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2019-07-22王启涛

关键词:高昌道教衣物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225)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唐代,唐高祖李渊奉道教为皇家宗教[1]。在中古时期,道教传播到以吐鲁番为代表的西域地区。现在我们通过考察十六国时期、高昌国和唐西州时期的吐鲁番道教,可以窥见中古时期道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状况。

一、丝绸之路与道教相关的丧葬文化

道教想方设法满足大家的愿望,“欲救疗病苦,欲求年命延长,欲求过度灾厄,欲求白日升天。欲求宅舍安稳,欲求田蚕如意。欲求贩卖得利,欲求奴婢成行。欲求仕宦高迁,欲求讼词理诉,欲求男女命长。欲求保宜子孙,欲求妇女安胎”[2]。十六国、高昌国至唐西州时期的吐鲁番文献中,有不少随葬衣物疏,还有地契。这些虽然主要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但其中亦不乏道教色彩。

【铅人】【锡人】【代人】【桃人】“铅人”用铅铸造的人像,“锡人”即用锡铸造的人像,以上人像均用以殉葬或镇墓(也可能是代替死者,承受鬼邪带来的殃咎或冥界的苦难和劳役);“代人”即代替人的木像;“桃人”即桃木所做之人像,是镇墓避邪之具。79TAM383:1《北凉承平十六年(458年)武宣王沮渠蒙逊夫人彭氏随葬衣物疏》(柳401):“故铅人一枚。”72TAM169:32《高昌延昌四年(558年)张孝章随葬衣物疏》(1-207):“锡人十。”84TAM:1《守张龙勒墓舍桃人铭文》(柳24,无图版):“桃人一枚,可守张龙勒墓舍一所。东千(阡),□□,南陌,北陌。自与先人相使后世并昌。不得如律令。”1975年,新疆博物馆考古队在哈拉和卓古墓群发现十八枚桃人木牌,正面书写汉文“代人”,其中十七枚属于十六国高昌郡时期,一枚属于麴氏高昌时期[6],其中有不少反面写有粟特文字母拼写的汉语或突厥语,译为汉文也是“人”“代人”“人、仆人或妻子”之义[7],1979年在吐鲁番阿斯塔那383号唐墓(79TAM383:14)中出土过“铅人”,用厚0.5毫米的铅片剪成人形、高7.6厘米,两腿微弯,双手置于胸前[8]。此丧葬习俗在丝绸之路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注]古代“锡”“铅”常常不分,《本草纲目八·金石之一》“粉锡”条言:“铅、锡一类也,古人名铅为黑锡,故名粉锡。”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吾等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在江苏睢宁县一东汉墓中室上部填土的陶罐中就出土了三个铅人,这些铅人可能被当作仆人,替罪羊或者保护者,实际上是墓中的解除(解注)器具。参考睢文、南波:《江苏睢宁县刘楼东汉墓》,《文物资料丛刊》第4辑第3期,第53-57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还可比较1972年河南灵宝县张湾东汉墓出土镇墓瓶所书咒文:“天帝使者,谨为杨氏之家,镇安隐冢墓,谨以铅人金玉,为死者解适,生人除罪过。瓶到之后,令母人为安。宗君自食地下租,岁二千万,子子孙孙,士宦位侯公,富贵将相不绝。移丘丞墓伯,下当用者,如律令。”(《文物》1975年第11期)而前凉建兴卅一年(343年)陶斗瓶文云:“吴仁姜之身死,天注适值八魁九坎,今下斗瓶、铅人、五谷,当重复仁姜正身,要注去,如律令。”(录文据饶宗颐:《敦煌所出镇墓文所见解除惯语考释——〈魏晋南北朝敦煌文献编年〉序》,《敦煌吐鲁番研究》第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页)可见“铅人”还可代死人。作为代死人之俑,还可以是以锡、松、柏为材质,参考饶宗颐:《记建兴廿八年“松人”解除简——汉“五龙相拘绞”说》,《简帛研究》第2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390-394页。。吐鲁番出土的十六国时期的木俑组合大致是人俑、“代人”木牌、牛、牛车、马、驼、猪等,“代人”木牌大都出于墓道,其排列似乎有一定的规律,麴氏高昌时期继续流行,“代人”木牌有两式,一式上端削成人头形,下部斜收呈尖状,头部墨勾脸型五官,身体墨书“代人”二字,另一式棱形,木牌朱书“代人”二字,书体稚拙,“代人”字上画朱色横竖短线[9]。其功能有二:一是代死人承担罚责作役(以免连累死者眷属),二是抵挡死者所犯之咎殃(也有代生者,即死者家属解灾之用)。这可比较敦煌祁家湾出土西晋十六国时期M206:3《□宫华镇墓文》:“今送汝铅人一双,斗瓶、五谷,用赎生人灵魂。须铅人,膺□五穀,死生乃当。”[10]隋唐时期,墓葬中出现了源自道教解注法中代替生人受注,使生人免于祸殃的假人代形材料,一种是木人,一种是石真(石人)。木人(代人)在东汉墓葬中已有发现,南北朝居多,河南偃师出土北魏墓M4031:6小口罐朱书有“付木人”,意思是用木人代替生人,使生人灵魂归还本体,以免全家受注遭致祸殃。这种习俗在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礼记·檀弓下》就载:“君临臣丧,以巫祝桃执戈,(鬼)恶之也。”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贴画鸡或斲五采及土鸡于户上,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欧阳询《艺文类聚》引《岁时记》:“桃者五行之精,压伏邪气,制百鬼。”[11]1467道教将古代巫术中的这种用桃板、桃符发展成为内容丰富、品类繁多的符箓,即道符。《道法会元》中收录了大量驱鬼逐疫的符法、灵文,它们与民间岁时挂于门上的桃符御凶功能是一样的。道符的材质就是桃木。《幽台长夜之狱》:“用桃枝一条长三尺,上系红绡,各长五寸,插每狱中央,门上贴狱名。”[12]

