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器械的处理和效果评价
2019-07-23卢晓红
卢晓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广东深圳 51803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供应室于2017年1月开始改进精密器械质量管理工作,分别选取2016年1月-12月与2017年1月-12月供应室实施质量管理改进前后两年内精密器械管理档案资料,共计200件,2017年1月前100件,之后100件,分别记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00件精密器械产地、类型、型号一致,可排除器械类型、型号、产地不同带来的变量影响。供应室配置人员基本无变动,主要工作人员共计12名,均为专业的供应室护理人员,年龄20岁-48岁,平均年龄(33.3±2.9)岁,领导人员1名,6人为1个小组,轮值排班。
1.2 方法 实施质量管理前,精密器械实施常规处理,实施质量管理前,精密器械采用针对性管理和处理,具体如下:(1)定期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精密器械的各种相关知识,如精密器械的形状、功能、装配等,通过提高工作人员对精密器械的认知程度,提高其精密器械管理上的业务水平。同时可将此项纳入供应室医护人员考评内容,通过绩效来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学习的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定期安排科室的专业医护人员轮流来供应室指导工作,引导供应室工作人员采用专业化的方式回收、分类、拆卸、清洗、消毒、包养、装配、保存以及配送精密器械,以进一步降低精密器械处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2)制定供应室专门的精密器械处理规程,将各类精密器械的处理、输送与保存工作流程以文字的形式固化并制成单行本发放给每一个供应室工作人员,供应室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精密器械处理,可有效降低因操作失误带来的精密器械损坏或磨损,也是降低精密器械处理问题发生可能的重要一环。(3)为供应室开放专门的精密器械回收、运输与处理通道,减少精密器械直接暴露在公众环境中的可能,一方面能够降低精密器械受到污染的概率,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加快供应室回收、输送与处理精密器械的速率,提高供应室工作效率[1]。
1.3 评价标准 对比供应室精密器械质量管理实施前后精密器械清洗的合格率、管理质量评分以及精密器械处理问题的发生率。管理质量评分从回收、分类、装卸、清洗、消毒、保存、装配等几个环节进行评价,综合评分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精密器械管理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 精密器械处理问题发生情况统计 对实施质量管理前后共计200件精密器械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发现精密器械处理常见问题有清洗不到位、装配不准确、掉落和损坏等,清洗不到位与供应室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偏低有关,装配不准确是由于供应室工作人员缺乏精密器械专业知识导致,而掉落和损坏主要是工作过程中的疏忽大意以及不当的保存于输送引起,如不慎将某些细小零部件丢失、输送过程中压力损坏等。
表1 实施质量管理前后精密器械管理质量评分对比(Mean±SD)
2.2 实施质量管理前后精密器械清洗合格率对比 实施质量管理前,对照组100件精密器械中有16件发生过清洗消毒不到位的事故,发生率16.00%,实施质量管理后,观察组100件精密器械中有3件发生过清洗消毒不到位的事故,发生率3.00%,观察组精密器械清洗合格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4,P<0.05)。
2.3 实施质量管理前后精密器械管理质量评分对比 实施供应室质量管理后,精密器械管理质量评分优于实施质量管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精密器械是现代临床的重要工具,主要活跃在各种外科手术中,此类器械一旦发生处理问题且未得到妥善处理时很容易引起各种严重的医疗事故[2]。常见的精密器械处理问题主要有清洗不到位、装配不准确、掉落和损坏等,这暴露了医院供应室在精密器械处理与管理上存在业务水平不足、专业知识不到位与个人工作责任心较低的问题。因此为了改变这一格局,我院供应室从强化业务培训、深化专业知识教学以及完善绩效考评的方式来实施供应室精密器械质量管理工作,结果显示实施质量管理后供应室精密器械质量管理评分以及清洗消毒合格率均优于实施质量管理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