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点亮红色记忆
——对安徽泗县烈士陵园的设计解读
2019-07-20安琪张青萍
安琪 张青萍
风景园林设计讲究以人为本,其最终是为场地的使用者服务,因而在设计生成中,在满足场地一般功能的同时,需特别注意场地的人本关怀。设计中,需将使用者的行为心理作为重要因子,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同时,结合场地功能特征,注重塑造场地独特的场所精神,赋予场地精神内涵[1]。本文以安徽泗县烈士陵园为例,阐述功能有机和人文有机在场地景观营造中的运用。
1.泗县烈士陵园地理位置图
1 项目概况
泗县烈士陵园位于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经济开发区,占地约7 hm2,是由时任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的张浪教授(现为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院长)创作设计改造完成,是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属于红色旅游单位(图1)。与中国传统烈士陵园只注重营造纪念氛围而忽略其他功能不同,泗县烈士陵园既保持了传统纪念序列空间,也通过增加园林景观小品、水体、植物的营造,打破传统,将爱国主义纪念教育和休闲观赏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泗县烈士陵园在保持庄重、朴素、大气、现代的整体风格的同时,注意场地的人本关怀,同时有机结合多种园林要素,成为一处集教育、宣传、游览于一体,思想内涵深刻、功能布局完善,兼具“红色记忆”与“园林之美”的纪念性城市公园(图2)。
2 设计特色
2.1 抗战英雄一腔热血
“八年抗战,奋身浴血”,在以泗县为中心的皖东北抗日根据地上,无数英勇的民族战士用自己的热血在泗县这片土地上浇筑了一座崇高的“抗日丰碑”。
“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打汉奸,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作为无数英灵中最闪亮的那颗将星,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的彭雪枫将军投身革命二十年,穿过草原、渡过黄河、攻过城池,最终于1944年在泗县与敌人的战争中不幸中流弹牺牲,时年三十七岁。
“拼将瘦骨埋锋镝,常使英雄祭血衣”,江上青烈士面对日寇侵略无私无畏,在外东北抗日根据地积极传播革命和抗日火种,在艰难的形势下仍然坚持在抗争的第一线,并于1939年遭到地主反动武装伏击,在泗县这片光荣的土地上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为了纪念以彭雪枫将军、江上青烈士为代表的为国牺牲的英灵,在泗县这片承载了无数血与泪的红色土地上,泗县烈士陵园提供了一方天地让后人们可以在这里去聆听、去寻觅、去追忆那些光荣的往事。
2.2 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纪念性景观是人类最早的景观形式之一,厚重的语义是它自身的特点,各类形式的纪念性空间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2]。红色往昔是历史给予泗县的馈赠,对原场地进行改造时,在满足一般城市公园绿地功能的基础上,开展地域人文要素的有机生成,向游览者传递出那段红色历史的厚重语义,唤起游览者对抗战过往、对民族先烈的追思,是这次改造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2.泗县烈士陵园平面图
2.2.1 注重保护珍藏红色基因
“因地制宜,随势生机”,在对纪念性公园进行景观改造时,首先要尊重原场地的地形地貌、合理规划水系与骨架。作为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烈士陵园进行保护性开发是首要原则。泗县烈士陵园的建筑面积约1 hm2,陈展面积约1 000 m2,馆藏资料近2 000件。为了让游览者能在移步换景之中自觉地去学习、缅怀、思索和悼念,设计者运用了多样的手法来展现历史、渲染氛围。
