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中部临夏温湿变化及影响分析

2019-07-20孙玉莲张淑芳蔡广珍许显鑫马玉坤马学文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9年3期
关键词:临夏年际平均气温

孙玉莲,张淑芳,蔡广珍,许显鑫,马玉坤,刘 辉,马学文

(临夏州气象局,甘肃 临夏731100)

甘肃中部是全国有名的旱作农业区,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干旱频繁,大部分农民主要是靠天吃饭,农田以自然降水为主要水分来源,甘肃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灾,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不管是影响范围还是影响程度,都占居首位[1]。

临夏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既具有大陆性气候特点,又有季风和高原边坡山谷地形气候特征,从北至南,以年干燥度和天然植被指标划分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湿润4 个区,气候地域性差异悬殊[2]。临夏州平均年降水量481.3 mm,平均年蒸发量1 349.6 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3 倍[3]。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3%[4],尤其是临夏中北部地区,年降水量严重不足,制约了本地的经济发展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5]。研究得出,随着气温上升,降水量自南向北递增,临夏干旱发生概率,也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临夏干旱发生概率,从20 世纪60 年代中期至今,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并且出现区域性干旱年份占干旱年份的60%,春末夏初旱导致春小麦花粉干枯,影响玉米出苗、拔节,是造成作物产量低的的主要因子,也是临夏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重的一类干旱;据多年受灾资料分析,受灾年份,受灾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3 以上[6]。多年来研究西北地区气候变化及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比较多[7-15]。刘德祥等研究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干旱灾害的影响,指出气候暖干化对甘肃农业和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16]。本文通过对临夏地区气温、降水、干旱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临夏温湿变化对当地干旱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

采用临夏5 县1 市1971—2018 年气温、降水,与多年平均值(1981—2010 年的30 a 平均值)对比,1980—2018 年干旱统计资料,分析48 a 来临夏气温、降水的变化规律及演变趋势,以及对干旱影响。

1.2 方法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线性倾向估计法对临夏气温、降水,年、季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利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ann-Kendall)对气温进行突变检测,若UF 或UB 值>0,代表气温表现为上升趋势,<0 代表气温表现为下降趋势。如果UF 与UB 在临界值±1.96 之间有明显的交点(α=0.05 显著性水平),且UF 随后上升超过1.96 或下降低于-1.96,就认为气温产生了突变,上升超过1.96 表示气温由低向高突变,下降低于-1.96 表示气温由高向低突变,这个明显的交点就是气温突变的开始点。

2 结果分析

2.1 气温变化特征

2.1.1 年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特征

气温的年际变化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称为气温年际变化。表1 中最低月(1月)与最高月(7 月)为临夏各地1967—2018 年1月、7 月月平均气温中最高与最低平均气温之差,全年的值为1967—2018 年年平均气温中最低与最高年平均气温之差,各地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在2.5~3.3 ℃之间;最热月(7 月)年际变化幅度在4.5~6.8℃之间,最冷月(1 月)年际变化幅度在4.1~9.3 ℃之间。由表1 看出,气温年际变化幅度不大,最热月与最冷月气温年际变化幅度都比气温年际变化大,最热月永靖温度年际间差异最大,最冷月中部的临夏市温度年际间差异最大,最冷月比最热月更容易出现气温年际间更大的波动。

表1 临夏各地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幅度℃

根据临夏气象实测资料,1971—2018 年,临夏年平均气温7.0 ℃,呈上升趋势,平均倾向率0.27 ℃/10 a。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80 年代中期、90 年代初中期为相对偏冷时段。1997 年后,年温度距平都为正距平,尤其是1998—2006 年,2009—2010 年,2013—2018 年,气温增暖明显,整体趋势变化为显著上升。

图1 为Mann-Kendall 年平均气温的突变检验图,UF 和UB 两条曲线在1997 年出现交点,且交点在0~2(临界线)之间,说明气温突变是从1997 年开始的,UF 值在2006 年超过了2,说明从1997 年开始,临夏气温呈上升态势,到2006 年时上升态势显著,纵观曲线发展趋势情况,临夏气温上升趋势的显著性仍在增加。

图1 临夏年均气温Mann-Kendall 突变检验

2.1.2 各季节气温变化

2.1.2.1 冬季

1971—2018 年,临夏冬季(上年12 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4.9 ℃,平均倾向率0.42 ℃/10 a。20 世纪70 年代、80 年代初中期、90 年代初中期为相对偏冷时段。90 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暖期,且气温急剧增暖,整体趋势变现为显著上升。

图2 临夏冬季气温Mann-Kendall 突变检验

图2 为Mann-Kendall 冬季平均气温的突变检验图,UF 和UB 两条曲线在1994 年出现交点,且交点在-2~2(临界线)之间,说明冬季气温突变是从1994 年开始的,UF 值在2006 年超过了2,2006 年后,UF 值一直在2 附近徘徊,说明从2006 年开始,虽然临夏冬季气温仍呈上升态势,但到2006 年后上升态势变缓。

