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优化昭通农业机械的管理与应用
2019-07-22冷天明
冷天明
(昭通市昭阳区太平街道办事处,云南昭通 657000)
昭通市把农机化工作列入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财政投入逐年加大,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农村正面临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季节性劳动力紧张问题,因此农业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的优势凸显出来,另外,农业机械的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技术成熟、性能稳定的农机具不断涌现,充分满足不同类型的地形、地貌作业的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昭通市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
一、昭通市农业机械的发展现状和成就
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各地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了保障。然而,在山区及半山区区域,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仍然相对落后,怎样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山区半山区农业生产的作用,将成为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农机部门的重点工作。目前,昭通市有农业人口510 万人,97%以上的耕地处于山区半山区。据统计,2005 年以前,全市30 kW 以上大中型拖拉机仅有3 台,小型拖拉机不足100 台,微耕机保有量不足200 台,联合收割机和设施农业机械几乎为零,农业机械化水平仅有2.4%。自2005 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昭通市、县、乡 3 级农机部门采取带机进村上门、现场示范等宣传活动,多渠道、多领域、多形式宣传和推广农机技术,截至2017 年底,全市11 个县(区)已基本实现户户有农机的良好发展趋势,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取得长足发展,大中型拖拉机、起垄机、微耕机、联合收割机、手扶拖拉机、耕耙作业机、节水滴灌、低温保鲜等设施农业机械与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纷纷落户昭通,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34 万 kW,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44.5%,农机装备机构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机械服务产业化的意义
(一)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实现利用最大化
实现村村户户拥有农机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机械化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发展模式从本质上来讲无法摆脱“谁需求谁来办”的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同时也存在资金短缺以及因村村户户“小而简”重复购置而造成的资源浪费问题。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就是要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或者是农机技术人员,打破地域与行政区划限制,按照技术合理、经济合算的原则配置农机装备,使农机装备建立在投资多元化、技术水平先进化、结构合理的基础之上,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的大前提下,走“服务型”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组织有机户(或者是组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探索出一条多、快、好、省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新路子。
(二)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
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促使农业机械化生产经营相对独立,不受土地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的限制。农机服务可以帮助农户、种粮大户、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完成一个或是几个生产环节,甚至是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当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委托经营或者是有偿转让的方式,实现土地的连片种植,形成“多数人做主,少数人种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经营模式,实行以农业机械技术服务为中心的专业承包、合作方式或股份合作方式等经营模式,实现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驾齐驱,加快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不仅实现了现代农机化技术对人畜力的有效替代,同时还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模式对农户自耕自种的小生产经营方式的替代。一方面,农业机械化、专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等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农民有限的资金向投资回报率高的经营领域转移,加快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农机服务产业化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农机服务产业的本身也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农民加入到农机服务的产业中来,从而带动农机产业化发展的其他服务体系发展,如农机维修、安全保障、油料配件的供给和中介服务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层组织不健全,管理服务职能弱化
目前,昭通市大部分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已与其他部门合并,部分乡镇将农业机械的服务人员并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部分乡镇将农经站与农机站合并,加之农机管理人员被任意抽调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地方根本没有农业机械的管理服务人员,农机部门职能弱化,导致全市基层农业机械的管理服务工作很难进行。同时现存着农业机械管理服务组织的技术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农机化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二)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就昭通市而言,基层农机管理人员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人员老化和技术水平差等问题。大部分乡镇农机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再加上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很难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从事农业机械管理的工作人员长期处于户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社会地位得不到肯定,出现难进人、难留人的状况。同时现在部分农机工作人员是转岗后从事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业务生疏,工作经验不足,严重影响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
(三)农机管理服务的范围不广
农机管理服务的范围比较狭小,缺乏活力,只能提供相对简单的基础性农机管理服务。缺乏具备高级农机网络管理体系与高端农机操作的工作人员。当然,这些和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经费缺乏有很大的关系,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农业机械化的长远发展。
四、加强农机化管理的对策
农机化管理要落实“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的方针,坚持使用管理、安全监理、油料管理、修理、培训、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以及技术服务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行政以及法律法规手段,逐步地实现农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一)要大力宣传,提高人们对加强农机管理和完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农机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科教兴农的桥梁与载体,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力支撑,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力宣传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二)做好农机使用管理工作
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应该作好本地区农业机械的选型、配套、规划工作,要帮助农机使用者选购先进适用、性能稳定的农机产品,要求农机操作人员严格地按照使用说明书与操作规程进行使用,要督促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指导,使农业机械保持在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只有提高了农机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的效益;只有提高了农业机械的管理人员素质,才能使农机操作人员自觉地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只有提高了农业机械管理人员素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所以要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农机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增强他们的服务观念,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造就一支作风过硬、品德优良、知法懂法和精通业务的农机管理队伍,更好地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
(四)建立健全农机使用制度与操作规程
建立健全农机使用制度与操作规程是保证农业机械化安全、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结合农机装备的特性,制定一机一制、一机一规的管理规程,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考评与奖励机制,实行 “三定”( 定机、定人和定岗位)责任制度,同时还要制定相应农机装备应急救援方案,将农机管理贯穿于整个农机使用过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杜绝违规操作和农机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防重于治、养重于修
要按照“防重于治、养重于修”的原则做好农业机械的保养工作。农机保养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相关规定进行,燃油动力机械需要做到“三不漏”(不漏水、不漏油、不漏气)“四净”(气、水、油、机车干净)“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配套的农具要做到“三灵活”(转动、操作、升降灵活)“五不”(不钝、不旷、不锈蚀、不缺件、不变形)和“一完好”(技术状态完好)。农业机械的存放要做到防火、防潮、防腐和防晒。
(六)要搞好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五大支柱”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农机作业、农机培训与推广、农机配件以及油料的供应、农机维修以及办农机经济实体等农机体系建设,壮大农机服务产业体系。
(七)加强农机作业服务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农机服务市场化之后,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管理,完善管理制度,要加强对农机市场和农机服务市场的监管,做好打假护农工作。同时要做好农机跨区作业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加快推进本区域农业机械化进程。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支持下,昭通市农业机械化事业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各级农机部门紧紧抓住中央实施农机购置补贴的机遇,因地制宜推广农业机械,扩大宣传力度,全市农机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农机总动力、装备水平逐年提高,为昭通市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