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经济与文化
2019-07-23刘琳韬
刘琳韬
(此课选自统编版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如何带领学生学习北宋历史,让历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首先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与相关历史文本,从中提取可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切入点,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历史,了解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变迁,并且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史为鉴,学史用史。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和发达的词曲文化,如果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描述性文字,让学生了解北宋的经济文化活动,势必会在学生心中形成扁平与刻板的印象,那么如何让这一课生动起来,让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北宋的兴趣呢?北宋时期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册教材的封面就是《清明上河图》的一部分,画面中汴河拱桥上人来人往,各色人等纷纷登场,以此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清明上河图》全卷。此画创作于北宋徽宗时期,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中约有800多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楼宇房舍30余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此画人物、景物众多,却纷而不乱。
1.繁荣的都市经济
教材封面只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一个片段,即使这样一个拱桥,上面也有卖各色商品的小贩,如卖鞋、卖绳的,商业气息浓厚。透过这一个点可以展开全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汴城郊外的风光、繁忙的汴河码头、热闹的市区街道。每一个部分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体现了北宋都城东京经济的繁荣,慢慢展开画卷,师生共同欣赏,如汴河中穿梭往来的商船,首尾相接,满载货物,岸边拉纤的纤夫与卸货的劳力不停地忙碌着。横跨汴河有一座木质拱桥,一艘大船正欲通过,有的忙着撑船,有的忙着放桅杆,感觉马上就要撞到桥了,邻船的人指指点点,桥上人也在围观大声地吆喝着。从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北宋漕运发达,来往商运货船络绎不绝,经济繁荣,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造桥与造船业的发达。《东京梦华录》曾记载:“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撇,宛如飞虹”,故称虹桥。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桥造型精巧,设计精妙,體现了北宋时期高超的木质拱桥造桥技术,再看汴河里的商船,不仅船身巨大,且船前都安装了灵活转向的平衡舵,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造船技术。
2.浓厚的市井气息
这里的市井文化是指具有生活气息的市民文化。画卷展示了当时开封府街上繁忙的景象。画中有高大的城楼,还有错落有致的房屋,各种店铺星罗其中,有茶坊、酒肆、小吃店、肉铺、修车铺、修容店、香汤、酒楼正店、医馆、看相算命、说书摊等,应有尽有。街上的行人川流不息,有骑马的、坐轿的达官贵人,也有挑担、头顶货物的普通老百姓,有在酒楼里酣畅淋漓的酒客,也有桥边沿街乞讨的乞丐,各色人物纷纷登场。此时还可以联系《水浒传》中的情节,让学生体会当时都城的繁华,如第七回“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一节说到鲁智深来到东京,但见:“千门万户,纷纷朱翠交辉;三市六街,济济衣冠聚集。凤阁列九重金玉,龙楼显一派玻璃……”从鲁智深的眼中,我们看到了汴梁之地的一派景象。同时,画中还呈现了各个阶层、各种职业的人,有达官贵人,也有小商小贩、奴仆轿夫,有说书艺人,也有来往商队、收税官员……所有这些构成了《清明上河图》的人物谱,让我们看到了东京汴梁市民生活的场景。
我们还要带领学生看出图中的深意,看似一派繁华的背后却充满了危机,图画从一开始,就给人以紧张感,郊外一匹受了惊的白马脱缰而出,汴河上一艘大船马上就要撞到虹桥上,桥上坐轿的和骑马的两队人马相遇,谁也不想让,奴仆们撸起袖子好像马上就要打起来了,总是给人一种不安的情绪。在张择端画完这幅画没几年,金兵南下,攻破国都,酿成了“靖康之耻”,北宋就这样灭亡了。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这是每一名历史教师在设计每一节课时都需要重点关注的。其中史料实证一节中特别指出:“要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多下工夫收集整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为史实提供佐证,让历史中的事件与人物鲜活起来,这样的历史课才是灵动而又有吸引力的。
编辑/李梦迪E-mail:5148748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