【张坚固】【李定度】随葬衣物疏中随意拟定的、委托书写和作为见证人物的名字,体现了道教色彩。72TAM170:9《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年)孝姿随葬衣物疏》(1-143):“时人张坚固,季(李)定度。”60TAM313:07/2《高昌章和十八年(548年)缺名随葬衣物疏》(1-288):“□见:张定杜、利坚固。”72TAM169:42《高昌延昌十六年(576年)信女某甲随葬衣物疏》(1-208):“倩书天坚古,时见李定度。”72TAM151:6《高昌重光元年(620年)氾法济随葬衣物疏》(2-85):“时见张坚固,倩书李定杜。”73TAM520:4《高昌延和六年(607年)碑儿随葬衣物疏》(1-311):“倩书:张坚固,时见李定度。”59TAM302:35/5《高昌缺名(女)随葬衣物疏》(2-179):“倩书里坚故、时见张定杜。”72TAM173:1《高昌延寿十年(633年)元儿随葬衣物疏》(1-421):“倩书张坚固,时见李定土。”64TAM23:16《高昌延和四年(605年)某甲随葬衣物疏》(1-306):“请书张坚古。时见律定度。”86TAM386:19《高昌延和十八年(619年)张师儿随葬衣物疏》(柳415):“时人张固,倩书李定度。”86TAM386:23《高昌延寿十四年(637年)张师儿妻王氏随葬衣物疏》(柳416):“时见,张坚固,倩书,吏定杜。”2004TBM245:1《麴氏高昌延寿九年(632年)六月十日康在得随葬衣物疏》(荣100):“倩书吏定度,时张贤固。”59TAM303:01《高昌缺名随葬衣物疏》(1-129):“时见张定杜、倩书李坚固,此人在水中定。”60TAM327:05/1《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赵羊德随葬衣物疏》(3-65):“宜向行年,□□[长]故。时见李正,示所(?)□[得]安,即々如律令。”60TAM313:07/1《高昌缺名随葬衣物疏》(1-289):“如牛十豆,驴五豆一具。时见张定[度]在东海中利中亭”65TAM42:40《唐缺名随葬衣物疏》(3-110):“若欲覔,海西辟;若欲求,海东头;张坚故、李定杜。”“坚固”“定度”表示不改变,陈国灿指出:“道家《三皇经》认为‘天下无常,岂有坚固者’,同样,天下无常,也无从‘定度’。然而对死者在死后升天这一点来说,生者总是希望能有定度,能坚固不变,于是,将道家祖师爷中两个权威的姓氏张和李请出来,与这种愿望加以组合,变成了两个人名,以作为神威的象征,这种受道教神权观念支配的习俗,在内地民间也是普遍流行的。”[5]101张坚固、李定度出现在镇墓文及衣物疏,较早的例证见于南朝宋元嘉十九年(442年)广东出土兴始买地券,是墓塚的专职神仙[25]。

