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之平行比较

2019-07-22张静怡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艾玛安娜

张静怡

摘要:《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都堪称世界性悲剧经典之作。安娜与艾玛都是典型的悲剧人物,不同的出身,相似的性格,同样的结局,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深入探究二者悲剧命运的原因,引起读者的深思。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安娜·卡列尼娜》 艾玛 安娜 平行比较

我国比较文学学者杨乃乔曾说:“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以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例,虽然两部作品的作者没有直接的事实联系,但两部作品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相似,都讲述了女主人公不满现存的婚姻,努力抗争却又失败的悲剧命运。本文通过对二者的性格、婚姻以社会比较,探析二者悲剧的原因。

一、叛逆的意识之比较

19世纪文学巨匠福楼拜和列夫·托尔斯泰塑造了两位勇敢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艾玛和安娜。不幸的婚姻是牢笼,情感的压抑是枷锁,为了追逐浪漫爱情,她们不顾一切逃离,最终走向了生命的尽头——一个服毒自杀,一个卧轨自杀。或许,这就是性格决定命运。

(一)大胆的语言艾玛出身于农场主家庭,当包法利医治好艾玛父亲受伤的腿时,父亲卢奥老爹索性将女儿嫁给了医生包法利。包法利生性愚钝,加之启蒙较晚,参加两次考试后才获得行医资格证。艾玛聪明伶俐,喜欢精致的生活,诸如购买小巧的装饰品、放置琉璃花瓶以及漂亮的剪纸,这与众不同的心思本无可非议,这些给包法利带来了浓浓的幸福感。与前妻冰冷的双脚相比,艾玛足以给他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其实,包法利根本不了解艾玛,这种婚姻就像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当命运突然赐予艾玛第一个惊喜,即安德威烈侯爵邀请她和包法利一起去沃比萨参加舞会,在舞会上包法利想要吻她的肩膀,她以弄皱衣服为由,愤怒地驱赶他。身处男权时代,尽管妇女的地位很卑微,但艾玛身上却没有唯唯诺诺的影子,从中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了艾玛面对丈夫平庸木讷、不解风情的嫌弃与愤怒。当她面对情人罗多夫时,艾玛又是另外一副面孔。不论是她向罗多夫袒露着自己的赤诚真心,还是对包法利冷言冷语,都体现了艾玛的叛逆,甚至又将自己比作女奴,将罗多夫比作国王,足见她爱得卑微,也爱得勇敢。

安娜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失去双亲,妙龄懵懂的安娜听从姑母的安排,嫁给了省长卡列宁。卡列宁比安娜年长二十岁,或许官职决定了卡列宁只能是忙于政务,无暇顾及家中娇妻的内心需求。他能给予安娜的或许只有省长夫人的头衔以及奢华富足的生活,除此以外,浪漫与激情早已被时间带走,一去不复返。可是,安娜不同,她未谙爱情的刺激,她需要婚姻的甜蜜。当渥伦斯基出现在安娜的生命中时,仅仅共舞一曲玛祖卡就让安娜热得发烫;渥伦斯基的率直表白更让安娜感到欢乐幸福。渥伦斯基提出与她私奔的想法时,安娜心里因为孩子也会有一种恐惧不安,但是她依然会为渥伦斯基魂牵梦绕。渥伦斯基在赛马场受伤时,她无法抑制泪水,尽管作为省长夫人为骑士受伤难过是一种失态行为,可她全然不顾。安娜没有掩饰自己对渥伦斯基的感情,她是一个果敢真诚的女性,她敢于正视自己的需求,敢于面对丈夫的诘责,敢于直言不讳地告诉丈夫卡列宁自己爱渥伦斯基,自己是他的情妇。

可以说,不论是《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还是《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她们大胆的语言凸显出了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她们敢爱敢恨,敢说敢做,这才是一个人该有的样子。尽管这违背了道德伦理,但是的确是艾玛与安娜二人需求的真切表达。

