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拓展与传统文化传承

2019-07-22夏峥嵘

江西教育B 2019年6期
关键词:滕子京道德经范仲淹

夏峥嵘

人是文化的存在,学文化是学语文的高层面的追求。汉语言无不弥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民族文化,把语文课堂拓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起来。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犹如画龙点睛,既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又能提升课堂效益,对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陈寅恪曾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实际上,我们语文教科书中的字词句篇无不闪烁着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光芒。

先从汉字说起。汉字是世界上硕果仅存的表意文字,文言文课堂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课堂,如果我们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关于汉字的文化花絮,课堂会因此而生动、丰富起来。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木兰诗》中有“木兰当户织”一句,《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月色入户”。两句中的“户”,学生喜欢望文生义解释为“窗户”。在课堂教学中,我出示了“户”和“门”的字形,学生立马看出了“户”是“门”的一半。这时,我们就可以借此告知学生古代堂屋的门是大门,是双扇的,叫“门”;厢房的入口是单扇的门,叫“户”。按照这种说法,现在楼房的客厅的门叫“门”,卧室的门叫“户”。

我们还可以借此告知学生这是汉字造字法中的象形,我们身边还有“日”“月”“川”“马”“山” “水”“须”等都是象形字。

汉字造字法中最有趣的不是象形字,是会意字。比如课文《陌上桑》中的“秦氏有好女”中的“好女”,学生容易以今译古解释“品行好的女子”,但课文却解释为“容貌美的女子”。这是因为“好”“ 从女从子”,其本义就是貌美,《说文》中说“好,美也”。而“美”在《说文》中解释为“甘”, “美”“从羊从大”,本义却是“味美”。因为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好”与“美”都是会意字。汉字当中的会意字还有很多,比如“休”“闲”“众”“炎”“森”“晶”“ 矗”“ 淼”等。

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有意地穿插一下造字法的知识,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文字本身的兴趣,也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汉字学习的效率。

成语是汉语言词语的精华,成语的学习是基础教育阶段语言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高考必考的内容,也是难点。单纯的记忆与背诵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随文言文学习成语是一个很巧妙的方法。以《出师表》为例,很多老师知道“作奸犯科”和“妄自菲薄”以及“三顾茅庐”出自《出师表》,殊不知出自《出师表》的成语还有三个。一是“计日程功”,出自“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商务印书馆《成语大词典》557页);二是“感激涕零”,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商务印书馆《成语大词典》412页);三是“不知所云”,出自诸葛亮《出师表》中的“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商務印书馆《成语大词典》140页)。另外,课文勾连到的成语还有一些,比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我们可以拓展成语“各得其所”,也可以用“各得其所”来翻译这个句子;还有“深入不毛”,其中“不毛”可以使我们拓展“不毛之地”。

如果我们形成了这样的随文拓展成语知识的习惯,学生的语言积累会越来越深厚。

成语是词语的精华,在古汉语中,最精练的句子是诗歌。在古诗文的学习中,我们如能随文拓展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尽量还原古人的生活场景,诗歌教学会精彩得多。比如教学“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等诗句的时候,我们可以还原折柳送别的生活场景,跟学生介绍折柳相送的生活习俗——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枝柳条赠给远行者。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还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说到传统的习俗,登高是必须要介绍的。登高,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之日进行,但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也有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我们现在的春游和秋游应该就源于这个习俗。这一活动具有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特点,是一种节令性的民俗体育活动。

文人墨客登高必赋诗,这种习俗是从汉代开始的。登高诗成为中国古诗中一个类别,指的是诗人登高临远写景抒怀的一种诗歌。这类诗歌往往融情于景、观物反思,或抒写个人抱负,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曹操的《观沧海》;或抒写个人隐忧、愁绪、感慨与哲思,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或抒发思念之情,如崔颢的《黄鹤楼》;还有表达家国之思、忧民之情,如杜甫的《登高》和《登岳阳楼》。