【鸡】【苟】在道教中,鸡、苟(狗)与葬埋选择术有关,道经《玄精碧匣灵宝聚玄经》卷中《斩绝地根部》:“葬埋之法,支干通灵,甲庚之日,比申与寅。丙壬之日,比辰午申。六己之日,比未与酉。六戊之日,遁甲无闻。乙辛丁癸,比酉与配。玉犬高吠,金鸡独鸣。地虎不食,可保千春,须要是日,山向奇门。下通地曜,上合天星。坐山定穴,吉凶预存。”[26]鸡、狗是道教中神仙的伴随物,是取得仙药从而升仙的敬神用品。如《抱朴子内篇·仙药》:“出三奇吉门到山,须六阴之日,明堂之时,带灵宝符,牵白犬,抱白鸡,以白盐一斗,及开山符檄,著大石上,执吴唐草一把以入山,山神喜,必得芝也。”[27]60TAM313:07/2《高昌章和十八年(548年)缺名随葬衣物疏》(1-288):“鸡明(鸣)(枕)一具。”“鸡鸣”又见于73TAM517:24《高昌延昌三十七年(597年)武德随葬衣物疏》(1-255)、86TAM386:19《高昌延和十八年(619年)张师儿随葬衣物疏》(柳415)、72TAM151:6《高昌重光元年(620年)氾法济随葬衣物疏》(2-85)、73TAM116:19《高昌重光二年(621年)张头子随葬衣物疏》(1-370)、64TAM15:6《唐唐幢海随葬衣物疏》(2-20)、65TAM42:40《唐缺名随葬衣物疏》(3-110)。又检65TAM42:40《唐缺名随葬衣物疏》(3-110):“驼马驴羊鸡苟一千头。”自古以来,丧葬都离不开鸡。这在《周礼·春官·鸡人》和《礼记·丧服大记》中有明确记载。汉代以来就有鸡鸣枕,此俗在北周到唐宋更盛。鸡有辟恶的功能,又有吉祥的象征,鸡鸣能迎来曙光驱走黑暗。

【蒿里】“蒿里”本为山名,相传在泰山之南,为死者葬所,泛指墓地,阴间。黄文弼《白雀元年(384年)衣物疏》:“白雀元年九月八日□归蒿里。条衣裳□行,不得留难。时见:左□雀,后玄武。□领。□二枚,□铜钱全副。”[31]2004TBM217:12《唐垂拱二年(686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如节墓誌》(荣384):“岂谓涉洹之梦,俄及蒿里之閟。”《汉书》卷六三《广陵厉王刘胥传》:“蒿里召兮郭门阅,人生要死,何为苦心。”颜师古注:“蒿里,死人里。”蒿里在泰山下,人死后魂归泰山。道教称泰山神为泰山君、东岳大帝,是道教的五岳五帝之首。道教认为“蒿里老人”是幽冥界掌管私人簿的官吏之一,道经《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八:“灵宝大法司,牒上,东岳蒿里相公,五方境界水陆津神祗……一切孤魂野鬼,无问高下远近,尽诣坛前,恭听法者,开悟迷识,普享法食……不得有违故牒。”[32]420“东岳蒿里相公,引东岳泰山府下,沿路承受土地传送。”[32]424

