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传统土坯房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
2019-07-22王克军
王克军
摘要:为探究农村传统土坯房类旅游资源价值,以剑门古蜀道区为例,邀请102位科研人员对区内的传统土坯房旅游资源价值进行评价,再以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评价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土坯房是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留住乡愁”的价值尤为明显;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类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综合价值,其主要类型为旅游开发价值、潜在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尤为明显;在22项指标中,“留住乡愁”、情感记载、特色风貌保留、特色食宿、市场空间、吸引绿色旅游投资、促进城乡交流增进认同7项指标的价值明显,但审美观赏、特色休闲和科研科教科普的价值较低。
关键词:农村传统土坯房;旅游资源;价值;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11-0172-06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9.11.04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Value analysis of rural traditional adobe housing tourism resources:
Taking Jianmen ancient Shudao area as an example
WANG Ke-jun
(Research Center of Consumer Behavior,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Guangyuan 628017,Sichuan,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rural traditional adobe housing tourism resources, taking Jianmen ancient Shudao area as an example, 102 researchers were invited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adobe housing tourism resources in the district. The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re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obe house is a rural tourism resource with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value of "retaining the homesickness"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adobe house in Jianmen ancient Shudao area have good comprehensive value. The main types are tourism development value, potential social and economic valu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value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Among the 22 indicators, the values of "retaining homesickness", emotional records, special features, special accommodations, market space, attracting green tourism investment, and promoting urban and rural exchanges to enhance recognition are obvious. However, the valu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 characteristic leisur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cience and education is low.
Key words: rural traditional adobe house; tourism resources; valu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土坯房也稱生土房,即以无需焙烧的生土为主原料作为主体结构材料的房屋[1]。其主体结构筑建方式分为夯土法和土砖堆砌法,前者又分为版筑夯土和椽筑夯土。本研究土坯房仅指按传统技艺修建的,主体结构为版筑夯土法类的生土房。生土建筑在就地取材、节能、基材的可再生等生态优势方面是其他任何材料无法取代的[2]。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逐渐对其加以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国外研究多集中于在生土中添加水泥[3]、水泥和石灰[4]、植物纤维所组成的天然聚合剂[5]等材料从而提高土坯的耐久性与吸水性、抗震性、抗腐性和耐水性;国内研究则通过向基材中添加熟石灰[6]、钢筋混凝土框架[7]、固化剂[8]等辅材以求突破;此外,国内部分学者还对中国农村土坯房改造中的测量(绘)技术[9,10]、权益博弈[11]、政策执行问题[12]、农户参与意愿[13]等技术与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研究方式上,国内学者以“理论+物理试验”为主而国外则以“理论+工程实践”为主,且国外更注重现代生土建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如瑞士利口乐香草中心、奥地利Gugler印刷厂厂房、加拿大尼科米普沙漠文化中心的夯土墙体均为生土改良技术的成果。
