,皇帝赐予臣子们葛衣、白罗衣,作为过节的特别福利。这类衣服也称为“轻衣”。
细葛,指精细的葛布。葛布的原料是葛藤,它是一种豆科植物,开紫红色花,有长长的藤茎,可以提取纤维,制成布料。葛布细软轻薄,做成夏衣穿上身自然是“含风软”,如清风徐来。早在《诗经》里,就有多首诗提及葛,其中《葛覃》一篇最有名,有句道:“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为绤,服之无。”写女子割取长葛藤,沤煮后取其纤维,即刈、濩;再织造、绤,即细葛布和粗葛布,穿起来从不厌倦。唐代诗人李白在《黄葛篇》中也有描写:“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绤。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葛衣,成为闺中女子远寄爱人之传情礼物。
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中记载了一种产于广东增城的女儿葛,一匹只重三四两,薄如蝉翼,卷成一卷可以穿过笔筒,只有未嫁女子才能织。“粤之葛,以增城女葛为上,然恒不鬻于市。彼中女子终岁乃成一匹,以衣其夫而已。其重三四两者未字少女乃能织,已字则不能,故名女儿葛。”
此外,古代还有用芭蕉树、木芙蓉树皮、竹子等提取纤维来织造夏衣的。宋代诗人苏辙有《答孔平仲惠蕉布二绝》,写友人给他赠送的芭蕉纤维织造的蕉布,轻薄如雾:“裘葛终年累已轻,薄蕉如雾气尤清。应知浣濯衣棱败,少助晨趋萃蔡声。”“灯笼白葛扇裁纨,身似山僧不似官。更得双蕉缝直掇,都人浑作道人看。”屈大均《蕉布行》诗中也写道:“竹与芙蓉亦为布,蝉翼霏霏若烟雾。入筒一端重数铢,拔钗先买芭蕉树。花针挑出似游丝,八熟珍蚕织每迟。增城女葛人皆重,广利娘蕉独不知。”把竹布、芙蓉布与蕉布的制作都写到了。可惜如今葛布、竹布、芙蓉布以及蕉布都消失了,留至今日的相关文物弥足珍贵。如一件山东曲阜孔府的葛衣,为明代文士常穿的宽袖道袍,呈现淡黄的葛布本色。
又有夏布,是以苎麻织成。由于织工多是女性,所以也称“娘子布”。苎麻自古就有种植,《诗经》中就有“东门之池,可以沤纻”之句,写将苎麻割取后经水浸、漂白、脱胶,才能纺成纱线,再织成布。织布要在阴湿的地窖里进行,因为温度、湿度稍有差错,纱线就会断裂。苎麻织成的布吸水性好,干得快,清爽透气,深受欢迎。尤其是精细的夏布,古称“白纻”,是贵重的衣料。古代著名的白纻舞,舞姬们就是身穿如云如银的白纻轻衣起舞,意境深雅。宋代王千秋《浣溪沙·白纻衫子》词写道:“叠雪裁霜越纻匀,美人亲剪称腰身。暑天宁数越罗春。两臂轻笼燕玉腻,一胸斜露塞酥温。不教香汗湿歌尘。”这位美人亲手裁剪的雪霜般洁白的越地白纻衫子,十分合身,轻笼着肌肤,一点儿汗气也不曾有。
曲阜孔府的一件明代的白纻补子衣,用精细的白纻布制作,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块织金补子,织有长鬃狮子以及云朵、山崖水纹,也当是暑日之衣。
白纻还可以染成彩色,制作裙子、衫子、汗巾等。由此想到《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蒋玉函赠给宝玉一条大红汗巾,据说“这汗巾子是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说的就是白纻织物。
二
丝绸中的罗、纱、绢、绡、縠(绉纱)等轻薄之料,也是常用的夏衣面料。蚕丝属于蛋白质纤维,织成的丝绸穿上感觉柔滑、透气,十分舒适。古代把没有煮练加工过的蚕丝制作的衣服叫作生衣,适合热天穿。相对的,加工过的蚕丝制成的衣服就是熟衣,一般在天凉时穿。
唐代白居易即有《寄生衣与微之》诗,写把縠衫、纱裤等生衣寄给朋友元稹,让他清爽度过夏天:“浅色縠衫轻似雾,纺花纱袴薄于云,莫嫌轻薄但知著,犹恐通州热杀君。”而元稹则寄了纻丝布和轻容纱给白居易,白居易将其裁制成纻丝单衫、白轻容纱单袴,又作《元九以绿丝布白轻容见寄制成衣服以诗报知》一诗答谢。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载:“纱之至轻者,有所谓轻容。初唐《类苑》云:‘轻容,无花薄纱也。”陆游《老学庵笔记》写轻容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唐代的绛红色、雨过天青色轻容纱。
福建泉州南宋黄升墓中,出土的褐色罗印花百褶裙、深烟色牡丹花罗无袖背心、紫灰色绉纱绲边窄袖衫子等,都是夏日轻衣,是一位名叫黄升的贵妇在夏日所穿,都轻薄如烟一般,就是在今天也是很时尚的服饰。其中的无袖背心重量仅几十克,折叠起来可放进火柴盒里!
