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基础教育发展述要
2019-07-23董江华
董江华,徐 萍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担负党和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历史使命,成立于1954年。兵团基础教育的创办源于驻疆解放军子女受教育的现实需求,先于兵团的创建而兴办(1950年)。新中国成立至今70 年来,兵团基础教育经历了初创时期(1950—1954)、蓬勃发展时期(1955—1965)、挫折时期(1966—1981)、恢复发展时期(1982—2000)和内涵式发展时期(2001 至今)五个发展阶段,在提升边疆人口素质,服务边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逐步壮大。兵团建设者从无到有,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基础教育发展道路,为兵团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为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驻疆部队点燃文教之光:兵团基础教育的初创(1950—1954)
1949 年秋,新疆和平解放。1950 年3 月,二十二兵团二十五师(现第七师)在迪化市阿合买提江路办事处(今乌鲁木齐市西北路)建立兵团第一所小学。1950—1952 年,各地驻疆部队开始创办小学。二军五师在阿克苏司令部大院创办了师子女学校;新疆军区运输处和建筑工程第一师在乌鲁木齐成立子女学校(今兵团二中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工局中学);六军十七师在迪化北门外十七师营房开办十七师子女学校;二军六师在焉耆、五军十五师十一团在伊宁市飞机场、六军十六师在哈密等地先后创办小学[1]。
1952—1954 年,随着屯垦事业的发展壮大,驻疆部队创办的小学数量日益增多。1952 年,全军队有小学14 所,在校学生1 875 人,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前夕的1954 年,已有小学24 所,在校学生5 387人,教职工1 136 人(专职教师345 人)(见表1)。当时小学管理机构设有校长、副校长、协理员、教导主任、教师等,较为完备。教师的待遇与军队干部相同,实行供给制,学校教育由兵团政治部宣传部领导。小学学制6 年(初小4 年,高小2年),开设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音乐、图画、体育等课程。教师中,中师生及高中毕业人员占到42%[2]。
20 世纪50 年代初,为了解决子女入学问题,驻疆部队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兵团最早的一批小学。创办之初的小学数量少、规模小,师资、课程因陋就简,但这些学校却是第一代兵团人在祖国西部边疆点燃的文化之火、智慧之光。这一时期小学的创办开启了兵团基础教育发展的序幕。
二、勤工俭学与兴办简易小学:兵团基础教育的蓬勃发展期(1955—1965)
1954 年10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十几万解放军官兵,投身大生产劳动,兵团正式成为一支军垦部队[3]。随着军垦事业的大发展,兵团小学教育不断发展壮大,而兴办中学、满足群众对更高层级的教育需求已势在必行。1955 年,时任兵团副政委张仲瀚提出,从兵团生产事业的远景出发,要办中学[4]。
兵团最初的中学教育是依托原有小学附设创办的。1955 年秋,兵团第一子女学校(今石河子市第二小学前身)附设初中班2 个,招收初一年级学生68 人,此为兵团普通中学教育的开端[5]。一年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兵团第一所中学——兵团石河子中学(今石河子市第二中学前身,当时在校学生226 人,教职工23 人,专任教师12 人)。同年,农四师(今第四师)子女学校、农六师(今第六师)子女学校、农七师(今第七师)子女学校相继附设初中部[6]。1957 年4 月,兵团宣传部要求师(处)办初级中学,兵团各地自创条件开设初中班,中学教育在政策推动下进一步得到发展。农一师子女学校、农二师子女学校、兵团工一师子女学校与兵团运输子女学校、兵团机运处子女学校等都附设了初中班[6]。
兵团成立之初,由于经济承载力有限,基础教育领域的经费投入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基本设施及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当时兵团各中小学校普遍借助勤工俭学来维持学校的生存发展。如:1957—1958 年,农八师22 团子女小学开辟公地,通过种植大白菜、萝卜、南瓜、向日葵等蔬菜作物,帮助生产队除草定苗保证农业丰收,在路旁植树,填修学校周围道路,在捡废品等多种途径勤工俭学,既美化环境、增收节支,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与习惯[7]。在当时教育经费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勤工俭学对普及兵团基础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不少学校在施行过程中存在教学与劳动时间分配不当的情况,影响了教育质量。为此,兵团对学校的劳动时间作出了具体规定:小学生一般每周4~6 小时,初中生每周6~8 小时,高中生每周8~10 小时。夏收时间最多不超过2周,秋收最多不超过4 周等,以此保证学校必要的教学时间和基础教育质量①资料来自石河子档案馆,2012 年。。
随着兵团第一个人口迁入高峰的到来,适龄入学儿童数量大增,已有小学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全部入学的需要。此外,成立不久的兵团同时也要创办中等教育。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兵团各学校发扬“热爱祖国、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精神,想方设法解决办学设施、师资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兵团基础教育向前发展。例如,1960 年9 月成立的莫管处子女中学,是为解决当时100 多名应届毕业生急待升学的需求而创建的。该校直到开学前的一、两个月,学校校舍和设备还是一无所有,校长带领学校全部教职工(6 位)打土块垒课桌组织新生入学[8]。
