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企业对外竞争力分析
2019-07-22高国伟李晓冬
◎高国伟 李晓冬
为了分析我国主要电力企业在国际中的竞争力,本文从规模体量、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国际化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五个方面选择5个指标,将世界上营业收入最多的17家电力企业(包括国内7家和国外10家)进行对比;从发展战略、企业治理、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我国电力企业竞争力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
企业竞争力指标分析
1.指标选择
国内外关于世界一流企业及其全球竞争力综合评价的研究成果较多,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结合电力行业特点并考虑测评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分别使用营业收入、资产收益率、人均营业收入、海外资产占比和资产负债率五个指标衡量电力企业的规模体量、盈利能力、经营效率、国际化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对比分析我国电力企业在国际同行中的位置。
2.分析对象
本文选择进入《财富》杂志世界500强2017年榜单中的17家电力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数据年份为2016年。研究对象包括国外电力企业10家,分别是法国电力公司、意大利电力公司、韩国电力公司、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德国莱茵集团、德国意昂集团、英国南苏格兰电力公司、西班牙伊维尔德罗拉公司、日本关西电力公司和日本中部电力公司;国内电力企业7家,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2016年尚未与神华集团合并)和国家电力投资集团。
3.数据来源
营业收入、资产收益率、人均营业收入和资产负债率四个指标的数据根据《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网站数据计算;海外资产占比数据部分来源于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网站统计的世界最大100家非金融类跨国企业数据,部分来源于彭博新能源财经数据库以及企业年报数据。
4.指标对比结果分析
整体来看,与国际同行相比,我国电力企业具有明显的“大而不强”的特点。在资产、收入和员工等总量指标上领先于国际同行,但在人均资产、人均收入和人均利润等人均指标上远远落后;在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利润率等反映企业运行效率的指标上也处于中下游水平;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弱,海外资产、收入和员工占比均较低,尚未形成国际品牌影响力;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风险控制能力相对较差,部分项目尤其是部分海外项目投资风险较大。
(1)从营业收入来看,我国电力企业在国际同行中处于优势地位,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两大电网企业和五大发电企业均进入《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在所有国家电力行业中数量最多。随着近年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部分发电企业之间以及发电企业与煤炭企业之间进行合并,我国主要电力企业的平均规模还将继续扩大(见图1)。
(2)从资产收益率来看,我国电力企业在国际同行中处于较低水平。相对我国的发电企业,两大电网企业资产收益率较高,但在国际同行中也仅位于中游。五大发电企业资产收益率则处于下游(见图2)。
(3)从人均营业收入来看,我国电力企业员工队伍庞大,人均营业收入明显落后于国际同行,且差距非常明显,在17家国际同行中位列倒数前7名(见图3)。
(4)从海外资产占比来看,我国电力企业国际化发展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与欧洲主要电力企业相比,我国电力企业海外资产占比相对较低。考虑到欧洲电力行业一体化程度较高,欧洲电力企业在欧洲其他国家拓展市场比较容易,因而直接对比海外资产占比数据并不公平。但即便扣除欧洲内部的投资,欧洲主要发电企业在欧洲之外资产占比仍在30%左右,远超过中国电力企业。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华能集团等海外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国际化程度与日本主要电力企业相当,其他企业国际化程度则落后于日本主要电力企业,更落后于欧洲企业(见图4)。
(5)从资产负债率来看,近年来我国主要发电企业积极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在降杠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资产负债率显著下降,但整体来看我国发电企业资产负债率在国际同行中仍然处于较高水平,风险相对较高。两大电网企业资产负债率在国际同行中处于较低水平(见图5)。
图1 世界主要电力企业营业收入对比
图2 世界主要电力企业资产收益率对比
图3 世界主要电力企业人均营业收入对比
图4 世界主要电力企业海外资产占比对比
图5 世界主要电力企业资产负债率对比
原因分析
1.从发展战略来看,对规模的重视程度高于对质量和效益的重视程度
从国际同行战略调整历程来看,国外主要电力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战略调整比较灵活。近年来国际主要电力企业陆续退出煤电,转向综合能源服务、新能源开发和收益稳定的电力监管资产,积极并购初创型能源技术企业,通过战略转型确保企业活力。考核制度、企业高管晋升制度、行业监管制度等因素决定我国电力企业仍然以做大规模为重要目标。尽管国资委考核制度中也有利润等指标,但在当前电价、煤价市场化程度受到限制的背景下,通过争取有利政策扩大企业规模可以弥补利润和收益率的差距。在投资冲动驱使下,国内煤电行业出现严重产能过剩,输电网利用率也相对较低,导致全行业发展质量不高、盈利能力不强、资产负债率整体过高。