2.1.2.2 春季

1971—2018 年,临夏春季(3—5 月)平均气温8.2 ℃,平均倾向率0.40 ℃/10 a。20 世纪70 年代、80年代、90 年代初中期为相对偏冷时段。90 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暖期,且气温急剧增暖,整体趋势为显著上升。

图3 为Mann-Kendall 春季平均气温的突变检验图,UF 和UB 两条曲线在2005 年出现交点,且交点在0~2(临界线)之间,说明春季气温突变是从2005 年开始的,UF 值在2015 年超过了2,说明从2015 年开始,临夏春季气温呈上升态势,到2015 年时上升态势显著,纵观曲线发展趋势情况,临夏春季气温上升趋势的显著性仍在增加。

图3 临夏春季气温Mann-Kendall 突变检验

2.1.2.3 夏季

1971—2018 年临夏夏季(6—8 月)平均气温17.3 ℃,平均倾向率为0.38 ℃/10 a。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80 年代、90 年代初中期为相对偏冷时段。9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暖期,气温急剧增暖,整体趋势变化为显著上升。

图4 为Mann-Kendall 夏季平均气温的突变检验图,UF 和UB 两条曲线在2000 年出现交点,且交点在-2~2(临界线)之间,说明气温突变是从2000年开始的,UF 值在2010 年超过了2,说明从2010年开始,临夏夏季气温呈上升态势,到2010 年时上升态势显著,纵观曲线发展趋势情况,临夏气温上升趋势的显著性仍在增加。

2.1.2.4 秋季

1971—2018 年临夏秋季(9—l1 月)平均气温7.0 ℃,平均倾向率0.31 ℃/10 a。20 世纪70 年代、80年代初中期、90 年代初中期为相对偏冷时段。2000年代后开始进入暖期,整体趋势变现为显著上升。

图5 为Mann-Kendall 秋季平均气温的突变检验图,UF 和UB 两条曲线在1996 年出现交点,且交点在0~2(临界线)之间,说明气温突变是从1996 年开始的,UF 值在2014 年超过了2,说明从2014 年开始,临夏秋季气温呈上升态势,纵观曲线发展趋势情况,临夏秋季气温上升趋势的显著性仍在增加。

图4 临夏夏季气温Mann-Kendall 突变检验

图5 临夏秋季气温Mann-Kendall 突变检验

2.2 降水量的变化特征

2.2.1 降水量地理分布特征

临夏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北部永靖、东乡县200~500 mm 之间,中部临夏市、临夏县、积石山两县400~800 mm;南部和政、康乐县500~800 mm;南部太子山沿线在800 mm 以上,据甘肃省水文站记载,太子山脚下尹集乡新发村,年降水量达1 030.4 mm,为2018 年前甘肃省年降水量之冠。临夏地区降水量差异非常显著,从北部车家湾至南部新发村,直线距离仅60 km,但降水量相差4.8 倍,是甘肃省其它地区少见的。

2.2.2 降水量变化

1971—2018 年临夏年均降水量488.8 mm,年均降雨量与历年降雨量值相比,全州降水量略有减少趋势。

1973—1980 年降水量普遍偏多,1981—2002年降水量普遍偏少。进入21 世纪2003—2008 年有增多趋势,2009 年后有减少趋向(图6)。

图6 临夏年降水量变化

1971—1980 年是临夏降水量增幅最大的一个时期,与历年值相比,增加6.3%,1981—1990 年减少0.5%,1991—2000 年比1971—1980 年均值减少2.4%~15.4%,全州减少1.8%,2001—2010 年增加2.1%,2011—2017 年是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时期,减少2.3%,且降水地域分布不均,自南向北递增。

2.2.3 各季节降水量分布特征

2.2.3.1 冬季

20 世纪70 年代前后期、80 年代中期、90 年代后期、2000 年代前后期、2010 年代前期为负距平,降水为减少趋势;20 世纪70 年代中期、80 年代后期、90 年代前中期、2000 年代中期、2010 年代前期为正距平,降水为增加趋势;20 世纪80 年代前期、2000年代前期降水处于平稳状态。临夏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图7)。

图7 临夏冬季降水量变化

2.2.3.2 春季

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90 年代中后期、2000年代前期为负距平,降水为减少趋势;20 世纪70 年代前期、80 年代中后期,90 年代前期、2000 年代前中期为正距平,降水为增加趋势;20 世纪80 年代前期、90 年代前期、2010 年代前期降水处于平稳状态;临夏春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图8)。

