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循环交通在老城区的应用研究
——以南京鼓楼戴家巷片区为例
2019-07-22耿立晴吕庆礼
耿立晴 吕庆礼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1 研究背景
自200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市道路微循环”后,交通微循环逐步在全国响应推广,成为改善提升城市老城区交通的一项重要方法。总结国内外经验,微循环的实现大多通过拆除道路阻断设施、拓宽道路空间、规范各方式路权、增加区域可选通行路径等途径。
鼓楼区作为南京老城中心区地域,特殊的区位及高吸引强度的用地特征,使其成为南京交通复杂、拥堵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区内干路交通压力较大,支路网不成体系,加之路内停车对动态交通的冲击,区域交通拥堵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有必要对鼓楼全区交通进行审视,对重点堵点片区的交通微循环进行规划引导,缓解交通拥堵,实现“车畅其流”[1]。
2 戴家巷片区现状交通问题分析
戴家巷片区是鼓楼老城区主要堵点片区之一,区内动静态交通矛盾突出,引发“停车难、行车难”问题严重,具体交通问题如下:
(1)归云堂断头于宏业新村小区门前,前方为金城花园,禁止非金城花园小区车辆出入,导致部分小区车辆只能从戴家巷绕行至周边主次干路上;
(2)归云堂沿线分布多个小区及单位进出口,归云堂—戴家巷是区内车辆的主要进出通道,高峰小时易形成交通堵点;
(3)镇江路全线违停,导致有效通行空间不足,难以发挥交通疏解功能,并直接影响双门楼的道路交通功能;
(4)片区周边分布有6处公交站点,基本实现500m服务半径全覆盖。但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公交车出行优势不显著,乘客出行体验较差。
3 微循环规划目标
(1)挖掘鼓楼区交通潜力,充分利用闲置支路、街巷,提高支路贯通性,分流干道交通压力;
(2)将社区内“一条线”行走变为“圆规式”循环通行,打通内部街巷结症,形成道路畅通的基础;
(3)精细化设计交通设施资源,整合并提升片区交通运行效率;
(4)把握片区个性特征,满足居民出行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环境优先、到达便捷的交通体系。
4 戴家巷片区交通改善方案
近期亟需解决戴家巷片区居民出行难、停车难的问题。一方面考虑通过新增支路及现状道路拓宽等手段,从根本上改善片区交通条件;另一方面通过交通管制等手段改善现状道路的通行条件和交通秩序。
(1)按照规划新建8m宽东西向支路曾水源墓,连通戴家巷与归云堂。按照道路规划线形,曾水源墓的建设需拆迁归云堂东侧一栋三层建筑。考虑近期改造难度大,建议利用现状绿地小广场,线形向南偏移,避开居民楼,保证新建道路可实施性。曾水源墓的新建,主要服务于归云堂周边车辆,避免绕行至戴家巷,同时亦缩短居民至虎踞北路公交站的步行距离[2]。
拓宽镇江路南段,盘活区内支路网,提高支路通行能力。
镇江路南段现状宽57m,自北向南单行。建议将镇江路南段拓宽至12m,维持北向南单行,道路双侧设停车泊位,为片区内车辆停放提供场所,既服务区内停车,亦满足车辆双向通行需求。同时基于其衔接的曾水源墓的新建,镇江路的交通量将会有所增加,需规范沿线停车秩序,保障行车顺畅。镇江路西侧多为56层住宅,东侧基本为12层民宅,建议道路向东侧拓宽。
(2)打破小区间壁垒,恢复金城花园小区内道路为城市支路。金城路现状道路条件较好,由于金城花园小区阻隔,使之难以发挥片区内部交通疏解功能,建议保留现状线形,恢复金城路为城市支路,连通归云堂和察哈尔路,使金城路-归云堂-戴家巷成为南北贯通性支路[3]。
(3)选址新建停车场,解决片区停车位缺口,缓解动静态交通冲突。一方面是加强路面停车管理,归云堂—戴家巷、龙池庵全线禁停,严禁机动车泊位外停车,严禁商贩占地经营,尽量将道路空间还于交通;另一方面通过新建停车场,从根源上解决停车难问题。按照本次规划,镇江路拓宽后,设双侧停车泊位,将增加约180个泊位,但测算发现区内仍有约122辆机动车无处停放。综合考虑片区用地现状及规划,建议在片区内新建1处地下停车场。选址1:利用南祖师庵东侧绿地,建设地下机械式停车场,约可提供370个停车位;选址2:戴家巷西侧规划为绿地,建议避开现状6层楼房,仅适当拆除12层民房进行绿地改造,同时进行地下停车场修建,近期具有一定的可实施性,见图1。
图1 戴家巷片区道路改造及交通组织优化方案示意图
5 结语
老城区交通微循环应充分重视现状,分期建设,逐步推进,从梳理各等级道路网的功能结构入手,侧重通过交通系统的组织和运行,使道路交通实际运行与道路功能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