2.从治理结构来看,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尚未形成有效制衡、科学决策的治理机制,导致企业盲目投资,增加投资决策失误概率,降低了发展质量
我国主要电力企业股权结构单一,董事会权责不对等,决策层和执行层重合度较高,董事会成员中兼职人员或者退休人员比例较高,外部董事发挥作用有限,公司内部人控制问题比较严重。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导致重大决策失误概率增加且缺乏整改纠正机制,同时使得经理层在一定程度上产生盲目投资、扩大规模的冲动。
3.从体制机制来看,普遍存在用人机制市场化程度不高、历史包袱重以及内部决策流程长等体制机制问题,导致经营效率较低,人均指标明显落后
我国主要电力企业均为国有企业,用人机制僵化、企业活力不足、人均效率不高、历史包袱重及内部决策流程长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国有主要电力企业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业务领域竞争力弱于民营电力企业。
■ 万里青山 周丽剑/摄
4.从监管制度来看,电力作为公用事业行业,盈利能力受政策因素影响明显,当前煤炭去产能导致煤价较高,影响发电企业盈利能力,降成本、压缩输配电价的政策影响电网企业盈利能力
对发电企业来说,目前我国煤价和电价尚未完全市场化,政府对煤价和电价具有较大影响力,导致发电企业盈利水平和能力受到政策因素影响较大。对电网企业来说,政府核定的输配电价水平对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输配电价政策是影响电网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煤炭价格和电价对盈利能力具有重要影响。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一般工商业电价再降低10%。当前在国家降成本的政策导向下,电网企业盈利能力受到政策限制。
5.从国际市场环境来看,我国电力企业国际化起步晚、跨国经营能力较差,加之近年来发达国家加强国家安全审查、限制外国国有企业投资并购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力企业国际化进程
美国外资委员会(CFIUS)不断加强对外国投资的国家安全审查,我国连续四年成为CFIUS审查案例最多的国家,且逐年增加。电力行业作为重要基础设施,鉴于电力资产并购能够通过CFIUS审查的可能性较小,很多美国当地电力公司不愿意与我国电力企业开展并购谈判,我国电力企业在美国开展的投资微乎其微。德国等部分欧盟国家也加强了对外国投资者的审查,并推动出台了欧盟层面统一的投资审查措施,欧盟对外国投资者态度渐趋保守,近年来我国企业在欧盟的投资多次遇到阻碍。澳大利亚也加强了对外国投资者的审查措施,被否决的案例、被迫撤回或者修改交易条款的案例迅速增加。如国家电网公司收购德国电网运营商50Hertz部分股权、澳大利亚电网Ausgrid部分股权、比利时Eandis能源网部分股权等项目均为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后在政府审查阶段被否决。
对策建议
1.企业管理角度
(1)健全电力企业尤其是国有电力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科学的治理机制遏制无序扩张的冲动。逐级实现充分、规范和有序的授权、放权和行权,全面提升国有电力企业运行效率、市场化程度和现代化经营水平。强化董事会建设,扩大专职外部董事队伍,对经理层成员实行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限制经理层盲目扩大规模、忽略发展质量的倾向。
(2)建立健全市场化用工制度,提升国有电力企业运行效率。完善国有电力企业人事、劳动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实现“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根据劳动力市场价位、人工成本承受能力和员工个人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员工薪酬,与企业效益、个人绩效紧密挂钩。控制国有电力企业用工规模,提升人均效率。
(3)加强与国际电力同行对标,瞄准国际标杆提升全球竞争力。除了要关注标杆电力企业在“做什么”,还需要调查分析标杆企业的经营环境,形成科学的战略方向和管理提升策略。针对人均效率、资产收益率以及国际化水平等短板,针对性采取措施,并从管理制度、体制机制以及治理结构等根源上解决问题,缩小与知名跨国电力企业的差距。
2.政策角度
(1)优化对国有电力企业的考核体系。根据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目前对中央企业进行考核的参照物主要是本企业前一年度业绩,以及其他中央企业业绩,建议改变目前以目标值为基础、与历史成绩进行对比的考核模式,逐步构建以国际一流为导向的考核模式,增加全球竞争力对标结果、发展质量和盈利水平在考核中的权重,激励国有电力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
(2)为电力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是深化电力行业改革,建立市场化的电价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电力企业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竞争力。二是指导企业内部改革,推动国有电力企业提升内部活力。三是进一步简化海外投资审批流程,积极协调我国电力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内部竞争,支持电力企业拓展海外融资渠道,服务电力企业“走出去”,提升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