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及前景
2019-07-21韩胜
韩胜
[摘要]互联网在当今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的使用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还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产生了促进作用。并且,互联网在农村的广泛使用提高了人力资本的质量,从而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不可忽略的是互联网的使用对受教育程度不同人群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同时互联网的使用还通过提高劳动力供求信息匹配效率从而促进了农村非农就业。
[关键词]互联网使用;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
引言
《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7年农民工总数量达到28652万人,观察到比2016年增加481万人,增长1.7%,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在农民工总量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数量为17185万人,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增长1.5%,增长速度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本地农民工11467万人,比上年增加230万人,增长2.0%,增速较快。在外出农民工中,进城农民工1371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万人,增长0.9%。《報告》指出,受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各年龄段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参与程度提高、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的影响,农民工平均年龄不断提高,其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所占比重增长较快。不过,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慢慢地成为该工种的主体,占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这是新生代农民工占比首次过半。在农民工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比显著提高,接受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比与上年基本持平。同时期条件下,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日趋严重的“民工荒”问题,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就此,学术界众多学者开始讨论我国的“刘易斯拐点”到来问题。虽然学者对这个问题都持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日渐减少已经成为事实。但即使这样,推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进一步利用人口红利仍然有一定的操作空间。《2017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较2016年27.7%的有所下降,但仍占比27%。超出正常量的劳动人口服务于第一产业,不但影响农民的正常增收、加快城镇化的建设,也并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生产和规模化的经营。对于此现象,一些学者认为,影响因素大多数集中在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人口及家庭特征因素和其他因素。这中间以健康状况、技能培训以及教育水平为代表的人力资本不仅是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r非农就业的行业选择和对等的薪资水平。作为一个极为重视“关系”的社会,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的非农就业尤其是创业行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其工作类型、收入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农村劳动力的性别、年龄、家庭负担等个人和家庭特征以及土地流转、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因素也会对其非农就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文献回顾
紧跟国际前沿,Fabritz(2013)通过使用德国居民数据研究了地区宽带普及率(broadband availability)对当地经济活动(以当地就业率为主要指标)的影响。发现互联网的发展对就业率具有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有限的,并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而且这种影响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Navarro(2010)使用拉丁美洲数据,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可以提高15%~30%的劳动收入。DiMaggio和Bonikowski(2008)从多个角度研究了互联网的使用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他们认为,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能,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互联网还是一种开拓社会关系和累积社会资本的重要工具。劳动者可以通过网络求职、拓展私人社交以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从而提高就业率。此外,还能通过互联网向雇主提供一种信号,表明自己欣于而且有能力使用新技术。Kruege(1993)通过1984年和1989年美国居民的调查数据,得出了使用电脑可带来10%~15%的工资溢价的结论。Kuhn和Skuterud(2004)发现使用互联网找工作的失业者相比较不使用互联网的人群,他们的失业持续期更长。但是他们并没有考虑可能存在的不可观测的异质性问题。Shahiri和Osman(2015)则研究了网络求职对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影响。Shahiri和Osman认为在网络求职中存在样本的选择问题:一是使用网络求职人群可能更多的是年轻、高学历的劳动者;二是由于网上获得的就业机会慨率较小,低技能劳动者可能选择多种找了作的渠道,而高能力的人认为他们能够轻松找到了作,并不会在网上花费大量时间。还有的学者认为,互联网的使用会对劳动参与度产生影响。互联网的使用与劳动参与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内生性问题:互联网的使用提高了劳动参与率,但有工作的劳动者具有较强支付能力,更具备接入互联网的条件,而这种内生性问题在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的地区更为严重。Dettling(2012)通过地区互联网接入能力作为工具变量成功解决了该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在家使用互联网的女性具有更高可能性参与劳动力市场,并且发现网络求职、远程办公以及节省家务劳动时间是影响该种结果的主要机制。此外,Goss和Phillips(2002)研究了在工作中互联网的使用程度对工资的影响,他们发现工作时使用互联网能够提高13.5%的工资收入,并且在技术水平较低的小型企业中,使用互联网的收入回报更高。Lee和Kim(2004)同时预估了互联网与计算机的使用对工资回报的影响,他们发现互联网与计算机的使用都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但是二者的趋势有差异性,互联网的收入回报为8%,但是下降十分迅速,计算机的收入回报下降速度较为缓慢。
国内在该领域研究还相对较少。卜茂亮等(2011)研究了互联网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发现互联网的使用能够带来60%的额外收入,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解决了样本选择问题后结果仍然十分稳健。周洋等(2017)研究了互联网的使用对农村地区家庭创业的影响,他们发现互联网的使用对家庭创业活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没有提高创业收入,并指出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是主要的影响机制。得出相似结论的还有湛泳和徐乐,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互联网+”与包容性金融的融合发展有助于降低家庭创业融资中的风险,消除不确定性,提高一般家庭创业的可能性。汪向东和王昕天调查研究发现,在县域电子商务和涉农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信息技术扶贫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助力扶贫方式被更多的区域和主体所采用。赵秀兰认为,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资源配置的社会化程度、精准帮扶的对应性及扶贫信息的对称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制约着我同扶贫项目的开展。