这么轻薄的衣裙怎么穿呢?宋代一幅《投壶图》中,清晰地显示出当时衫子、裙子的穿法,画中的女郎们在园中投壶娱乐,所穿纱罗质地的衣裙虽然透明,但里边还穿有一两层衣物。这样看来,轻薄之衣是可以穿出去的,别具轻烟笼罩之美。舞姬们身穿轻绢、藕丝罗、缬罗等翩翩起舞,想来也是无比美妙的。
又有香云纱,主要生产于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它是采取薯蓣科的薯莨汁液,反复浸煮纱或绸的坯料,再用干净无杂质的河泥涂抹,经日晒,形成正面黑色、反面黄褐色的成品,分莨纱、莨绸两种。由于穿着这种布料走路会发出细微的响声,所以人们称其“响云纱”,后以谐音称为“香云纱”。
香云纱摸起来软滑,坚韧、透氣、不沾身,穿着久了,会有一些掉色,但会更加舒适凉爽。它是夏季的高级衣料,过去大户人家常拿来做旗袍、长衫等。如今将香云纱加以彩染,制成各种时装,仍深受欢迎。因为制作不易,所以香云纱价格也不便宜,被誉为织物中的“软黄金”。
棉花纤维织造的棉布,也有较为细薄的,可用来做夏装。我国棉纺织业约在唐宋时逐渐发展起来,不过织造技术长期落后于外国。明代时有一种从国外传入的西洋布,其实就是细、密、薄的棉布,当时中国所织的棉布质量还赶不上它,所以这种西洋布在当时很珍贵。
明末冒辟疆《影梅庵忆语》记载:“时西先生毕今梁寄余夏西洋布一端,薄如蝉纱,洁比雪艳。以退红为里,为姬制轻衫,不减张丽华桂宫霓裳也。偕登金山,时四五龙舟冲波激荡而上,山中游人数千,尾余二人,指为神仙。”写冒辟疆得到西洋人赠予的雪白西洋布一块,以退红(淡粉红)色布为里子,为爱人董小宛制作的轻衫如霓裳一般,董小宛穿着它登山出游时被人们认为是神仙。
让今人难以想象的是,古人还在夏天穿珍珠衫、竹衫。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小说集有一篇《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描述道:“暑天若穿了它(珍珠衫),清凉透骨。”珍珠衫即用珍珠串成的衣衫,贴身穿,可以祛汗,使肌肤凉爽。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十三回中也提到过“珍珠嵌锦汗衫儿”。珍珠在古代十分贵重,这类珍珠衫的价值可想而知。
还有竹衫,是取细小的竹子截成小段,再用丝线穿缀而成,一件小型褂子就有竹段几十万节之多。它也是贴身穿在外衣里,作用和珍珠衫一样。元代诗人乔吉就有一首散曲《中吕·红绣鞋·竹衫儿》,写竹衫儿贴肉穿时,有印痕在身,颇为风趣:“竹衫儿并刀剪龙须为寸,玉丝穿龟背成文,襟袖清凉不沾尘。汗香晴带雨,肩瘦冷搜云,是玲珑剔透人。浃背全无暑汗,曲肱时印新瘢……”
安徽博物馆现藏有四件近代的竹汗衫,两件为圆领对襟长袖马褂,两件为圆领对襟马甲,皆用极细的竹段加丝线串成,呈现出竹子本身的淡黄色,袖、领子、开襟、开衩处用布料镶边,系带、纽扣也用布料制作,整体透着古雅的韵味。虽然它们的制作年代不算很久远,但也是这类衣物可贵的实物。
三
至于夏季衣物的款式,古人也相当讲究。夏季的背子、裙等在款式上变化不大,主要是在衣料上做文章。而夏季独有的披衫、衫子、裆等,穿起来不仅消暑,款式更是巧妙多变。
披衫,即古代的一种夏装。陕西法门寺地宫物账碑记载唐代皇室供佛之物,有“纹縠披衫五领”。后蜀冯鉴《续事始》载:“披衫为制,盖从褕翟而来,但取其红紫一色,而无花彩,长与身齐,大袖,下其领,即暑月之服。”这里的披衫就是宽松、开衩的直领长衣,用縠、罗纱制作而成,穿起来轻便舒适。
唐代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中的几位女郎就身穿这类轻衫和遮胸的诃子,还有长裙;大幅纱衣长袖垂下,轻柔薄透,隐隐透出手臂与前胸,透出纱下衣物的花纹,当是用轻容纱制作。五代和凝《天仙子》词:“柳色披衫金缕凤,纤手轻拈红豆弄。”亦咏那身穿柳色(淡黄绿色)披衫的女郎轻巧美好之体态。
