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腐败问题的解读路径:马克思人性论

2019-07-21窦全勇

山东青年 2019年3期
关键词:人性论腐败马克思

窦全勇

摘要:当今社会,腐败问题是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政治话题之一,党和国家一直以来也都非常重视,论其产生的原因,许多专家学者从也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本选题在解释腐败根源上,从马克思人性论出发,在借鉴前人优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以往学者片面、零散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对于腐败问题的分析,立足于马克思人性论,使现实问题通过马克思人性论的阐释得到合理解读。

关键词:马克思;人性论;腐败

当前我国学术界对腐败问题根源的解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从社会历史根源、政治、经济体制、文化根源等方面来寻找答案并给予研究。笔者通过对以往学者研究的成果梳理基础上,试图从马克思人性论角度给予解读并分析产生腐败问题的根源。

一、马克思的人性论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其1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马克思人性论的认识,大多数人认为人性就是人的本质,多年来人们对这个认识深信不疑,其实从马克思经典著作的叙述中发现,马克思认为的人性和人的本质并不是一回事。

首先,在马克思的德文原著中“人性”与“人的本质”的表达不同,分别表示为“Die Humahitat”和“Das Wesendes Menschns”。其次,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的人性与人的本质也是两个概念。我们通常所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显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天生所具有的东西,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因此,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应该放在具体的历史时代、各个社会集团中。对“人性”的解释,马克思在著作《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同时使用了这两个概念,马克思这样写道:“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2]在这里“人性”的概念,即人性是反映了人的精神方面的特性,表现为人的思想、情感、欲望和意志的方面特性。因此,对于马克思所理解的“人性”我们应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人性是对自由的追求

马克思认为,人和动植物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有生命的,他们都受制于自然发展规律。也就是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不自由的。但是,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动植物又有不同的一面,动植物的存在与他们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的生命活动则是有意识的。即,“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也就是说,人是有意识的高级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规律,争得思想和行动的自由上所展示的全部活动及其力量,都是为了挣脱自然和社会对自己的压迫。可以说,这是人类全部生活的实质。因此,人总是倾向于把自己“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3]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二)人性是对需要和欲望的追求

马克思认为,人与外界的活动是进行物质交换的生命活动。即,人为了满足这种生命需要与外部进行交换,这也成为人的生命的基本前提,是人的不可抑制的本性。马克思所认为的人的生命活动,并不仅仅是指与动物所共有的先天遗传性的机能,即人的生存和繁衍。他认为人的先天遗传性的机能,只能是人的本能,而不是人性的内容。人性应该是人所特有的,区别于动物本能而更高级的东西。这种更高级的东西,马克思认为是人的理性。

马克思认为,劳动和社会性的需要是人性的唯一需要。劳动是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劳动不仅是人的本质,而且是人的内在需要。他认为对一个健康、正常能从事基本劳动的人来讲,他也有劳动的欲望。只是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劳动被异化,被剥削阶级的劳动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将极大丰富,人类社会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本性将得到真正的回归,人的劳动和社会性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三)人性是对兽性的克服和否定

马克思认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就决定了人不能完全的摆脱动物界中“饮食男女”的本性,这种本性表现为自私、贪婪、野蛮等特性,即,动物所拥有的兽性。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会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社会所形成的规范来调整,通过社会行为的调整形成了以公正、善良、文明、无私等为表现的人性,这种“人性”的表现形式与动物的兽性截然相反。从本质上来讲,这就是人性对兽性的克服与否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表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生活是非人性的,他们的生活条件完全丧失了人性的外观。恩格斯曾经写道,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很多工人中普遍存在酗酒、纵欲、偷盗等堕落现象,他们从童年起就每天有十二小时或十二小时以上从事于制针头或挫齿轮,再加上像英国无产者这样的生活条件,那么,当他活到三十岁的时候,也就很难保留下多少人的感情和能力了。……这种工作怎么能不使人沦为牲口呢?”[4]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工人阶级为了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而不断的进行反抗,这种反抗所表现出来的善性、無私、优良品性就是无产阶级的人性。

