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专科医院2017年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点评与分析
2019-07-23田锋奇于卫江杨微林小贞张霓杜娟
田锋奇,于卫江,杨微,林小贞,张霓,杜娟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药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3)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巩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成果,我院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小组对出院病历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点评。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避免类似错误发生,笔者整理和归纳2017年本院点评的Ⅰ类切口围术期不合理用药医嘱,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现汇报如下:
1 资料来源及点评标准
1.1 资料来源
本文资料来源于2017年本院点评的共计9389份Ⅰ类切口病历。见表1。
表1 2017年点评的Ⅰ类切口病历科室分布情况
1.2 点评标准
参照《处方管理办法》[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3]等,对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点评,并统计分析用药时机、疗程和品种选择等方面。
2 点评结果
2017年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比例为19.6%,低于国家30%的规定,用药时机合理率、疗程合理率、品种选择合理率等各指标普遍较好,接近国家100%的规定,病程无用药依据比例为2.7%,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仅骨科1份病历。见表2。
表2 2017年Ⅰ类切口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专项点评结果
从汇总结果看,目前我院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整体较好,但仍有79份病历存在用药问题,其中有1份病历同时3种不合理现象,10份病历同时存在2种不合理现象,以病程记录不完善所占比例最多,达到40.66%。见表3。
表3 2017年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问题汇总
3 问题分析
3.1 病程记录不完善
在所有不合理用药医嘱中,病程记录不完善所占比例较高,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数日,病程中既未明确感染诊断,也未说明使用原因,根据《北京市医疗机构处方专项点评指南(试行)》[4]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要求抗菌药物使用时应在病历中说明原因。
3.2 用药时机不合理
根据《指导原则》[3]的要求,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 h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点评结果显示“术后预防给药”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乳腺科有患者在行“假体植入术”时,术后使用头孢唑林预防感染,也有医师术前开具头孢呋辛,于“术前半小时使用”,但手术室护士执行医嘱时间为手术开始后30 min,错过了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最佳时机。
3.3 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
例如头颈甲状腺科“左颞部皮肤癌扩大根治术”使用克林霉素预防感染,根据《指导原则》[3]要求,该类手术推荐使用第一、二代头孢预防围术期感染,对头孢过敏者方可选用克林霉素,但查阅病程及医嘱均未发现患者对头孢类过敏,因此,抗菌药物选择不合理。
3.4 围术期预防用药疗程偏长
根据《指导原则》[3]要求,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3.5 给药频次不合理
例如头颈科“下咽癌联合根治术”预防用“甲硝唑0.5 g,qd”,按照甲硝唑注射液说明书推荐用量为:首次用量15 mg/kg,维持量7.5 mg/kg,q6~8 h。
3.6 越权使用抗菌药物
例如骨科有医师在术后使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 g治疗感染,属越权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根据《河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试行)》[5]文件要求,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4 讨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在临床上非常普遍,对预防感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达不到预防感染的目的,还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浪费医疗资源[6]。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原卫生部于2011—2013年连续三年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活动要求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2014年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为19.9%,品种选择合理率、用药时机合理率、疗程合理率接近100%,结果显示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用药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通过对2014年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点评结果的汇总和梳理,全面暴露了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存在的各种问题,为延保整治后的成果,药学部应将问题及时反馈至各相关科室,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