整体而言,国内外现有研究皆是以生土基材的性能改良及生土建筑的建造技术优化视角进行的研究,而未将传统生土建筑视为一种资源加以保护、再利用与综合开发,这不利于传统建筑多样形态的保护及综合利用。有关研究显示,中国居住在土坯房中的人口由2001年的一亿多[2]已降至2017年的约四千万[14]。生土建筑基材的物理缺陷、农村居民经济增长后的居住环境自主提升、地方政府将土坯房视为落后与贫困的标志是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客观和主观原因。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与推进,“拆”字被刷到中国广大农村土坯房上,“告别土坯房”成了脱贫的“标志”,网上有关“消灭土坯房”的词条多达15 000余条。课题组以剑门古蜀道区为例,开展农村传统土坯房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分析,以期为合理保护土坯房并利用其开发区域特色旅游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剑门古蜀道区即剑门古蜀道沿线地区,主要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境内。其以剑阁古城为中心,南起绵阳市梓潼县演武镇,北至广元市朝天区朝天镇,狭长约200 km。因研究经费及人力限制,此次研究区域仅含剑阁县和昭化、利州、朝天3个区的11个乡14个镇,其中贫困村91个,总人口约40万人。研究区内“三国”“武则天”“红色”等主题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古柏、奇峰、峡谷、溶洞、红叶等自然旅游资源富集,灯戏、大肉会、女儿节等传统节庆众多。目前,该区内已建成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5个,中国特色小镇1个,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1个,中国传统村落3个。2016年,剑门关景区实现全年游客接待66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2亿元,分别占广元市当年两项值的17.46%、27.25%。研究区域已成为广元市旅游业的绝对支撑型区间。
从广元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得知,研究区内土坯房以“一字形”“尺子拐(L形)”“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独栋或聚落形式分布。房前多为开阔的田园,房后以竹林掩映或茂密林地衬托或山体为依,房侧以天然溪流自然隔断或人工植林为掩体。房屋以石为基、土为墙、木为架、瓦为顶,空间布局主要以“轉角(厨房、厕所和牲畜圈舍用房)”“正房(主人起居用房)”“堂屋(祭祀会客用房)”“厢房(儿童或客用房,当地百姓习惯称小儿间)”四部分构成。区内该类民房现存有量2 000栋以上,是广元市发展旅游的重要潜在资源之一。2009年以来,广元市以剑门关景区为龙头大力发展旅游业,但在市委、市政府公布的《广元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广元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及《广元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中均未提及研究区内土坯房的涉旅利用与开发,虽《广元市旅游扶贫行动计划(2016—2020)》在此方面有所提及,但仅停留于对单个村社土坯房进行墙体刷白式改造。因此,该区在土坯房类旅游资源价值研究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2 研究思路、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思路与方法
土坯房是否为旅游资源是本研究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学界对旅游资源未给出明确界定,但任何旅游资源都具有吸引性、经济性、群体性、指向性、空间性等本质特性[15]。因此,研究预先假设土坯房是旅游资源;再借鉴卢云亭的旅游资源“三三六”评价法并结合研究区域土坯房的特征,以系统性、动态性、发展性原则构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的方式探析其是否具有旅游资源的本质特性、是否具备价值及其价值构成。近年来,旅游学界将AHP广泛引入乡村旅游[16]、茶文化旅游[17]、古都类城市旅游[18]等主题类旅游资源评价中。但AHP中的定量成分较少,且难以得出大众对评价对象各层次因素的倾向或认可度。为此,研究首先采用AHP评价法对剑门古蜀道区的土坯房旅游资源从历史审美游憩价值、科研科教科普价值、旅游开发价值、潜在经济价值、潜在社会价值、潜在环境价值来确定,构建如图1所示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体系(A层为总目标层、B层为准则层、C层为指标层),从而探究各层因素的价值权重及总体层次排序。在此基础上,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旅游资源价值进行定量分析,对比分析结果与文献[15]判断土坯房是否为旅游资源,根据评价者对该类旅游资源的价值认同倾向判断土坯房类旅游资源价值及其构成情况。
2.2 数据来源
土坯房建造涉及土、木、砖、瓦等建材的传统制作技术,其建造技术和传统民居建造技术一样,是传统民居文化遗产的核心,凝聚着中华民族建筑技术的精髓[19]。因此,对这类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需要评价者具有较高的专业学识和学术水平。近年来,成都市X大学在四川省旅游信息化、旅游大数据、旅游精准扶贫方面的科研及社会服务成果颇多。故课题组以电子邮件方式邀请该校9名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旅游管理专业专家,采用德尔菲法对各层评价因素的重要度进行两两比较打分,趋于一致后按1—9标度法得出比较判断矩阵。通过求解判断矩阵得出近似最大特征值、各层权重及一致性指标CI值,查表获得RI值从而计算出一致性比率CR值,CR值<0.1时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各层指标权重具有意义[20],否则继续调整矩阵直至通过一致性检验。按研究区域内外专家兼顾、本科院校与专科院校科研人员意见结合的原则对8所高校的科研人员(教师及在读研究生)发放了测评问卷。调查成员在2017年9月至11月共发出问卷134份,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率76.12%。样本中女性群体为主(61.8%),以25~44岁者居多(90.2%),学科以旅游管理为主(36.3%),被调查者对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的了解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表1)。
3 定量评价分析
3.1 AHP分析
3.1.1 求解判断矩阵 根据专家对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类旅游资源价值的各层判定矩阵求解,得出对应因素的权重(表2)。考虑表格过多,未报告B-C层的最大特征值、CI值、RI值和CR值。统计结果显示,各层因素的CR值均通过一致性检验,评价结果具有统计意义。
3.1.2 层次权重总排序 根据表2可测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旅游资源价值指标体系的对应权重分配情况(表3),再根据C层指标在最高层指标的占比计算出各指标的总权重向量。从表3可以看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类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价准则层权重降序排列为潜在社会价值(0.329)、潜在环境价值(0.228)、潜在经济价值(0.179)、旅游开发价值(0.157)、历史审美游憩价值(0.069)、科研科教科普价值(0.036);指标层22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排前十位的是促进城乡交流增进认同(0.212)、“留住乡愁”的重要手段(0.139)、特色风貌保留(0.094)、生活情感记载(0.093)、吸引绿色旅游投资(0.075)、倡导绿色旅游观(0.060)、吸引游客(0.045)、特色食宿(0.036)、特色游览(0.036)、市场空间(0.025)。