【移文】给阴间诸神发的请求通行的文书。2004TMM102:4+2004TMM102:6《唐显庆元年(656年)西州宋武欢移文》(荣104):“移文。脚靡一具,脚赦一枚,穴艮里一具,根袴一具,衫一领,朱衣笼管具。白绫褶袴十具,紫绫褶袴十具,白练衫袴十具,白银朱带二具,锦被蓐三具,被锦一千张,杂色绫练各一千段,布叠一千匹,金钱一万枚,银钱二万枚,金刀子具,牛羊一千头,奴婢十具,金眼笼具,燕明一枚,《孝经》一卷,笔研具,石灰三斛五谷具,[鸡][鸣]一[枚],玉坠(?)一双,耳[抱]具,攀天糸万万九千丈正信仏弟子竟移若欲觅,海西辟,[时]度不得奄葛留亭,急急汝律令悉平生上条所用之物上所求好去。”这可比较唐道士朱法满《要修科仪戒律钞》卷15《入棺大殓仪第五》[33]:“旧以白素书移文,今人纸书,亦得先条随身佩带于前,次送终物置后。道士移文,谨条某州郡县乡里观舍男女官三洞弟子某甲所受经法札目入左……谨条三洞弟子随身寒夏衣裳及纸笔等札目:某衣某物。右件随身入棺中……维某年太岁甲子某月朔某日,天老移告天一地二,孟仲季,五路将军,蒿里父老,土下二千石,安都丞,里域真官,河伯水府,魂门监司,墓门亭长,山川泽尉,直符使者,今有三洞弟子某州郡县乡里男生某甲年如于今月某日某时,生期报尽,奄然舍化,魂升天府,形入地居……约所部,扶迎将送,不得留滞,令无障碍,迳至藏所,不使左右比庐,东西南北佗姓等鬼货名诈姓,妄生侵夺,明承符,不得有违,一如太玄都鬼法,女青诏书如律令。右移增损随时耳。”