20 世纪60 年代初,为进一步稳定职工队伍,解决适龄儿童入学问题,兵团政治部、宣传部发出了《关于生产队举办简易小学的指示》,提出以生产队办简易小学(初小阶段),分场办完全小学,团场办初级中学、农业中学,师(处)办完全中学的形式,将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9]。各生产队从连队职工中选拔有文化、有能力的职工担任简易小学的教师(根据需要,可以到团场学校见习或培训一个学期),采取个人包班制(一名教师全部课程包干)的方式进行教学。1963 年,兵团农八师石河子总场生产队当年借助勤工俭学办起了11 所简易小学。总场发给每个简易小学50 元开办费,用于购置黑板、粉笔、马蹄钟等简单用具。学生一学期至多缴纳1 元书籍用具费,学校采取在田边林带种菜等方式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来节约国家办学投资经费,减轻家长负担。基本上一个连队办一所学校,两个连队距离较近也可合办一所学校。简易小学的教师,是从连队职工中挑选的。选择的标准是工作热心,有文化,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原则上一个班级配一名教师,采取所有课程包干的做法①1963 年农八师石河子总场生产队《简易小学工作总结》,石河子档案馆,2012 年。。简易小学能满足适龄儿童受教育的现实需求,又可以让家长安心投入到大生产劳动,同时也为促进教育普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采用此种方式,生产队基本解决了适龄儿童入学的问题。
1954—1966 年,兵团小学数由24 所增长到1183所,在校生从5 387人增长到159 675人。中学教育从无到有,学校发展到81 所,在校中学生数由226人发展到18 067人(见表2、表3)。兵团中小学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表2 1954—1966 年兵团小学发展概况
表3 1956—1966 年兵团中学发展概况
1954 年到1966 年,兵团基础教育规模从小到大,蓬勃发展,成就令人瞩目。小学教育覆盖率不断提升,中学教育从无到有,数量不断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伴随着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受到经济承载力与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学校办学条件改善与教学质量提升成为这一时期兵团基础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教育规模的扩大与教育质量的严重倒退:兵团基础教育的挫折期(1966—1981)
“文革”中推行的极左路线,使兵团深受其害。由于生产连年下降,兵团财务亏损逐年增加,经济濒于崩溃边缘[11],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方面。与此同时,人口快速增长,适龄儿童倍增,使得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均在这一时期剧增(见表4、表5),办学条件和师资缺乏问题更加突出,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遭到严重破坏,教育质量出现严重倒退[12]。
表4 1966—1981 年兵团小学发展概况
表5 1966—1981 年兵团中学发展概况
“文革”时期,兵团基础教育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教育质量停滞倒退。1975 年3 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各师建制,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兵团被撤销建制后,原有的国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这一中小学教师的重要来源中断。与此同时,原师(处)级办的中师班停办,兵团原有教师大量外流[1](据不完全统计,1975—1980 年,农垦总局13 个农垦局有30%高中教师和12%的初中教师调出兵团)。兵团农场教师队伍数量与质量均严重不足,直接导致基础教育质量的严重下滑。“文革”及兵团撤销建制期间,是兵团基础教育发展的停滞与倒退期。
四、恢复发展时期(1982—2000)
1981 年底,兵团恢复建制。1982 年以后,基础教育进入恢复发展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兵团加大对农牧团场特别是边远贫困农牧团场普及初等教育物力、人力、财力的支持,极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与此同时,兵团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良好的恢复发展期:
一是通过调整中小学布局,实行集中办学,提高了办学效益。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学龄儿童人数减少。学校规模小,班额少,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一时期,兵团以营、中心连队或团场中心小学为依托集中办学,撤销合并了一些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连队小学。二是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适度控制普通高中规模。到1998 年底,兵团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在校生数达到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建设者。三是大力推进中小学义务教育普及[12]。截至2000 年,兵团173 个农牧团场中有123 个团场实现“两基”达标,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提高到92.97%、90.56%和47.89%,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基本上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13]。四是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为兵团基础教育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基础。1984—2000 年,兵团及各师(局)组织了中小学教师教材教法过关辅导、中小学教师专业合格证考试,借助电大、夜大、函授、自考、到区内外高校学习深造等途径,采取将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考核、职评、任职、晋级挂钩等举措提升兵团师资整体质量,教师专业素质普遍提高。五是少数民族教育质量不断提升。通过兴建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免收少数民族小学生学杂费,提升少数民族教师专业素养等举措,大力推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表6 1982—2000 年兵团小学发展概况