衫子,是女子常穿的较轻便的上衣,多是窄袖,有单衫、复衫之别。单衫,指的是没有里子、只有一层的衫,也就是薄衫、轻衫;复衫,指的是有里子的衫子。
裆,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中解释说:“其一当胸,其一当背,谓之裆。”说其是前后两片,以襻纽相连,可以穿在衣服里或者套在外面,幼儿在夏季也单穿。背心由裆变化而来,无袖,直领对襟。宋代《清明上河图》中有单穿背心、露出双臂的男子。像黄升这位女郎的无袖背心,则是穿在轻衣外边。
古代文士在暑热之时也会穿得比较宽松。北齐杨子华《校书图》中的文士都披着纱质纶巾,穿着抱腰,有点放浪形骸。抱腰是内衣,与裆不同,抱腰只有一片,胸背有两带相连于肩上。南宋《柳荫高士图》,画树下豹皮席上坐一位文士,头戴葛巾,所穿之衣也与《校书图》中的类似,颇有晋人风度,后人推测所画之人当为东晋名士陶渊明。
夏季的衣服色彩常为浅色,看上去就清爽凉快,在仕女画中常见。宋代《花石仕女图》,画中两位女郎手持纨扇,迎接夏天。女郎头上戴有仿照花朵制成的重楼子花冠,是纱罗制作而成,冠下可见发髻;身上穿纱罗类质地的裙子、裤子与上衣。上衣为窄袖,对襟直领,类似较短的背子,质地轻薄,分别为白色、浅绿色,衫下隐约露出内穿之红色抹胸与女郎玉臂,衣襟与裙门还有窄细红色绲边。这样的衣服上下、里外的色彩对比清新雅丽,别具韵致。
据《崇祯宫词》记载,明代崇祯皇帝的周皇后喜欢白色暑服:“宫眷暑衣从未有用纯素者,葛亦唯帝用之,余皆不敢用。后始以白纱为衫,不加盖饰。上笑曰:‘此真白衣大士也。自后穿纯素暑衣,一时宫眷裙衫俱用白纱裁制,内衬以绯交裆红袙腹,掩映而已。”这说明宫中的暑天女服色彩也与《花石仕女图》中的一样,白纱衣掩映着红色的内衣,既风情又内敛。
四
夏天端午节前后,石榴花、栀子花、茉莉花及素馨花等香花盛開,女郎们也喜欢穿石榴红裙、戴石榴花,或戴栀子、兰花、鱼子兰等小朵香花。花不需很多,发髻上只簪一两朵便可,花气飘溢,自可清心祛暑。还有一种辟汗草,即豆科植物草木樨,可以将其簪在头发上,使得头发汗气干燥,易于梳理。清代陈淏子《花镜》载,此草“开细小黄花,有似鱼子兰,而香劣不及。夏月汗气,妇女取置发中,则次日香燥可梳,且能助枕上幽香”。
盛夏之际,古人还喜欢佩戴一些散发幽香的饰品,以香气祛暑、清心。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写道:“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后来也有用布帛制作的各种花果、动物形状的小香袋,其上绣花,内装香花、香料,至今还在民间广泛流行。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还记载,端午时南宋皇帝会赐予后妃和大臣扇子、葛布、蕉布等夏季使用之物件,以及香袋、龙涎香佩等香品。江西省德安的南宋周氏墓曾出土一件周氏使用过的步摇钗,钗上垂一个褐色罗制成的方形香袋,外有小珍珠制作的网罩,即端午使用之装饰。
又如清代《红楼梦》里记载元春赏贾府诸人端午节礼,除了扇子、衣料等物,还包括香如意(一作“香玉如意”)、红麝香珠、香袋等香品。《岁时广记》又载一种“蚌粉铃”:“端午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是夏季给幼儿随身携带用以吸汗的饰物。
和我们今天在夏季只会躲进空调房里不同,古人有很多消夏之法,单就古典的衣裙、装饰,便和大自然的气候、花香相应相融。今日我们仍可继承这些传统中天人合一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