(二)果敢的行动 包法利夫人艾玛从小接受经院教育,她的成长环境无法离开阅读而存在。圣史是她每天的必修课,司各特是她生活的调味品,拉马丁更是她悲伤时的慰藉。神秘静穆的修道院与天真浪漫的艾玛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但是修道院的教育却影响了她的一生。即使踏入婚姻的殿堂,她没有被柴米油盐淹没了阅读习惯,反而订阅各种杂志,如《花篮》与《纱笼仙女》,在小说与杂志的世界里寻找美好的理想与生活。由于布道时常常将信教的好处比作是幸福的婚姻,这激发了她对诗意爱情生活的憧憬与渴望。

艾玛对爱情的痴迷,对自由的渴望,让她未曾被平庸的丈夫所束缚。她遇到灵魂伴侣莱昂时,他们促膝长谈,上至巴黎时尚的舞会,下至文学小说的新奇。艾玛无视世人鄙夷的眼光,主动求莱昂陪同她去奶妈家看女儿贝尔特,途中她又主动地挽上莱昂的胳膊。虽然这种做法有碍世俗风化,遭人唾弃,但是对艾玛来说,与喜欢的人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当胆小怯懦的莱昂离开后,罗多夫出现了。这一次,艾玛更加勇敢了。开始,树林里策马,花园里约会,后来,艾玛甚至鼓动罗多夫找一间房子用来偷情,怂恿罗多夫与她一起私奔,与罗多夫一起漫步闲聊在人群市集间。经历了情人罗多夫抛弃,还能再次相信莱昂,主动到莱昂工作的地方约会。李健吾先生评价《包法利夫人》时说:“她的悲剧和全书的魅力就在于她的反抗意识和对生命的无休止的追求。”

安娜虽然出身于贵族社会,给人的印象却是朴素自然,优美素雅,活泼生气,就连安娜的小姑子多莉都觉得她待人亲热友善,无可挑剔。普通女性求之不得的安逸生活,她却弃如敝履,毫不在意。安娜像一位勇士,敢于反抗社会的丑陋,敢于讽刺丈夫的虚伪,更敢于追求想要的幸福。她同艾玛一样,期待刺激的爱情,憧憬婚姻的幸福,八年的时间足够让一位懵懂无知的少女蜕变为成熟老练的妻子。當安娜遇到渥伦斯基时,她终于明白什么是心动的感觉,什么才是炽热的爱情。

她不像丈夫卡列宁那样虚伪,安娜活得很真实,很简单。即便知晓自己的行为会失态,她从来不会故意掩饰自己的一举一动。从开始知道自己喜欢上了渥伦斯基,安娜世界的中心就是儿子谢廖扎和渥伦斯基。赛马场上,因渥伦斯基受伤,她将社交礼仪抛之脑后,像个小女孩似的伤心绝望;丈夫卡列宁质疑她的所作所为时,她直接坦率地告诉丈夫,她爱渥伦斯基;怀孕后,她决绝地和丈夫提出离婚,想要带着儿子离开;肆意离开卡列宁,与渥伦斯基出国旅游;盛装与人人都认识的公爵小姐一起去剧院,不顾世人的指指点点……这些无不说明了安娜不惧亲朋的冷落,不畏社会的排斥,她在倾其所有向社会证明,她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没有对错。

福楼拜和托尔斯泰对于艾玛和安娜是一种同情,更是一种赞美,虽然无法选择命运的安排,但是,生活方式的选择依然在自己的手里。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两位作者都肯定了艾玛与安娜对爱情的追求,即使这种追求与时代是对立的,结局是凄惨的,但是追求爱情与理想的过程依然是美好的。

二、不幸婚姻之比较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这句话早已妇孺皆知。不论是艾玛还是安娜,最终都以自杀的方式寻求自我的解脱。在家庭中,不可忽视的是孩子的角色,孩子是一个维系二人关系的纽带。很多学者都在分析二人的悲剧成因,除了个人性格之外,家庭或是丈夫一定导致了她们做出这样的抉择。所以,从丈夫方面着手,可以清楚知晓二者的不幸婚姻。