图8 临夏春季降水量变化

2.2.3.3 夏季

20 世纪70 年代前中期,80 年代中后期、2000年代前后期、2014、2015 年为负距平;20 世纪70 年代后期,90 年代前期、2000 年代中后期为正距平;夏季20 世纪70 年代前中期,80 年代中期、90 年代中期、2000 年代中期,降水处于平稳状态;临夏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图9)。

图9 临夏夏季降水量变化

2.2.3.4 秋季

20 世纪70 年代前期、80 年代前后期、90 年代为负距平,2000 年代前期为负距平;20 世纪70 年代中后期、80 年代中期、2000 年代为正距平;20 世纪70 年代中期、2010 年代降水处于平稳状态。临夏秋季降水略呈增加趋势(图10)。

图10 临夏秋季年降水量变化

2.3 干旱分布特征

2.3.1 干旱种类及标准

定义,连续2 旬以上(≥2 旬)旬降水距平百分率≤-50%为一个干旱时段,以旬数和旬降水距平百分率确定干旱程度[17]。

按干旱的成因,主要有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气象干旱也称大气干旱,可分为轻旱、中旱、重旱、特旱4 个等级。根据气象干旱等级的国家标准,气象干旱是指某时段内,由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收支不平衡,水分支出大于水分收入而造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气象干旱通常主要以降水的短缺作为指标[17]。

按干旱发生的时间,临夏主要有冬旱(上年12月至当年2 月)、春旱(3—5 月)、春末夏初旱(5—6月)、伏旱(7 月中旬至8 月中旬)、秋旱(9—10 月)。

2.3.2 干旱的年分布特征

1980—2018 年39 a 资料显示,临夏出现3 个站(区域性)以上干旱概率占87.9%,无旱年占12.1%。 1960—1997 年,3 个站以上干旱概率占39.5%,1998—2015 年,3 个站以上干旱概率占58.9%,3 个站以上干旱概率在增加,尤其是临夏北部干旱发生频繁,受灾概率占97.2%。

2.3.3 干旱的季节分布特征

临夏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干旱。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半年时间,从上一年冬季持续到夏初,连续出现秋、冬和春连旱、冬春连旱、春夏连旱等,但概率比较小;夏旱又称“伏旱”,如果与春旱、秋旱相连危害就比较严重。

据1980—2018 年39 a 资料分析,临夏出现3个站以上干旱概率:春旱为58.3%;春末夏初旱为44.4%;伏旱为44.4%;秋旱为22.2%,春秋旱略有增加,春末夏初及伏旱略有减少趋势。

2.4 气温、降水对干旱的影响

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暖期,1999—2018 年,气温急剧增暖,上升趋势显著性增加,且又是降水量减少幅度最大时期。随着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有加重趋势,尤其1998—2015 年,严重干旱发生率为58.9%。这与施雅风等[18]研究,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伴随着温度的升高,出现了干旱的加剧,即“暖干化趋势”相吻合,胡实等[19]研究也表明未来40 a 中国北方地区将呈干旱化倾向。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春季气温上升较快(图3),尤其是1997 年之后上升很快,而春季降水虽然有微弱的增加趋势,但不明显;而夏季气温上升也比较快(图4),尤其是1998 年之后上升很快,而夏季降水呈现强的减少趋势。尤其是近年,春夏季增温而降水减少的趋势,将会影响春夏初旱情,使旱情增加。

3 结论

(1)1971—2018 年,临夏年平均气温7.0 ℃,呈上升趋势,平均倾向率0.27 ℃/10 a。20 世纪70 年代中期、80 年代初中期、90 年代中期为相对偏冷时段。90 年代后期开始进入暖期,特别是到了90 年代后期,气温急剧增暖,整体趋势变现为显著上升。1997年是气温突变年。临夏4 季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冬季和春季变暖趋势大于夏季,秋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

(2)年均气温年际变化在2.5~3.3 ℃之间;最热月(7 月)年际变化幅度在4.5~6.8 ℃,冬季(1 月)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幅度在4.1~9.3 ℃。

(3)降水呈略减少趋势,20 世纪70 年代降水量偏多,80—90 年代偏少。与历年值相比,1971—1980年降水量增加6.3%,1981—1990 年减少0.5%,1991—2000 年 减 少1.8%,2001—2010 年 增 加2.1%,2011—2017 年减少2.3%。四季降水量夏季呈减少趋势,其它季节呈增加趋势。

(4)1980—2018 年39 a 资料显示,临夏出现3个站以上干旱概率占87.9%,无旱年占12.1%。临夏北部干旱发生频繁且严重,受灾机率可达97.2%,1960—1997 年,3 个站以上干旱概率占39.5%,1998—2015 年,3 个站以上干旱概率占58.9%,3 个站以上干旱概率在增加。

猜你喜欢

临夏年际平均气温
立春
北纬30°中层顶区域钠与铁原子层的结构和年际变化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寻觅临夏至味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亚洲夏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未来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