从专家的评价结果来看,土坯房旅游资源潜在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比较重要,其次为旅游开发价值,最后为科研科教科普价值;且专家组已将土坯房视为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土坯房的数量虽受多重因素影响在急剧减少,但仍广泛分布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国内外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在缓解农村劳动力流失[21]、推动乡村经济发展[22]、促进城乡联系[23]等多元价值功能上具有积极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中央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出台,积贫积弱的农村已然成为了需要重点关注和扶持的对象[24]。在此背景下,国内研究越来越关注土坯房建筑的技术改良和居住环境改善,同时也有学者站在生态文明的社会层面,将生土建筑纳入城乡生态环境,探究创造符合生物圈良性循环的居住环境[2],加之生土基材在生态方面凸出的环保性能,专家较看重其潜在的环境价值。乡村旅游是城乡交流的一种形式,有助于城乡一体化[25],其核心是留住、释放和体验“乡愁”。“乡愁”是一种文化情感,其源头是乡土记忆和地方文脉[26]。土坯房是乡土记忆及地方文脉的重要载体、场所及文化符号,因此,专家对土坯房旅游资源在促进城乡交流增进认同、“留住乡愁”、特色风貌保留、生活情感记载、吸引绿色旅游投资等方面的价值期望最高。
3.2 模糊综合评价分析
3.2.1 模糊综合评价矩阵构建 让科研人员对22个评价指标逐一给出评语。为降低评价者因对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某一因素的认知不清而导致对评价结果的干扰,课题组将评语集定为:V={完全不同意(v1),不同意(v2),基本不同意(v3),不明(v4),基本同意(v5),同意(v6),完全同意(v7)}。根据评价结果建立指标集和评价集模糊关系,并求出相应隶属度。例如,科研人员对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2.0%表示完全不同意、1.0%表示不同意、12.8%表示基本不同意、13.7%表示不明、33.3%表示基本同意、23.5%表示同意、13.7%表示完全同意,则历史文化价值指标对应的模糊评价向量为(0.020 0.010 0.128 0.137 0.333 0.235 0.137)。由此构建出模糊综合评价矩阵R(表4)。
3.2.2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将表3各层权重及表4数据带入Matlab软件,可分别计算出第一次和第二次模糊综合评价最终值(表5、表6)。评价结果显示,分别有43.5%、42.3%、42.7%、39.3%和42.1%的评价者难以对土坯房旅游资源的历史审美游憩、科研科教科普、潜在经济、潜在社会、潜在环境价值作出明确判断。在对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的了解度方面,44.1%的人表示不太了解,其中仅见过外观的占22.5%、曾进入参观过的占21.6%,这是导致评价者难以作出明确判断的主要原因。因此,积极开展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的对外宣传工作,是其被外界了解、认知并获得开发机会的重要前提。整体来看,近六成评价者的评价结果明确且主要集中在“完全同意”“同意”和“基本同意”三级上,总体呈正向评价。表4显示,吸引游客(C9)、市场空间(C10)、“留住乡愁”的重要手段(C14)、旅游经济新增长点(C15)、拓宽农民增收渠道(C16)、带动农民就业(C17)、生活情感记载(C18)、促进城乡交流增进认同(C19)、特色风貌保留(C20)、吸引绿色旅游投资(C21)、倡导绿色旅游观(C22)等指标的评价结果主要集中在“完全同意”和“同意”两级上。其中,C9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吸引指向指标,C10为其潜在市场模糊空间指標,C14~C16为潜在经济价值类指标,C17~C19为潜在社会价值类指标,C20~C22为潜在环境价值类指标。即被测评对象具有旅游资源的吸引性、经济性、指向性等本质特征和潜在综合效益价值。因此,土坯房是旅游资源。
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各项指标明确认可总向量前十名为:生活情感记载(0.843)、民俗研究(0.834)、“留住乡愁”(0.833)、特色风貌保留(0.804)、非遗文化(0.765)、市场空间(0.765)、特色食宿(0.725)、促进城乡交流增进认同(0.716)、历史文化(0.705)和吸引绿色旅游投资(0.696)。其中,“留住乡愁”、生活情感记载、特色风貌保留、特色食宿、市场空间、吸引绿色旅游投资、促进城乡交流增进认同7项指标均在两轮得分中位于前十名,且其前三项指标均与乡村旅游本土文化息息相关,“留住乡愁”指标在两轮测评中均位于第二名。因此,土坯房是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且其“留住乡愁”的价值尤为显著。
从表5可以看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的历史审美游憩价值认可倾向为43.2%,其中完全同意和同意分别占10.1%、12.7%;半数以上科研人员(51.2%)认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具有科研科教科普价值,其中完全同意和同意分别占15.8%、13.9%;多数科研人员(67.6%)认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其中完全同意和同意分别占11.0%、22.6%;52.2%的科研人员认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具有潜在经济价值,其中完全同意和同意分别占18.7%、17.6%;54.5%的科研人员认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具有潜在社会价值,其中完全同意和同意分别占12.6%、20.4%;50.5%的科研人员认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具有潜在环境价值,其中完全同意和同意分别占11.5%、15.3%。即科研人员最看好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旅游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其次为潜在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历史审美游憩价值位于列末。
从表6可以看出,51.7%的科研人员明确认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旅游资源具有价值,39.8%的人员难以判断,明确表示其不具有价值的人员仅占8.5%。整体来看,科研人员认为该类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综合价值,价值类型中旅游开发的价值最为明显。从准则层的两轮得分排名来看,旅游开发价值超出了专家预期;潜在经济价值和专家预期一致;潜在社会、科研科教科普和历史审美游憩价值与专家预期基本一致;潜在环境价值明显低于专家预期。由此可见,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旅游资源的主要价值类型为旅游开发价值、潜在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4 结论与讨论