孤单寂寞的艾玛走在田野里慨叹自己为什么要结婚,其实,初为人妇的她,并非排斥抗拒婚姻,而是对没有情趣、没有惊喜的生活的不满。在艾玛的心理,她渴求的是一种浪漫、刺激与新鲜的爱情生活,丈夫包法利不会察言观色,不懂游泳击剑,就连拥抱接吻都成了例行公事。百无聊赖的生活只能徒增她对包法利的反感,对婚姻的厌倦。

当艾玛和包法利、莱昂以及奥默一起参观亚麻纺织厂时,丈夫包法利和莱昂相比,不论是衣着,还是外貌,都让资质不凡的艾玛觉得丈夫俗不可耐。即使踏入婚姻的殿堂,艾玛没有被柴米油盐淹没了阅读习惯,丈夫包法利却与她恰恰相反,对于杂志《医生之家》,读上几页就会睡着。艾玛希望丈夫虽然不解风情,起码能医术高超,名扬天下,她的希望再一次落空。在奥默和艾玛的怂恿下,包法利为马夫伊波利特治疗跛脚,结果不言而喻手术失败了,伊波利特还落得截肢的下场。不能不说,这再一次证明了包法利的平庸无能。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名政府要员。二十岁的年龄差距本来就会使他們夫妻产生一定的代沟与隔阂,更何况丈夫又是一台“工作机器”。在卡列宁的生活里,每一分钟早已被规划,他的座右铭是:“不慌忙,不休息。”即使他在家里,也会接待一些政客,聊天的话题仅限于彼得堡官场仕途情况;当他忙完一天的工作,终于有空闲时光时,他还要夜读,没有所谓夫妻闲聊时光;安娜从哥哥家回来,卡列宁去车站接妻子时,并没有把妻子送回家,仅仅是送上马车,却还要用“体贴”形容自己,可笑至极,荒谬至极。

卡列宁其实很清楚安娜早已不爱他,可是他还是会想挽救破碎的婚姻。并不是因为他爱安娜,而是为了他在上流社会的名声,他只想从泥潭中抽身,让自己很体面地处理这个事情。如果将离婚诉诸法律的途径,那势必会贬低他的身份,除此之外,他也并不想让安娜与渥伦斯基称心如意。作为正常的丈夫而言,他是无法容忍妻子出轨,势必离婚。卡列宁却告诉安娜,只要不把情人带回家,他们还能保持夫妻关系,仅仅为了所谓的声誉,丈夫能一忍再忍。作品中呈现给我们的是,为工作忙碌的卡列宁,与包法利相比,他对妻子的陪伴寥寥无几,更谈不上真正的照顾。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安娜因生产写信告诉卡列宁自己快死了,卡列宁却由衷地希望她早点死掉。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之情在卡列宁眼里微不足道。看到安娜后,他又体会到了所谓的“饶恕的幸福”。托尔斯泰曾提出人具有“流动性”这一艺术原则,卡列宁则很符合这一原则,即人可能“时而是恶魔,时而是天使,时而是智者,时而是白痴”。

三、无情的社会之比较

艾玛与安娜的悲剧命运,更离不开她们所生活的大环境——社会。社会的信仰就是金钱至上,当艾玛无力还债时,走投无路的艾玛只能选择自杀。安娜同样如此,追求爱情,私奔同居。昔日爱人冷漠相对,争吵不休,她再也无法叩开上流社会的大门,卧轨自杀是她对无情的社会的怒吼与宣泄。

(一)冰冷的金钱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写于1848年,激动人心的法国大革命早已远去,整个社会笼罩着资产阶级的气息。巴黎奢华的晚宴、时髦漂亮的衣裙与浪漫刺激的苟合是法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一心想进入上流交际社会的艾玛,不甘与平庸无能的包法利生活在一起,她不断地装饰自己,期望获得贵族男子的青睐。未曾想到,自己却陷入金钱的黑暗深渊。在艾玛寻求爱情的路上,她一直都在透支着包法利医生有限的收入。