二、丝绸之路上与道教有关的祭祀活动

【风伯】【树石】【玉豚】【天】“风伯”即风神;“树石”即树神和石神。道教将“树”作为天地之梯[34],并认为“树”象征长寿[注]参考《太平御览》卷九六一《神异经》,《太平御览》卷九五三《玉策记》:“千岁松树,边枝起上,枝不长,望而视之有如偃盖,其中有物,或如青牛、青羊、青犬、或如人,服之皆寿万岁。”。道教崇拜石头,通灵飞升[注]晋王嘉《拾遗记》载秦始皇“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玉豚”即石猪;“天”即天神。73TAM524:34(a)《高昌章和五年(535年)取牛羊供祀帐》(1-132):“章和五年乙卯岁正月日,取严天奴羊一口,供始耕,辰英羊一口,供始耕,合二口。次三月十一日,取胡未羊一口,供祀风伯。次取麴孟顺羊一口,供祀树石。次三月廿四日,康祈羊一口,供祀丁谷天。次五月廿八日,取白姚羊一口,供祀清山神氵浑堂。次六月十六日,取屠儿胡羊一口,供祀丁谷天。次取孟阿石儿羊一口,供祀大坞阿摩。次七月十四日,取康酉儿牛一头,供谷里祀。”73TAM524:32/2-2《高昌永平二年(550年)十二月卅日祀部班示为知祀人上名及讁罚事》(1-136):“右六人,知祀风伯。”大谷5458正面(《大谷》三,录文第180页):“(前缺)前□□根树神□金色□”又检86TAM386:19《高昌延和十八年(619年)张师儿随葬衣物疏》(柳415)有“玉豚一枚”,69TKM38:1《高昌延昌三十二年(592年)氾崇鹿随葬衣物疏》(1-251)有“手把玉肫一双”,72TAM151:6《高昌重光元年(620年)氾法济随葬衣物疏》(2-85)有“手把玉豚一双”,66TAM48:3《高昌义和四年(617年)六月缺名随葬衣物疏》(1-336)有“玉屯一,攀天糸万々九千[丈]”,59TAM302:35/5《高昌缺名(女)随葬衣物疏》(2-179)有“玉屯壹双,脚靡壹具,龙头鸡鸣枕具”,72TAM170:77《高昌章和十八年(548年)光妃随葬衣物疏》(1-144)有“玉一双”,65TAM42:40《唐缺名随葬衣物疏》(3-110)有“鸡鸣审(枕)一枚,玉团一,脚靡一具”。69TKM33:1/7(a),1/10(a)《高昌众保等传供粮食帐(二)》(1-239):“三斗,供祀诸天”69TKM33:1/7(a),1/3,1/6(a)《高昌众保等传供粮食帐(三)》(1—240)亦有“供祀天”[注]吴震认为此处之“天”即先秦以来传统观念中的天帝,见氏著:《吴震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第534页。。67TAM377:06《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斛斗帐歷》(1-400)亦有“祀天”。考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吾当松棺二寸,衣帽已外,一不得自随。床上唯施七星板,至如蜡弩牙、玉豚、锡人之属,并须停省。粮甖明器,故不得营,碑誌旒旐,弥在言外。”以上可见“玉豚”随葬,由来久矣。检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忠志》载,玉有“定妖灾之气”之效。又检伯2856《发病书》、伯3838《推九宫行年法》以及Дх.01258+Дх.01259+Дх.01289+Дх.02977+Дх.03162+Дх.03165+Дх.03829《天宇鬼镜图并推得病日法》均有树神作祟的记载。有学者认为“树神”崇拜很可能与原始宗教(萨满教)有关[35],或又以为不能排除受密教影响的可能性[36]。我们认为可能是中原民间信仰,并与道教有关。道教从民间的山岳信仰吸取营养,有大量的山岳崇拜内容。它们主死治鬼,得道长生,驱邪避恶,消灾灭难、兴云致雨、祈子送子、预知吉凶等[17]14。“风伯”即风神。关于“风神”的确指,目前有多种理解,或以为是中国中原的神祗,或以为是火祆教的一种神,或考证此类崇拜广泛流行于阿富汗、伊朗、中亚河中地区和中国的西域。但我们认为吐鲁番文献中的风伯与中原民间信仰和道教有关。《周礼·春官·宗伯》已有风伯、雨师。从《云笈七签》卷二四《二十八宿》可知,风伯被道教列为二十八宿东方七宿之一。伯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斯5747《祭风伯文》、斯1725背《祭风伯》、斯4400《敦煌王曹延禄镇宅文》、斯9932A也有祭祀风伯的记载,在莫高窟北魏249、285窟也有反映。考《唐会要》卷二二《祀风师雨师雷师及寿星》等记载天宝四载(745年)九月十六日敕:“其祀风伯,请用立春后丑;祀雨师,立夏后申。所祭各请用羊一,笾、豆各十,簠、簋、俎一,酒三斗。”又考《唐律疏议》卷九《职制》“大祀不预申期”条疏议曰:“中、小祀者,谓社稷、日月、星辰、岳镇、海渎、帝社等为中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诸星、山林、川泽之属为小祀。”关于“风伯”的记载,在中国本土的传世文献中甚多,而且时代很早,考《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风伯”一词还见于《楚辞·远游》。此外,在马王堆帛书的九宫图中列出了六神,其中也有风伯,而《刑德》乙篇中亦有风伯[37]。所以,不排除高昌的“风伯”是中国本土传过去的,是中国本土文化的西传。关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天”,有的学者认为,“天”是祆教的胡天神[38],有人认为是高昌的天体自然崇拜,有人认为是中原传统信道教的天地神的习俗[注]以上两个观点,可参考陈国灿:《吐鲁番出土文书看高昌王国》(2003年),《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我们认为,只有“胡天”与祆教有关,其他的“天”应该与中原传统民间信仰和道教有关。单说“天”,往往很难讲是何方神圣,甚至连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取屠儿胡羊一口,供祀丁谷天”,其中之“丁谷天”究竟何指(是否象前贤所言一定指佛神)?亦可再考。“天”即神,可比较《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师雨师。”贾公彦疏:“凡此所祭皆天神也。”《鶡冠子·度万》:“天者,神也。”

【神道】民间杂神信仰,也可能是“大神道长吏”之简称,与神仙道教信仰有关。97TSYM1:13-5背面古写本《甲子推杂吉日法》(拟)(荣156):“昆(艮)化为坤,玉女制男子之事,钱财散亡,六畜暴死,家有事神道者,五官,凶。诬呪,犬溺血。”[39]

