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甘肃藏区文物遗存及其保护现状
2019-07-23才让吉
才让吉
摘要: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发展相对较慢的西北地区,它们都有着丰富的文物遗存。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与世界之林,最大的因素就是民族文化薪火相传,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而民族文化的继承也是依托于文物载体,民族文化与历史文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打造东方中国文化元素。因此,文物遗存的保护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而且是历史的要求,对于一些文物保护相对落后的地方,我们更应该着重保护,本文就甘肃藏区文物遗存和其保护现状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文物遗存 文物保护 甘肃藏区 保护现状
甘肃藏区虽然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社会经济条件较为落后,但是它在历史上是重要的交通要塞,也有着丰富的文物遗存,是我国考古的重要地理区域。甘肃藏区文物覆盖范围较广,包括遗址类、石窟类、建筑类、古墓类、石刻类等重要的代表性文物。另外,由于甘肃藏区接近塞外地区,所以它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见证,藏区文物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它代表着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代表着民族的大发展,代表着和谐。因此,加强甘肃藏区文物保护势在必行,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甘肃藏区文物遗存保护措施仍然有些不足,文物遗存岌岌可危。
一、甘肃藏区文物遗存基本状况
甘肃藏区主要分为两大藏区,一是甘南藏区,二是天祝藏区。特别是甘南藏区离青藏高原较近,同时也是甘肃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考古学家发现最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所以说,甘南藏区存在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另外,这里少数民族居多,其中也有汉族生活,这样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彼此学习,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那就是桥梁的身份,它连接着中原与青藏高原,是二者的沟通纽带,从汉代到魏晋再到唐朝,它一直都在发挥着这一重要作用,到如今,它又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连接者而且还是历史与现代的连接者。过去和现在共同成就了如今的甘南文化,丰富的文化底蕴为甘南藏区人民带来了自信心,也为整个中华民族带来了无可比拟的自豪感。在中国版图上,甘南藏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在中华文化里,甘南藏区文化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甘南藏區文物遗存也较为丰富,有数据表明,甘南藏族自治州有不可移动文物499处,其中,包括史前文物、历史时期遗址、民族宗教建筑、红色革命旧址等,除此之外,馆藏文物现存5737件,是相对较多的文物遗存。
天祝藏族与甘南藏族有异曲同工之妙,它是甘肃省的一个自治县,位于甘肃中部,它成立时间相对较晚,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一个自治县。另外。它是河西走廊的咽喉要道,是重要的经济通道。这里曾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融之地,也是藏族先民的驻牧之地。因此,天祝藏区的文化底蕴也较为深厚,文物遗存也相对较丰富,据有关数据显示,它有不可移动文物135处,其中最出名的有三星墩遗址和三角城遗址。
二、甘肃藏区文物遗存的价值
甘肃省本身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特征具有过渡性、兼容性、包容性,因此。它的文物遗存特征明显,是我国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甘肃藏区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既有自己的特征又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特征,同时它也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它所代表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这里是文化传播的源头,是文明开始的地方,也是民族演变的地方。因此,甘肃藏区文物遗存对研究我国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甘肃藏区和安多藏区以及遍布藏区一起被称为三大藏区,它们一起构成独特的藏区文化,从精神层面的民风民俗到物质层面的建筑设计以及其他重要的物质载体,无一不体现了藏区文化底蕴,文物遗存不是单一的物体遗留,而是民族文化的传承。文物遗存贯穿古今,这是现代与古代的对话,也是现代人对古代人的认同,更是古今文化的交流。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下去,主要是因为我们对文化有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甘肃藏区文化被人们所认同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藏区文物遗存数量众多,它记载了藏区文化的发展历程,反映了藏区文化的历史进程,也是对藏区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反映,有利于加强民族意识,在传播了藏区文化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文化,体现了民族文化与藏区文化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而且有利于促进藏区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也有利于实现藏区社会的和谐稳定。