由表6 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兵团小学数量在1983 年最多,之后逐年下降。1991 年之后,学校数基本稳定;小学招生数与在校生的最大值均出现在1982 年,招生数在1993 年以后整体呈现增加态势,1996—1998 三年期间达到高峰。可以看出,兵团小学布局调整在1990 年后基本完成,直至2000年,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曲线。
表7 1982—2000 年兵团普通中学发展概况
续表7
这一时期,兵团普通中学校数自1984 年以来,呈逐年下降趋势;招生数自1983 年以后逐年下降,到1996 年人数最少,之后有一定增加。在校生数量在1986 年达到峰值后至1998 年,呈逐年下降态势,1999 年后开始回升。教职工人数自1984 年以后有所下降。在这一时期,兵团基础教育完成了恢复发展、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普及教育、中小学布局调整等重大任务,其发展更加科学规范,为兵团基础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内涵式发展时期(2001 年至今)
进入21 世纪,兵团不断深化义务教育改革,着力全面提高兵团义务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13]。2005 年12 月,国家教育部宣布兵团正式成为全国第13 个、也是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以来第一个实现两基目标的省级单位。随着兵团两基验收达标和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基本完成,长期困扰兵团基础教育发展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兵团基础教育进入以提升学校内部效率和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内涵式发展时期。兵团基础教育逐步从对数量增长的需求走向对合理布局的高质量、内涵式基础教育需求的发展道路(见表8、表9)。
表8 2001—2015 年兵团小学发展概况
表9 2001—2015 年兵团普通中学发展概况
这一阶段,不少兵团中小学开始思考学校的发展战略与发展理念,探索学校的质量发展和特色发展路径,比如进行校本乡土课程开发、利用丰富优质的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这些优质特色学校在整体提升兵团及新疆的人口素质,服务社会发展中探索出了富有启发性的特色发展之路。
教育是影响兵团职工队伍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没有稳定的职工队伍,就谈不上兵团的稳定,谈不上稳边固疆。办好教育是兵团事业拴心留人、聚集人口的重要方式[15]。当前,探索兵团特色的基础教育科学发展道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需要,是这一时期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六、结 语
兵团基础教育在极其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由解放军驻疆部队创办。在70 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兵团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在荒凉的戈壁上兴办起一所所小学、中学、大学,在祖国的西部边陲点亮文教之火、智慧之光,极大地提升了边疆人民的整体素质,为祖国边疆的稳定与发展,为兵团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培养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前,推进新时代兵团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发展中的问题。近年来,国家实行多种教育对口支援项目,加大力度支援新疆教育发展,兵团基础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提升。但办学资源不足、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升、教育教学管理薄弱、大班额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兵团基础教育的发展。如何更好地扶持兵团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进一步推进城乡、地区间教育均衡发展;如何更好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加速提升教育质量,如何在强化国家统一课程的前提下,兼顾地方、校本特色课程,为边疆稳定和长治久安,为兵团及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为高等教育发展储备人才等问题均关乎兵团基础教育当下与未来的发展。兵团基础教育应在传承兵团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扎根实践,求真务实,创新发展。唯有此,方能回应新时代对于兵团基础教育的新要求,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