艾玛首先遇到了莱昂,二人虽情投意合,胆小懦弱的莱昂并没有向艾玛袒露心迹,而是选择离开荣镇。当然,艾玛其实认为除了包法利,她愿意和任何男子私通苟合,这时情场老手罗多夫出现了。她疯狂地向勒合购置礼物,有赠送给情夫的银头镀金马鞭、真心相爱的印章,也有准备私奔的大翻领加衬里的大披风等。经历过莱昂,这一次的艾玛不顾一切,妄图私奔。艾玛的付出,换来的依旧是罗多夫的抛弃。艾玛再一次生病了,那些价格不菲的物什对他们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当再次遇到莱昂,艾玛再次陷入爱河中,为了华而不实的衣物,为了满足自己的爱慕虚荣的心理,加上高利贷商人勒合对艾玛的吹捧诱惑,艾玛不断地向勒合借钱,最终,落得债台高筑的下场。

艾玛被勒合逼着还钱时,她的处境举步维艰。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勒合首先怂恿着艾玛卖掉包法利的房子抵债,艾玛无奈只能对勒合言听计从。之后,为了还债,艾玛无所不用其极,甚至她向抛弃她的情人罗多夫求情,乞求他帮助她,艾玛忘记了罗多夫是一个冷漠无情之人。艾玛所处在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依靠金钱维系,天真单纯的艾玛却没有看清现实,没有看清勒合那张丑恶的嘴脸。艾玛不知道除了丈夫包法利,没有人是真心爱她的,她只能说丈夫是个好人。在勒合的逼迫下,在金钱的压迫下,山穷水尽的艾玛只能服毒自杀。

(二)严峻的法律在渥伦斯基受伤后,安娜将出轨的事实告诉了丈夫卡列宁。安娜期待着结束名存实亡的不幸婚姻,因为她和丈夫卡列宁之间不存在真正的感情。婚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需要建立在双方相爱的基础上才可以。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正如安娜的哥哥所说,开始时没有爱情,年少的安娜也不明白什么是爱情,这一切就是个错误。对于安娜而言,与不爱之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是痛苦的,她希望以离婚的方式结束这种不幸的婚姻。

根据俄国的法律,离婚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双方必须递交证据作为二者离婚的原因,诸如夫妻双方的生理原因、不通音讯以及通奸。法律对于安娜而言,是毫无公正可言的,如果卡列宁承认她犯通奸罪,她再也没有权利同渥伦斯基建立合法的婚姻。除此以外,按照教规,只要卡列宁活着,安娜就不能和渥伦斯基结婚。法律阻碍着安娜寻找幸福的爱情,而卡列宁同样是排斥离婚的,因为承认安娜通奸会有伤害他的自尊心,违背了卡列宁的宗教信仰,更会让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无法生存。如果法律判定二者离婚,孩子谢廖扎是不可能和安娜一起生活。安娜与渥伦斯基组建的家庭则是非法的,势必影响谢廖扎的教育和社会地位。谢廖扎却是安娜的精神支柱,如果孩子无法与她一起生活,那么她依然是痛苦的。安娜回到彼得堡时,发现整个上流社会对她嗤之以鼻。所谓上流社会,并不是真正的上流,上流社会的一些人同样荒淫无耻,只不过是缺乏安娜私奔的勇气而已。同样出轨的情妇却可以肆无忌惮地羞辱安娜,但是安娜镇定自如,高贵从容的气场说明了一切,即她们不能与自己同日而语。

结语

艾玛服毒自杀,安娜卧轨自杀,香消玉殒的结局令读者为之扼腕叹息。福楼拜与托尔斯泰正是一方面肯定了女主人公因为婚姻的不幸,所以找寻自由的爱情,另一方面,通过自杀的结局表现了对黑暗无情社会的揭露与批评。运用平行比较的视野,能够让读者很好地体会女性在不同的国家所体现出的同样处境,激励着新时代的女性追求自我的解放,实现经济独立。国

参考文献:

[1]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许渊冲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3]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M].高惠群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4]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5]匡兴.托尔斯泰和他的创作[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6]葛杏春.安娜·卡列尼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艾玛安娜
艾玛与风
安娜作品
梦见月亮的熊
艾玛打雪仗
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
艾玛吹泡泡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