二、腐败问题产生的马克思人性论视解读

纵观马克思主对人性论的论述可以看出:只有共产主义才可能真正实现人性的复归。共产主义制度消灭了私有制度,私有财产随之被消灭,自然而然劳动的异化也不复存在,人的劳动不再作为谋生手段,而是人的第一需要回归到人自身。当前,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的不发达,市场经济的存在,使得人对自由和自身生活需要的追求,无法摆脱兽性的束缚,人性被异化,兽性关系统还影响着人的发展。这就成为当前一些人诱发腐败的因素。

(一)人性对自然需求法则的超越,是腐败问题产生的基础因素

人遵循自然需求法则是人性的最基本的特性。但是,人的需求和欲望总是受到来自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压迫和限制,在人类发展史上,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产生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甚至伴随着许多罪恶和苦难,这使人处在被束缚的状态,成为盲目必然性的奴隶。人为了自由,满足人的需求,想方设法挣脱自然法则的束缚。人性对自然需求法则的超越,就为腐败问题产生埋下了伏笔。

有人认为,原始社会的人具有理想完美的人性,这种看法离开了当时的生产条件,是不真实的。按照马克思对人性的定义,一个社会是否合乎人性,主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需要。恩格斯也曾经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5]原始社会同阶级社会相比,虽然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区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人们在氏族内部的相互关系也是平等互助合作的。但这并非出于当时人们的“完美的人性”,而是由当时以石器为标志的极端低下的生产力所决定的。事实上,在这种生产力极低的状况下,原始人的人性并不是那么的完美,他们的平等互助的道德观念仅仅适用于氏族和部落这一狭隘的范围之内,其他部落的人甚至不被视为同类人,为了争夺狩猎区经常发生激烈的搏斗,而且俘虏大多被杀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原始社会时期,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也就更谈不上“完美的人性”。

人性对自然需求法则的超越是腐败问题产生的基础因素。经济是基础,是腐败问题得以发生和存在的根源。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没有剩余产品,人的基本生存难以维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私有财产,也就没有什么腐败与反腐败。马克思曾经写道:“违法行为,通常是不以立法者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因素造成的。”[6]换句话说,生产力的不发达,是腐败滋生的基础因素。

(二)私有制阻碍人性对兽性的否定,是腐败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马克思认为,人性就是人在实现自由和需要的时候,表现出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特性。这种特征,是由人的劳动实践和形成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人们通过克服或抑制动物的兽性,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是人们通过长期的社会劳动实践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行为规范,从本质上来讲,这就是人与动物的不同。

阶级社会出现之后,私有制和剥削便如影随形。对于剥削阶级来说,其人性中的兽性就是其阶级性的本质表现。生产资料所有权代表着一个社会最根本性的权力,因为握有生产资料就能够对丧失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进行剥削。奴隶社会到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奴隶主、封建地主、资产阶级绝对占有生产资料,可以说私有制写下了一部人类不平等的经济生活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家为了个人发财致富,不惜剥夺农民土地的园地运动。当时被称之为“羊吃人”的惨剧。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私有制的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私有制伦理道德体系也在发生变化。私有制的伦理道德体系充满了功利主义的色彩,例如,自私自利、损人利已、贪婪无度、不择手段、满足私欲等行为在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上盛行。各种各样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不讲信用的手段不断地腐蚀着经济活动,公共权力行为。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诱发人的兽性,是腐败问题的催化剂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金钱万能论一直充斥着整个社会,人性的“兽性”一面便有了发挥的场所。人们在某些地方为了追求利益,甚至不择手段,有些领域甚至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人性的“兽性”一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渗透各个领域和行业,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渗透速度之快,产生的社会后果之严重,令人惊叹。但凡有一个能够可以获利的机会,立刻就会有很多人争先恐后地去争夺。原本一件平常的事物,许多人都挖空心思地去从中寻找能够获利的邪门歪道。其实这就是“人性的“兽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泛滥的直接结果。