研究以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旅游资源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基于102位科研工作人员对研究对象的评价加以分析。结果显示,剑门古蜀道区土坯房旅游资源的价值主要类型为旅游开发价值、潜在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旅游开发价值尤为明显;指标层中“留住乡愁”、生活情感记载、特色风貌保留、特色食宿、市场空间、吸引绿色旅游投资、促进城乡交流增进认同7项指标的价值明显,审美观赏、特色休闲和科教科普价值较低。可见,剑门古蜀道区农村传统土坯房是独具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且综合价值明显,值得甄别性保护、合理开发与巧妙利用。
参考文献:
[1] 陈磊磊.传统夯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 王 军,吕东军.走向生土建筑的未来[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33(2):147-149.
[3] NGOWI A B.Improving the traditional earth 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Botswana[J].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1997,11(1):1-7.
[4] BUI Q B,MOREL J C,HANS S,et al.Compression behaviour of non-industrial materials in civil engineering by three scale experiments:the case of rammed earth[J].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09,42(8):1101-1116.
[5] ACHENZA M,FENU L.On earth stabilization with natural polymers for earth masonry construction[J].Materials and structures,2006,39(1):21-27.
[6] 张 波.生土建筑墙体改性材料探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 27(3):27-29.
[7] 朱三普.机压生土砖填充钢筋混凝土框架农宅建造技术及实践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8] 刘 军,盛国东,刘 宇.固化剂掺量对生土墙体材料性能的影响[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3):517-520.
[9] 郭观明.浅述RTK在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13(9):67-70.
[10] 尧羽菲,欧立业,汤江龙,等.RS与GIS技术在土坯房改造中的应用探讨[J].江西测绘,2017(2):11-13.
[11] 藍 慧.危旧房改造中的权益博弈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12] 赖昀充.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昆明:云南大学,2014.
[13] 潘安平.农户参与危旧房改造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温州市的实证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5(1):52-57.
[14] 陈 格.生土建筑景观的意义探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7.
[15] 宋子千,黄远水.旅游资源概念及其认识[J].旅游学刊,2000(3):46-50.
[16] 唐 黎,刘 茜.基于AHP的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以福建长泰山重村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1):154-160.
[17] 冯卫英,朱世桂,黎星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评价——以江西宜兴阳羡茶文化博览园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127-133.
[18] 吴 晶,马耀峰,高 军.基于游客感知的古都类城市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2):186-191.
[19]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传统民居建造技术调查编纂《中国传统民居建造技术实录》[J].工程质量,2014, 32(1):24.
[20]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21] Wolfe K,Hammock L.Georgia agritourism overview:Results from a 2005 business survey[R].Georgia:Center for agribusin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006.
[22] 乔丽娟.河北省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研究——基于样本调查点的面板数据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4):940-942.
[23] AKPINAR N,TALAY I,CEYLAN C,et al.Rural women agri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from Turkey[J].Kluwer journal,2004,6(4):473-486.
[24] 尧羽菲.基于综合视角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分析与评价——以江西省万安县为例[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7.
[25] 卢晓宾.河北省乡村旅游多元价值功能评价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6.
[26] 刘沛林.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留住乡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地理研究,2015,34(7):120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