【五道】中国古代传统的泰山信仰中有泰山主掌生死,同时也有五道大神为其下属,中国本土的“五道大神”指把守阴间地府东西南北中各道入口的五位幽冥守路神明,随着佛教的东传,中印两地的“五道”逐渐合二为一,逐渐融入到丧葬文化中,不过,佛教掌管五道轮迴的冥司为一人,而中国分掌五路的神明为五人,且由于佛教中的五道大神是武夫形象,所以后来又有称为五道将军的情形。“五道大神”即民间信奉的专司阴司道路关津的冥神。72TAM170:9《高昌章和十三年(543年)孝姿随葬衣物疏》(1-143):“比丘果愿,敬移五道大神。”72TAM151:6《高昌重光元年(620年)氾法济随葬衣物疏》(2-85):“仏弟子厶甲,敬移五道大神。”“五道大神”在道教中频繁出现,在道教《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八《牒札门》中载有给“冥关幽路主者”的牒文,其中有“故牒五道大神,溟冷大神”之文,“五道”即东西南北中,各方的冥关幽路,“五道大神”就是道教观念中主管冥关幽路、水陆桥梁关津的神[5]16。

三、丝绸之路上道观与道士的经济文化生活

从唐初始,道教更受官方的重视。武德八年(625年),高祖规定三教参与国家重要典礼,道教居先,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再次下诏重申:“其道士女冠,宜在僧尼之前。”[40]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号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令天下各州建老子庙,各度道士7人,唐玄宗更是崇道抑佛,开元二十五年,视道士、女冠为皇室宗族。天宝二年(743年),追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升玄元庙为宫,天宝十三年(754年)加封老子为“大圣祖高上金阙玄元天皇大帝”[41]。

唐西州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道教写经[注]唐玄宗先天、开元年间,曾编《一切道经音义》,又发使诸道搜访道经,辑为《道藏》,目录名《三洞瓊纲》,还把官本道经颁发各地。敦煌写本中也有大量道经,年代以玄宗时最多。参看荣新江:《唐代西州的道教》,《敦煌吐鲁番研究》第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9页。,其中不乏唐前期写本,现以德藏道经为例,Ch243(TⅢT514)+Ch286(TⅡ1178)《太上真一本际经》卷八,从笔迹看,这两件文书残片应该是唐前期写本。又有Ch353(TⅢT161)《佚名道教规范》,从笔迹看,也应该是唐代前期写本。又有Ch3095(TⅡT1007)《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卷七,“世”字缺笔画,“民”字不讳,亦是唐初写本。此外,吐鲁番还出土有Ch349+Ch1002《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品》(有朱笔句读),Ch349v+Ch1002v佚名《道经》(有朱笔句读,亦为写本而非刻本),Ch935(TⅡ2032)《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卷二(有乌丝栏,相同内容见伯2445《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卷二)。德藏道教文献还包括MIKⅢ7484+Ch759《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前一部分背缝有朱印,文曰:凉州都督府之印,是唐朝官办定本),Ch773v《南华真经注疏》、Ch935《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卷二、Ch1025+Ch1607《涂炭斋斋仪(拟)》(此件文献可能是目前所见的唯一一件涂炭斋斋仪,这在研究中古道教仪式方面意义重大)、Ch1331v《佚名道经》、Ch2401《太上洞玄灵宝三十二天尊应号经》、Ch3905《太上洞玄灵宝升玄内教经》卷七、Ch3521《洞玄灵宝长夜之府九幽玉匮明真科》、Ch5646《三百六十应感天尊辅化秘箓》、Ch5641《清代道教执照》、Ch/So10334《灵宝经目》、Ch/So18255《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42]。