一入园,映入眼帘的便是开阔广场,穿过庄严肃穆的纪念大道,张爱萍题名的“雪枫亭”翘然耸立。步入亭内,陈毅的题词《哭彭八首》被雕刻在檐壁玉石上,烈士的丰碑静静地伫立在亭子东西两侧的碑廊内。越过庭廊,开阔的广场上三座烈士纪念馆错落有致,从左至右分别是彭雪枫纪念馆、综合馆、江上青纪念馆,烈士的资料、遗物、烈士英名录等珍贵资料都收藏于馆内。走出纪念馆,站在开阔舒朗的广场上(图3),远处是记录着战士们战斗英姿的景墙,眼前是一片静水,一弯九曲桥,一座湖心亭,让人忍不住在这静谧、安详的空间中品味起入园来的领悟及浓厚的红色文化。
与只追求体量,不注重内涵的旧式表现手法不同,泗县烈士陵园将纪念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不同的空间中。园中的每一处庭廊、每一座建筑、每一尊雕像都紧扣主题,表达了对先烈的纪念和追思,让不同的纪念元素在表现先烈事迹的同时,也能使游览者感同身受、深切悼念。
2.2.2 合理布局产生共鸣
泗县烈士陵园根据“功能引导分区布局”的原则,利用“L”型主线串联,将全园划分为自然休闲区、碑陵纪念区、文化纪念区、滨水景观休闲区,并以文化纪念区为核心,延伸出的环线贯穿全园,其上串联了多处红色文化体验景点,四周环绕着绿化带,形成隔离保护屏障,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生态布局结构(图4)。
其中,文化纪念区作为全园的焦点,是红色历史和革命精神集中展示的区域,也是全园的内在灵魂所在。纪念馆前的中心大广场既是游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也是纪念性景观的主要载体。广场并列设置了江上青铜像、彭雪枫纪念亭、彭雪枫铜像,与邻水的三座纪念馆共同形成了两条平行的“文化体验轴”,纪念氛围最为浓厚。
全园还通过环形道路将休闲区域和纪念性小场地串联,力求在尊重传统纪念功能、纪念空间和纪念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将开阔与压抑、肃穆与休闲、自然与人物、建筑与广场空间进行变换,用空间对比形式的变化营造出更容易与人产生共鸣的精神场所。
纪念性景观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和形式符号,首先要获得参观者的感知,并与参观者达成共鸣,这也正是设计者与参观者的沟通,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发挥其作用[3]。这种通过景观空间的序列安排,让游人在感受到压抑、肃穆的氛围之后,能以舒缓轻松的节奏结束,使人深思。不是单一的纪念空间形式或是一味向游览者灌输文化内容,而是通过雕塑、水景、植物等景观的营造,注重游览者的体验感,渲染氛围,将教育自然地融入到纪念中。
3 设计评价
3.1 园林之美,功能多元
在人本关怀要素的有机生成中,需要综合考虑个人行为、群体行为与社会行为对于场地景观环境的不同需求,并在设计中予以反馈,提供发生必要性活动、可选择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等各类活动的丰富空间,激发景观环境中人们观看、参与、交往等多种行为可能。泗县烈士陵园在保持传统纪念序列空间不变的情况下,打破传统红色旅游中循规蹈矩的游览模式,摒弃单调乏味的陈列方式,用以艺术性的各种雕塑、小品烘托氛围,增加趣味性、娱乐性和观赏性,并用人工理水、美化林相和园林小品等措施来提升游览环境,增加陵园的观赏性和休闲的舒适度,让全园在保有红色纪念和教育功能的同时,也能面向市民,兼顾起城市公园该具有的实用性。
3.2 点景小品,拉近距离
人性化的景观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受[4]。景观小品对于景观的情景创设具有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可以是被观赏的小景,同时也对烘托气氛、传递信息、增强场地文化内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精致的雕塑、古朴的建筑、复古的庭廊都有机地结合了泗县烈士陵园的精神特征。
3.江上青纪念广场扩初图
4.空间划分、功能及视线和交通分析