因此,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互联网+”对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用“互联网+”思维提升精准扶贫服务水平以及利用互联网新兴技术提高贫困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二、影响机制分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为《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 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51.7%)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46.7%)9.1个百分点。我国的网民仍然是一个保持增长的模式,互联网模式的不断更新换代,激发了人们对于这种模式的热衷,因此就助力提升百分比。互联网不仅是对人们现有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同样改变了人们现有的选择职业的方式。互联网作为非新兴产业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首先,我们的劳动工作者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以获得相应的技术,这样不仅花费得较少,同时也能获得许多的信息,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能力。从而提高人力资本,这虽然不能算作正规的渠道,但是可以弥补正规渠道的空白。其次,即时通信是互联网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马俊龙(2017)认为互联网对非农就业的影响是通过多种渠道实现的。首先,对于非农就业者来说,互联网提供的信息给予他们更多选择的权利,当然对于招聘者亦是如此,双向的获利使其更具吸引力。其次,互联网上对于就业者的失业再就业也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减少了就业自卑者。再次,互联网便利的交流方式,减少了因面谈而耽误的大量的时间,省去了大量的时间,所产生的招聘成本也会相应地降低。另外,通过互联网进行办公的方式已经成为目前的一种趋势,对于一些行业来说,办公无须采用同定的地点,随时随地可以进行交流。最后,互联网的便利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劳动者可以通过这种便利减轻家务劳动带来的时间耗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劳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信息共享更为方便,互联网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发劳动者的资源,从此开放就业者的就业渠道,将就业的效率提升。此外,互联网对于一些新兴岗位的成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电子商务、网约车、外卖等,同样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劳动者加入就业大军。互联网在农村也同样具备非常大的发展的空间。将互联网普及到千家万户,不仅能够增进人们的幸福,同样也能为子孙后代带来幸福,并且对于一些非农的就业也具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避免“数字鸿沟”成为缩小城乡差距阻碍因素的重要一环。互联网可以通过境地不对称的信息以此来提升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上的匹配成功率,减免失业,提升就业,有助于充分发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作用的原理是:企业通过互联网公布一些招聘的信息,能够低成本地把信息普及于大量人群,还能相应的减短招聘的时间,提升招聘的效率;求职者就可以通过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来获取资源,在短时间内迅速,准确地找到适合自身的职位,这样也同样降低了求职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相应的互联网应用的知识匮乏,是阻碍农民利用互联网的主要原因。当然通过受教育和主动学习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效率与质量,这种人力资本的增加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成功率。求职者通过互联网进行筛选,也就方便了进入人力市场,增加了途径。农民的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网络的使用不仅能够提升农村人口的就业,并且网络的使用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与此同时这样的积极效应就如同指数增长一般,不断地扩大。互联网普及工作是目前十分重要的任务,这不仅是政府工作人员的任务,虽然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由他们负责,但为也同樣是互联网工作者以及劳动者自身的责任,由于劳动者需要就业,就需要自身去挖掘途径,互联网作为一种省时省力的最便捷的途径必然会成为首选。结合目前城市与乡村网络覆盖情况,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以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各种差异进行现状的分析。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以及中西部地区互联网普及和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并组织相关专家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于当地的互联网普及政策,还要引入教育机制,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提升农民对互联网的认知和应用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非农就业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推动农村地区互联网覆盖水平不仅是关乎着农民生计的重要措施,而且网络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就业。而农村的现有的劳动力,不仅对于应对我国目前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和农村人口空心化困境、提升经济的力量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并且对于农民工的经济的收入以及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收入距离也有一定的减少作用,非农的就业通过互联网不仅能够加强自身的收入,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作用,还能够提升这个社会中的职业的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研究非农就业受网络的影响后,发现了互联网对于非农的就业具备r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不可忽略的是互联网在非农就业影响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也有差异,即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具有更加明显的促进作用。高技能劳动者更多的是把互联网作为获取知识和完成工作的工具,而低技能的劳动者则更多地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互联网能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为农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互联网同时提高了农村的信息化水平,网络招聘、信息共享等在农村的广泛普及有助于降低乡镇企业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但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安全问题,真假信息的准确识别势必影响互联网的良性普及和发展。我们应在享受互联网为农村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时刻防范互联网普及使用的过程中带来的风险和挑战。在本文分析互联网对非农就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互联网的使用将使大量的农村人口享受互联网及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红利,但是在农村互联网的覆盖水平与城镇间还存有差距。应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网络宽带在农村的提速降费改革进程,提高互联网在农村的覆盖率。
第二,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农民知识技能不足对互联网积极作用的发挥产生一定限制,政府还应建立相应培训机制,加强对农村了劳动力的互联网培训,保证多数农村居民能够熟练使用互联网工具,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从而让更多农村人口享受到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
第三,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过程中,必然消耗一定计会资源,还应适度加大财政方面的支持力度,确保互联网在农村的广泛普及。还可以拿出一定资金补贴和鼓励农村地区的互联网创业活动,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助推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鼓励城市一流企业下乡,为农村引入互联网新技术和新人才,同时还应规范互联网创业市场,适度保护基础薄弱的乡镇互联网企业,保护农民利益,才能更好地不忘初心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使得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