甘肃藏区文物遗存中有相当长的长城遗址,这在古代时期也保证了甘肃藏区人民的稳定生活,促进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只有社会的安定,才能为文化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才能促进一个民族的进步,才能看到一个民族的未来。藏区文物遗存的价值评估不是只看眼前的利益,或者只是经济利益,而是要看到文物未来的精神文化底蕴和带来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及它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是区域文化的发展需要而且是整个中华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需求。藏区文化的传播对弘扬爱国主义也有一定的作用,藏区文化发展是我国的一大幸运。
三、甘肃藏区文物保护现状
根据甘肃省的地理位置,我们不难推断当地文物保护现状。首先,甘肃地区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缺乏,有损于文物的表层,再加上全年日照时间较长,有损于文物表面的材质,甘肃地区风沙较大,也对文物遗址有所破坏。甘肃藏区文物多为建筑形式,恶劣的气候条件降低了文物的保护效率。另外,甘肃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而言比较缓慢,仍然以务农为主,人们的生活观念也相对封闭保守,所以,当面对文物遗存保护与农耕之间的矛盾时,他们定会选择增加农耕面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物遗存的保护。同时,有些遗址还遇到民众取土的情况,正所谓天灾和人祸是文物遗址所面临的较大难题。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部分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比如岔口驿堡遗址保存就基本完整,但是位于村庄内或者是人流较大的地方,文物遗址破坏性较大,有些居民还会翻墙而入,这也很大程度影响了文物的保护,其实,这中间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们的保护意识较差,所以,地方相关部门或者是文博馆都应当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与宣传,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让文物保护行为成为一种全民行为,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在面对自然的沙化和坍塌时,当地管理部门仍然没有能够及时的做出保护方案的调整,或者说做出及时的保护措施。有些遗址因公路的修建和民居的建设被拆卸,有些遗址基本框架仍然存在,但实质性的内设已经不复存在,有些遗址保护呈现出一种间断式的破坏,比如,天祝藏区的汉明长城就属于这种情况,处于乌鞘岭上的一段保存较完整,但是处于下游河谷地区的一段保存就很差,由于下游居民较多,因此,建筑面积也相对较大,人们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广,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长城的保护,当然也有一些游客的来访,也对长城造成破坏。
有些建筑也遭到破坏,比如,东大寺和天堂寺就受到严重破坏,它们内部的木质结构已经呈现出腐朽状态,甚至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有些墙基下沉,屋顶漏水,室内墙体开裂,壁画开始出现龟裂。有些旧址房屋也遭到破坏,比如次日那毛泽东旧址,也同样出现漏雨、腐蚀的现象,有的院墙都有坍塌,墙皮也有脱落之迹。我们可以看出,在甘肃藏区文物遗存保护方面,目前的保护状态不容乐观,一方面是由于没有严格的保护制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保护意识,最终导致甘肃藏区文物遗存出现问题。
四、结语
根据甘肃藏区文化背景可知,藏区文物不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藏区文物遗存保护责任并不只是相关部门或者文博馆,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文物遗存是整个炎黄子孙的财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文物有利于留住民族精神,留住文化底蕴,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有利于认识历史创造奇迹,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文化素养,让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承下去。另一方面,文博馆要加强文物保护的管理,做出制度调整,对藏区文物进行考察,将文物遗存状况实时记录下来,并且为藏区不断引入新的文物保护人才,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并组织学习先进保护理念,运用到实际保护当中。
参考文献:
[1]杨鱼彦.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藏区的传播及其影响[J].新丝路,2017,(06).
[2]宋晓龙,王晓婷,孙霄.片区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方法初探——以《曲阜片区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11,(05).
[3]杨勇,刘巍文.甘肃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J].中国藏学,2015,(04):12-19.
[4]杨勇,刘巍文.甘肃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J].中国藏学,2015,(04).
(作者单位:夏河县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