重阳节登高,人们还会“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们就拓展有关登高以及登高插茱萸驱邪治病的知识。当学生理解了这些后,在学习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时学生对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的理解就更深入了。还有人认为,这里的“就菊花”还有“饮菊花酒”的意思在里面,这也是有些道理的,“就餐”就是吃饭,“花生米就酒”中的“就”就是“搭着吃”的意思。

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名之曰“谢公屐”。 有了这个知识,我们就可以轻松解读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句:“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如果我们在学习某首登高诗时对这一类诗歌加以介绍,必定使课堂更加厚重。

插说一句,表现民俗文化的诗句还有很多。比如教学陆游的“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春社是最为古老的汉族传统民俗节日之一,是一个狂欢节日,用于祭祀土地神。教材中表现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文也有一些,比如《春酒》《端午的鸭蛋》等。民俗是民风乡情,是生活的乐趣,我们还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

古人登楼除了赋诗外还作记,《岳阳楼记》的产生就源于这种文化习俗。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请好朋友范仲淹为岳阳楼作记,信里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

范仲淹没有亲上岳阳楼,只看了《洞庭晚秋图》就匆忙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因为范仲淹写作此文还有一个比较更为隐晦的目的。庆历三年(1043)有人告发滕子京在泾州滥用官府钱财,监察御史梁坚对其进行弹劾,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及监官欧阳修等都为其辩白,滕子京在庆历四年春被贬到岳州巴陵郡。范仲淹一直赏识滕子京的政治才能,也有担心,他也知道滕子京请他也许还有借此扬名的目的(事实上,宋仁宗读《岳阳楼记》就在庆历六年秋调他到有小汴京之称的徽州任知府),因此他希望滕子京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贪图蝇头微利,做一个目光长远、胸怀宽广的官员。

我们也可以拓展这些写作的背景知识,让学生感受范仲淹自律之严和待人之诚。

岳阳楼是滕子京被贬岳州时重修的,《岳阳楼记》是范仲淹被贬邓州时写作的。中国古文人在被贬时写下了很多这样的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文章,被称为“贬官文学”。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刘禹锡的《陋室铭》、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类文章在形式上,喜欢用曲笔,叙事写景抒情,表达孤单苦闷情绪。从陶渊明的《饮酒》开始,我们就可以跟学生介绍“贬官文化”,还可以把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对“贬官文化”的评价——“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告知学生。

这种拓展能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人刚直不阿的人格和博大胸怀的欣赏与敬仰,甚至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形塑自己的精神形象。

范仲淹的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和“宠辱不惊”的思想其实出自道家。《道德经》中第七章有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的句子,最后的一个“私”不是“自私”之“私”,而是自身之意。《道德经》第十三章有言:“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除了儒家文化外,语文教材中的道家文化是不可小觑的。比如语文版九上的第六单元,每篇文章都与《道德经》有关联。第一篇课文《秋水》出自《庄子》,里面所阐述的道理为“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见识是有限的”。《道德经》中第二章就有类似的话:“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篇课文《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其实是为了告诫人们应以愚公为榜样“无心而为功”,而这种思想又与《道德经》中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一脉相承。另外,我们说愚公之所以取名为“愚公”是一种讽刺,其实不是的,在《道德经》中有一句话“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主张弃智绝圣,反对尚贤,在他看来尚贤是违背自然的,所以老子发自内心地赞赏“愚人之心”。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是《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韩非子,韩非子与庄子是继承老子思想最多的两个人物,“道生法”,而《扁鹊见蔡桓公》选自《韩非子·喻老》篇,原本就是为了解释《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与“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道理。《捕蛇者说》是反对繁重赋税的,似乎是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其实在《道德经》中早就有这样的句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语文课堂的最高层面的拓展。

弘扬传统文化是语文课堂义不容辞的责任,形塑中国知识分子的伟大的精神形象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的拓展教学。

猜你喜欢

滕子京道德经范仲淹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远在江湖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欺世盗名”岳阳楼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
范仲淹教子俭朴
2007年江苏苏州市中考试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