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左县褐梗天牛成虫羽化规律研究
2019-07-22于贺艳
于贺艳
(喀左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辽宁 喀左 122300)
褐梗天牛 (Arhopalusrusticus)又称褐幽天牛, 属鞘翅目(Ce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幽天牛亚科(Aseminae)、梗天牛属(Arhopalus),并由Linnaeus在1758年正式命名褐梗天牛。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褐梗天牛于1989年首次报道,韶关所截获由意大利进口的包装材料中所含14头褐梗天牛,随后各地陆续截获含有褐梗天牛的包装材料。目前褐梗天牛已广泛分布于辽宁、云南、山东、内蒙古、陕西、河北等地区。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蛀干性害虫,褐梗天牛不仅本身具有严重的危害,还能携带拟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mucronatus、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xylophilus的休眠幼虫,近年发现褐梗天牛有携带和传播线虫的可能性,松材线虫是我国最重要的检疫病原。
本文应用悬挂诱捕器对2016和2017年度喀左县褐梗天牛成虫羽化时间规律的研究,对保护该地区的松林资源、防控松材线虫病危害及确定有效防治时期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喀左县隶属于辽宁省朝阳市。位于北纬40°47′12″~41°33′53″,东经119°24′54″~120°23′24″之间,地处辽宁省西部温带半干旱向暖温带半湿润冀北山地过渡地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气候特点:春季少雨多旱风,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晴朗日照足,冬季寒冷降雪稀。年平均气温为8.7 ℃,境内南北气温相差1.5 ℃,年均降水量为491.5 mm左右, 整个植物生长期(4-9月)的降水量为451.6 mm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92%。平均日照时数为2 807.8 h,平均无霜期144 d。
本试验的主要区域位于卧虎沟平顶山、中三家豆腐房村,试验区内树种主要为油松,树龄约为 40~50 a。
1.2 材料
BF-1型天牛诱捕器(杭州费络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油锯、手锯、斧头等。
1.3 方法
2016年4月20日及2017年4月25日, 分别在每个试验区域内随机挂设诱捕器及引诱剂,诱捕器的悬挂和引诱剂的使用按照林业行业标准的基本要求操作,总计24个,同时对每个诱捕器进行编号,并记录每个诱捕器悬挂点的信息(表1)。
表1 悬挂诱捕器地点及坐标
自挂设日起,每天调查1次,首次发现褐梗天牛后,每5 d调查1次,记录诱捕器内褐梗天牛数量,并收集所诱到的褐梗天牛。 每次检查结束,将集虫器清理干净, 重新挂回原处。 首次诱集到低于5头时,每天调查1次,持续两次诱集不到天牛,结束调查。 诱芯每15 d更换1次。
1.4 数据处理
详细记录每次收集到的褐梗天牛数量,并计算每次调查的所有区域褐梗天牛总数,根据结果分别绘制褐梗天牛羽化曲线图(图1、2)。
图1 2016年度喀左县褐梗天牛诱集情况曲线图
图2 2017年度喀左县褐梗天牛诱集情况曲线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梗天牛成虫羽化期
2016年度首次诱集到褐梗天牛的时间为4月28日,最后一次诱集到褐梗天牛的时间为10月12日,之后连续两次调查,均未发现褐梗天牛,结束调查。试验期间,总计调查43次;2017年度首次诱集到褐梗天牛的时间为5月3日,最后一次诱集到褐梗天牛的时间为10月11日,之后连续两次调查,均未发现褐梗天牛,结束调查。试验期间,总计调查47次。因此褐梗天牛成虫的羽化期为4月下旬到10月上旬。
2.2 褐梗天牛成虫羽化时间规律
由图1和图2看出,喀左县褐梗天牛成虫2016和2017年度分别始见于4月28日和5月3日,2016年度羽化期提前有可能与当年度4月份的气温相对偏高有关。诱集到的褐梗天牛成虫的数量在6月中旬后进入高速增长期,7月中旬后开始下降,持续至8月上旬,8月下旬后又进入高速增长期,增长状态持续至9月中旬,之后,迅速下降,10月上旬,再无成虫出现,至此,褐梗天牛该年度羽化期结束。
由分析可知,褐梗天牛成虫期长达168 d,且1年内存在两个成虫活动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两年的褐梗天牛成虫期调查,喀左县褐梗天牛成虫期为4月底至10月上旬,一年内有2个羽化高峰期,分别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中旬至9月下旬。
综上所述,褐梗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在掌握褐梗天牛的发生规律后,为我们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应充分考虑褐梗天牛存在2个成虫活动高峰期,以及时期不一致的特点,可在高峰期之前采用诱捕器诱杀,在大部分地区进入羽化高峰期后,统一进行大面积防治,防治时间为6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