雕塑是纪念性景观设计中充分表达主题的方式之一。早期我国许多烈士陵园的建设多采用庄严、威武的高大雕塑或立柱,通过一定的高度差给人以威慑,让游人心生敬仰之心,泗县烈士陵园摒弃了景观格局的规划宏大,景观小品尺寸的高大上,多处景观结合花盆、景墙等元素,丰富空间的变化,提高空间深度值[5]。核心纪念区中的江上青铜像(图5)、彭雪枫铜像(图6)均是按照一般人体高度设置尺寸,让游人微微抬头就能瞻仰到革命烈士遗容。这种人性化的设计不仅拉近了人与战争年代人、事、物的距离,而且还让人感受到了平等、亲近,从而更容易走进那个年代,切身感受当时的人物和事迹。
5.江上青铜像特写
6.彭雪枫铜像
7.游廊内的休闲活动
8.九曲桥水景
园中设置了廊桥、亭台,或在平静的池边,或在宽敞的广场一侧,既给景观增添了一分观赏性,也让游人在这趟“红色之旅”中能停下脚步,回味、思索园内的红色精神。这些庭廊还是周边市民们的休闲娱乐场所,如下象棋、聊天等,其乐融融(图7)。
3.2.1 节点丰富,寓教于乐
泗县烈士陵园中的特色节点多为开放式广场,间或点缀了树阵和景观小品。设计者不仅考虑一般意义上场地对舒适、健康和行为的需求,还需理解人和场地系统中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的价值[6],把场地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内涵和游憩、观赏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如中心纪念广场开敞的区域设置在三个纪念展区之下,其通过空间的连接变换,让游人转换心情,引发深思。同时大面积开阔的广场还承担了附近居民的户外活动,结合广场两侧的软质景观和雕像、景墙,大大减弱了传统陵园的神秘感和郁闭度,给场地注入了生机,体现了城市公园的文化形象和功能。
在纪念性公园中,特设的水景可以使整体景观灵动而富有生气,不再死气沉沉,有利于打破参与者与沉重的纪念性主题之间的距离[6]。泗县烈士陵园的滨水景观区以中心大水面为核心,其上设置了九曲桥和湖心亭(图8),湖边设置了亲水广场和景观廊架,整体与文化纪念区的广场、建筑互为对景。作为全园的中心区域,水景、纪念广场、纪念馆和入口形成了一条代表全园形象的景观轴线,汇聚了全园的游人,既满足了教育纪念功能,也满足了市民游览休憩的需求。一弯池水弱化了陵园肃穆、庄严的氛围,给全园增添了温婉、雅致的意境,让游人享受自然带来的舒适和庭廊带来的悠闲,回味历史所给予的余韵。
除此之外,庄严静谧的烈士碑林区隐蔽在树丛后,待游人发现观瞻(图9)。这些特色节点,结合了全园的规划布局,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游人在游览的过程中寓教于乐,享受多元功能。
3.2.2 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泗县烈士陵园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用环线串联了全园交通,其上布置了开敞的广场、郁闭的墓碑园、静谧的水景,雕塑、亭廊及桥梁等,或藏在浓密的树林中,或舒或密地出现在路边,以利于游人获得不同的游览体验效果[7];结合多样的植物,让景观流线充满了节奏感,通过开朗和幽闭空间的有序转换,让人在游览参观之余,感受丰富多彩的景致。
其中,植物景观的营造对于陵园景致的变换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同品种的植物可营造出不同风格的情景特征,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8]。如园内多运用了松柏、香樟等常绿背景,以增加纪念性公园的庄重肃穆感,周围片植红枫、鸡爪槭等色叶树增添色彩,在保证公园庄严的同时保证游人移步景异的效果。全园根据场地空间的不同特色和功能,配置特色各异的植物,营造别样的游览体验效果。入口处的景观大道,设计者使用了冠大阴浓的香樟,营造肃穆的氛围,奠定了全园的基调;中心纪念广场采用落叶树种搭配低矮灌木,既弱化了广场的硬质边界,亦增强了观赏性;其他园区结合庭廊、小品点缀了观叶、观花类的小乔木,增强氛围。
9.烈士碑
4 结语
泗县烈士陵园成功之处在于改变了我国传统陵园纪念形式单一,功能缺乏的不足,根据风景园林设计有机生成论为基本方法,将人文有机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让泗县烈士陵园具有红色纪念功能的同时,亦成为一处集游览、休憩等功能于一身的城市公园。即使十年已过,泗县烈士陵园仍然是泗县这片光辉的土地上的一抹亮丽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