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
2019-07-23王赛琳
王赛琳
(此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一、教学目标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环境教育,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要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所以,让学生了解人地协调观是环境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最终可以达到为家乡现实的环境问题出谋划策的目的。
难点:生态脆弱区(带)开发与保护的知识要点及学习方法。
笔者结合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3“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展示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基本思路。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师:在课间播放可由学生操控的全景视频《树冠之下》,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提问:为什么说亚马孙森林是讲述者卡曼亚的“家”?卡曼亚的“家”正在经历什么变化?我们要如何保留住这个“家”?
生:带着问题观看影片;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操控全景视频。
设计意图:《树冠之下》是由保护国际基金会举办的VR影片展览,学生跟着原住民的脚步全方位体验了亚马孙森林的神奇,也了解到亚马孙森林的现状和保护亚马孙森林的重要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对区域的认知。在承接上节课的同时,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2.探究新知
活动一:回顾旧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师:重播第一部分视频,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回答问题一:为什么说亚马孙森林是讲述者卡曼亚的“家”?对上一节的森林的生态效益、雨林的全球效应等内容进行简要复习,梳理地理概念和过程。
生:回顾视频,回答问题一;在教师的引导下,回忆并总结上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卡曼亚的讲述出发,强化对地理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为学习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影响、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做好铺垫。
活动二: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师:重播第二部分视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二:卡曼亚的“家”正在经历什么变化?并展示一组亚马孙森林遭受破坏的图片,加以语言描述,包括:亚马孙森林变麦田、藏身亚马孙森林的非法锯木场、巴西非法金矿、特利斯皮里斯河流域的一座水电坝等图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雨林被毁的原因除了雨林自身的脆弱性外,还有哪些人为原因?其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又是什么呢?可以尝试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总结。
生:回顾视频,回答问题二;结合图片和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绘制思维导图(图1)。
设计意图:播放《树冠之下》第二部分及亚马孙森林遭受破坏的图片,使学生在感官上感受到亚马孙森林遭受破坏的严重性,从情感上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地理关系图的形式表述雨林被毁的人文原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师:教师概述亚马孙计划的实施背景,展示“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略),提问:为何将以下地区确定为所要开发的地区?从气候、森林、河流、地形、人口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设计意图:使学生综合分析多个地理要素对亚马孙森林开发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师:展示“朗多尼亚地区公路沿線1975年和1999年的雨林分布(略)”,出示“学案”资料卡中“亚马孙横贯公路”的有关内容(略),并分组讨论回答:雨林公路该不该修?
设计意图:分组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探究意识,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到修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思想。
师:结合教材第32页图文材料,自主完成“学案”中关于亚马孙开发计划另外两项措施,即: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的有关问题。①读“朗多尼亚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图(略),结合雨林被毁的人为原因,分析人口增加与雨林被毁间的关系;②巴西政府引入外资和发达国家的跨国投资各是出于什么目的?通过什么手段实现各自的目的?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图文材料,训练学生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雨林被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应对问题的能力。
活动三、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师:设置虚拟情境,即《熊出没》发生在亚马孙雨林,播放《熊出没》片段,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角色设置:伐木工光头强、伐木场李老板、熊大和熊二等。根据学生需要增加政府官员、世界环保组织官员等角色。就“森林应该被开发还是保护”阐述自己的观点。
生:各小组依次选择一个角色,经过短暂讨论,选择一位代表发言,其余同学给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动漫片段,让学生对问题感兴趣的同时不脱离亚马孙森林被破坏的情境,从而最大可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师:通过权衡当地人的短期利益与全球的长远利益,结合当前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
师:重播第三部分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三:我们要如何保留住这个“家”?学生阅读并总结“学案”资料卡中关于福建森林保护的措施(略)。借鉴福建森林保护的措施,结合亚马孙森林的实际和特殊情况,进而鼓励学生对保护亚马孙森林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予以补充。
设计意图:播放第三段视频,将整节课用一个完整的视频串联,使整节课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通过福建森林保护措施的材料,使学生从身边的案例出发,思考延伸到对亚马孙森林的治理保护上,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知,培养了环境保护意识,而且在此基础上得以结合亚马孙森林的实际情况进行延伸,培养了学生的联系实际、应用及分析能力。
师:联系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关联图的方式总结雨林被破坏的原因、表现、危害及采取的措施。教师巡视并给与学生指导,选择1-2幅有代表性的关联图进行展示后,然后出示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图2)并解释其依据。
设计意图:将第一课时与本课时内容关联起来,从雨林被破坏的原因、表现到雨林被破坏的危害,再到应对雨林破坏的保护措施,使学生形成完整、有逻辑联系的地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活动四:动手绘图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师:展示“长汀县地理位置”“长汀县水土流失率与森林覆盖率统计表”“长汀县河田镇罗地草山1985年与2018年景观图”,同时出示“学案”资料卡中关于长汀水土流失的内容(略)。提问:根据长汀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分析长汀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什么?与森林的覆盖率有什么关系?人类的哪些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加剧了长汀的水土流失?为应对长汀的水土流失,你能提出哪些建议?
生:思考问题,并用图示表示(图3)。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绘图的过程就是整理思路、综合考虑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家乡的现实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地理学科的认同感。
3.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并總结出了生态脆弱区(带)开发与保护的一般方法(图4)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总结、提升,帮助学生厘清生态脆弱区(带)开发与保护的知识要点及学习方法。
4.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
师:布置课后探究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带、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带、西南喀斯特生态脆弱带和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带的成因、表现、危害和保护措施,在下一节课各组选择代表进行展示汇报。
生:小组合理分工,查找相关资料,并运用生态脆弱区(带)开发与保护的一般方法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积极性,通过课后的探究任务也可以提供及时的教学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环境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为出发点,以解决家乡现实的环境问题为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地协调观”,但随着环境问题的演变,在环境教育中所运用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也需做出相应调整,从而落实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