在唐西州,道士不乏政治地位高者,而且往往有不俗的财力。73TAM509:8/6《唐书牍稿》(4-337)记载道士申屠甚是债主,73TAM506:04/2《唐天宝七载(748年)杨雅俗与某寺互佃田地契》(4-567)记载道士杨雅俗拥有樊渠一块田地。道士也佃种田地,请比较64TAM36:9《唐高昌县史成忠帖为催送田參軍地子並事》(4-16):“一畝半一十步樊渠畝別麦、粟各一石一斗四升。佃人張信恭北顺观三[畝]樊渠畝別麦、粟各一石三斗[八?][亩]半[樊][渠]畝別麦、粟四畝六十[步]三[亩]九十二亩樊渠右件人並佃田參軍地。帖至,仰即送地子并,限帖到當日納了。计会如迟,所由[当]杖。六月五日史成忠帖。尉张验行。”

在唐西州,道教不仅广泛涉及俗间的经济生活,而且涉及文化生活,最典型的就是“藏钩”。

【藏钩】藏钩游戏实际上起源于道教的仙话故事,相传汉昭帝母钩弋夫人少时手拳入宫,汉武帝展其手,得一钩,后人乃作藏钩之戏。它以其趣味性,为隋唐的腊日节增添了跟多欢乐的气氛,道教对腊日节的众多习俗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道教诸神位于腊日祭祀之中[17]318-319。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道教文化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17]318。73TAM193:11(b)《唐道俗藏钩文书》(4-242):“高五、翟都、高来、郭俨、道士张潼、僧思惠、□□麴质。右件人今夜藏勾作业,输者朋显出,朋子并不知,壹取朋显语,典郭俨。张惠师西南尚尚尚尚尚,翟都东南尚尚尚尚尚。”这件文书记载了唐西州道士和俗人共同玩的一种游戏—藏钩。《道藏》所收《列仙传》记录了钩翼(弋)夫人的传说,在道教中,她是一位得道的仙人。今检《太平御览》卷三三《时序部一八·腊》引《辛氏三秦记》:“汉昭帝母钩弋夫人,手拳有国色,世人藏钩,因此安汉。钩弋夫人姓赵,为武帝婕妤,生昭帝。《汉武故事》云:‘上巡狩河间,见青气自地属天,望气云下有贵子。上求之,莫舒。上自披,即舒。号为拳夫人。善素女术,大有宠,即钩弋夫人也。’周处《风土记》云:‘呼为行,盖妇人所用银作环以錔指而缝者,腊日祭后,叟娱儿意皆藏彄戏,分为二曹,以胜负,为一筹为一都,负者起拜谢胜者。’”关于藏钩的玩法,再检周处《风土记》:“义阳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藏钩之戏。分为二曹(队),以效(较)胜负。若人偶即敌对;人奇即人为游附,或属上曹,或属下曹,名为飞鸟,以齐二曹人数。一钩藏在数手中,曹人当射知所在,一藏为一筹,三筹为一都(部)。”[11]1280游戏时,以一枚彄环为道具,名之为“藏钩”。《酉阳杂俎续集》卷四《贬误》:“众人分曹,手藏物,探取之。又令藏勾剩一人,则来往于两朋,谓之饿鸱。”值得注意的是上揭吐鲁番文书中参加藏钩的,有民间人士,道士、还有佛僧,可见道教游戏活动在唐代西州的深入人心。

四、丝绸之路上人名的道教色彩

人名往往反映此人的文化和宗教信仰。我们在吐鲁番文献中,发现了大量的人名具有道教色彩[注]检72TAM187:195/1(a)之一、之二《唐天宝二年(743)籍后高昌县户等簿帐》(4-208~210)有“大女孟修真”“[大]□麹真观”,亦不排除此二人名带有道教色彩。。