市场经济主体的效益意识或求利意识会诱发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生产经营的直接目的是盈利,获取利润,说白了就是赚钱,用尽可能少的本钱,赚更多的利钱是其最理想的追求。否则,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败下阵来,破产、倒闭,正所谓优者胜,劣者汰。这就迫使经济主体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地去赚钱,去追求经济效益,正所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君子爱财”必须“取之有道”。如果取之无道,搞歪门邪道、旁门左道,一味地追逐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甚至损害社会效益,那么,就会诱发、导致“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

(四)人生价值观的扭曲,阻碍人性回归,是腐败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

按照马克思对价值观的理解,价值观就是是人们对有关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和观点。不同的人按照对价值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人在各自的价值观引导下,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由此,一些人依据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形成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这也成为是产生腐败犯罪的根源。

剥削阶级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与蔓延。拜金主义是私有制的产物,是一种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认为金钱是万能的,并将其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和人生唯一追求目标。就象宗教崇拜神灵那样,对金钱顶礼膜拜、俯首称臣,政治经济学又称之为“货币拜物教”。

个人主义是一种将个人利益绝对化,一切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它的极端表现形式就是利己主义。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和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那些以以权谋私为本质的权权交易、权名交易、权色交易、挪用公款、贪污受贿等等各种形式的腐败现象,归根结底都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作祟的结果。

享乐主义诱发挥霍公款、生活腐化等腐败现象的滋生与蔓延。享乐主义,亦称快乐主义,也是私有制的产物。它认为,肉体感官上的快乐就是人生的最大幸福,追求肉体感官的快乐就是人生的目的和道德标准。它是历代剥削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享乐主义扼杀人性、理智,激发兽性、冲动。

(五)人性对公共权力异化的获取,导致权力腐败

公共权力本从实质上来讲就是公民的共同权力,所有权为全体公民。但从实际来看,公共权力的行使往往受制于具体的现实生活,因此,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往往是其代表来行使。而公共权力异化实际上就是“公共权力”转变成为“私人权力”。在这里人的‘兽性一面便会发挥作用,导致权力腐败。马克思认为,公共权力异化表现在公共权力在市民社会之外,国家与社会对立严重,其实质就是公共权力成为个人追逐利益的手段。恩格斯曾对权力异化做过这样的论述:“社会起初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但是后来这些机关,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权力,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从社会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宰。这种情况不但在例如世袭制的君主国内可以看到,而且在民主的共和国内也可以看到。”[7]可见,腐败也是公共权力异化的结果。

(六)人性对制度设置缺陷的默许,导致腐败

制度就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设置的完善与否对腐败的产生与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一个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使人性向善,抑制腐败的发生.相反,一个存在缺陷的制度可以使人性向恶,为腐败提供滋生的条件。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诸多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腐败的产生与发展。但是,规章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有一个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制度设计存在不同的缺陷,這也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权力腐败实际上就是人性对制度设置缺陷的默许,导致腐败。权力腐败的政治因素,是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之所以敏感,就在于,只要政治上出现偏差、失误或存在某些缺陷,就一定会在党的作风方面反映出来。政治因素,一般指社会形态中的上层建筑部分,包括意识形态、政治体制以及法律制度等。一种社会,在经济基础确立之后,上层建筑则可能起着主导作用,它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权力过分集中,助长了家长制作风;党政职责不分,助长了瞎指挥作风;机构重叠臃肿,助长了官僚主义作风;干部制度的缺陷,助长了权力异化之风;监督制约失效,助长了滥用职权的作风;执法不严,削弱了法律的惩戒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9年版,第1卷,第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9年版,第3卷,第297页.

[3]张奎良,张念丰.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J].江汉论坛,1981,05:97-102.

[4]张奎良,张念丰.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J].江汉论坛,1981,05:97-102.

[5]张奎良,张念丰.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J].江汉论坛,1981,05:97-10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97 798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305页.

猜你喜欢

人性论腐败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