【鹤】【太清】【仙】这些具有道教色彩的名字,见于吐鲁番文献,如道士“张逰鹤”,见于73TAM509:8/2(b)《唐西州道俗合作梯蹬及钟记》(4-335),又检73TAM509:8/1(a)之二《唐宝应元年(762年)六月康失芬行车伤人案卷》(4-330)有“张逰鹤店门前”(可见此人有临街铺面),又有道士(观主)“张驾鹤”,见于73TAM509:8/2(b)《唐西州道俗合作梯蹬及钟记》(4-335)。又检斯11287《唐八世纪中后期西州某营(或城、镇、守捉)诸队官兵姓名簿》有“令狐鹤”“董凤鹤”“郭如仙”“令狐奉仙”“张鹤子”“朱桃仁”“张怀素”“李太清”“尹鸣鹤”[注]斯11287号文书应该来自西州,参看孙继民:《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军事文书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83页。,OR.8212/887Ast.Ⅲ.3.025《唐西州给粟付领帐》断片(沙2-4)有“定仙”“仙鹤”。考伯2341号背《临圹文》:“于是降延清众,焚百宝香,奉为亡灵临旷(圹)追福。惟愿亡灵驾仙鹤以西遊,常居净土。乘宝车而东迈,上品往生。”道教神仙传记《洞仙传》“丁令威”条载丁令威化为仙鹤,千来归来:“丁令威者,辽东人也,少随师学得仙道,分身任意所欲。尝暂归,化为白鹤,集郡城门华表柱头,言曰:‘我是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离冢垒?’夫左元放为羊,令威为鹤。斯并一时变化之迹也。非永为羊鹤也。”[46]又检《洞仙传》“朱库”条载朱库化鹤成仙:“有两黄鹤下中庭,库便度世,中庭仍有三黄鹤,相随飞向东郭外,成三黄衣道士。携手东行。因乡人附书与家,家人看尸,唯有空壳者。”[47]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苟】【猪】以上是十二生肖。道教认为十二生肖乃斗星之气,十二神主管人世生辰岁月,时光轮回。十二生肖的起源与道教的“四象二十八宿”信仰有关。道教用四种动物苍龙、玄武(龟蛇)、白虎、朱雀分别表示天空东北西南四组方向星象,而这四组方向每组各有七颗星辰,共二十八星,称二十八宿[17]37。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唐西州时期人们取名,广泛根据十二生肖,64TAM5:40《唐李贺子上阿郎、阿婆书一(一)》(3-201)有“鼠仁”,73TAM514:2/5《高昌内藏奏得称价钱帐(一)》(1-451)有“康阿揽牛延”,75TKM91:17《奴婢月廪麦帐》(1-77)有“虎生”,64TKM1:28(b),31(b),37/2(b)《唐何好忍等匠人名籍》(2-11)有“康毛兔”,75TKM91:39《无马人名籍》(1-81)有“李绍龙”,72TAM151:13《高昌义和三年(616年)氾马儿夏田券》(2-101)有“氾马儿”,72TAM178:7《唐赵竺都等名籍》(4-187)有“龙羊皮”,2006TZJI:138《麴氏高昌延和八年(60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绍德遗书》(荣287)有“小婢一人字弥猴”,60TAM337:11/37《高昌康鸡□等入银钱帐》(2-221)有“康鸡□”,橘瑞超掘《高昌延昌廿二年(582年)贾买苟妻索谦仪墓表》(侯157)有“虎牙将军相上将贾买苟(狗)”,黄文弼掘《高昌延昌七年(567年)索守猪妻贾氏墓表》(侯101)有“兵曹参军索守猪”。在十二生肖取名中,只有“蛇”似乎未找到语例,但这并不意味着唐西州时期人们对之漠不关心,请看以下一件文书,73TAM210:136/1《唐太夫人随葬衣物疏》(3-35):“金虵并钏刀子,各五十具,指环取(耳)环,各五十具。”“金虵”即金蛇,饰物。这可比较《隋书》卷三六《后妃传·宣华夫人陈氏》:“进金蛇、金驼等物,以取媚于陈氏。”

【鹿】在道教中,“鹿”象征长寿,是神仙的座椅(《太平御览》卷九○六《神仙传》),还可以化为人形(《太平御览》卷九○六《抱朴子》),66TAM48:48(b),51/3(b)《高昌将保谦等所领人名籍》(1-352)有“牛婆鹿子”,甚至连城门也以“鹿”命名。72TAM151:52《高昌逋人史延明等名籍》(2-106)有“鹿门赵善[憙],诸善[憙]、宋延祐”。

五、余论

猜你喜欢

高昌道教衣物
扶贫杂感
从敦煌到高昌——宝石壁画沉浸式大展
西夏道教补议
保暖的衣物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动脑筋,仔细看
女人衣物寄存公司
案上水仙(外二首)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元代高昌鲁氏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