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党员身份自我认同问题及身份意识培育*
——基于浙江省基层党组织党员问卷调查

2019-07-20章秀英

观察与思考 2019年10期
关键词:身份党组织意识

章秀英 王 丹

提 要: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党员对党员身份角色及价值体系、权利义务规范的理解、接受和确证,包括党组织思想价值体系认同与信仰、身份角色认同与情感归属、身份规范认同与践行三个层面。基于浙江省多阶段分层抽取的1575名基层党员样本的问卷调查显示,总体上浙江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基层党员具有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意识,浙江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但也存在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未充分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身份规范认知与身份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问题。而身份起点的功利化和信仰实用化、党员身份社会比较优势弱化、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教育薄弱、党内组织生活缺失和民主生活满意度不高是身份认同缺失的主要原因。身份意识培育需加强思想建党,优化信仰教育机制;强化政党社会整合能力,立足党员需求培育第一身份意识;加强入党动机考察,把好入口与出口关;严肃党内组织生活,锤炼党性修养,改变知行脱节。

中国共产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高度重视党员身份意识培育问题,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强化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党员身份意识淡化现象得到一定改善。然而,现代社会的多元性、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不断增强,新的社会身份(非公经济人士、自由职业者、社会组织人士等)不断出现,伴随着新的行事规则和权利义务关系,这些新规则若与党员身份职责发生冲突时,会使党员身份认同出现反复,表现为身份角色归属意识、思想价值认同以及身份践行中的种种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及形成原因,是培育党员身份意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应对的挑战。

近年来,党员身份认同与身份意识培育问题引发学界关注。学者们对党员身份自我认同的定义、存在问题及原因、培育路径进行了探讨。有学者将党员身份认同界定为党员对党员身份角色的理解和领悟,对党员身份的接受和确证,①李冰:《论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及教育对策》,《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李景玉:《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现状与身份建构路径研究》,《改革与开放》,2015年第3期。在心理上将党组织规范、准则、信念和价值系统内化为自我思想体系与人格一部分的过程,②参见余思新:《党的建设科学化视域下党员身份自我认同及其评估研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年第6期。是政党认同的一个层次。③参见柴宝勇:《论政党认同的含义及其要素》,《探索》,2009年第1期。有学者指出,当前党员身份自我认同存在信仰变质和动摇、言行失范问题,④参见米霖:《论党员身份空壳化及其扭转》,《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4期。与党员角色要求有出入,甚至还出现偏解、漠视以及亵渎角色职责的倾向与行为,具体为认知偏差、情感背离。⑤参见胡江霞:《党性修养与党员干部角色意识的完善》,《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而党的执政环境变化、党组织功能调整、信息传播网络化,⑥参见赵慧杰:《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对强化党员意识的研究》,《学理论》,2016年第12期。以及党内政治生活基础性制度不完善、党员教育管理不严⑦参见梁程虎:《党员意识与党的政治建设》,《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1期。被认为是影响党员身份认同的主要原因。学界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⑧参见杨春晓,史家亮:《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与政党认同》,《学习论坛》,2017年第12期。加强党性锻炼、强化榜样引领等方面探讨培育路径。也有少数学者对大学生⑨参见陶剑飞、周德海:《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感现状调查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年第5期;廉思:《“95后”大学生入党状况的新特征——基于全国157所高校的实证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9期;任梦楠:《大学生党员自我身份认同危机及应对策略——以广州N高校为例》,《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等。和基层党员⑩参见余思新:《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党员身份自我认同研究——基于闽浙两省党员的调查》,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党员身份认同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但学界关于党员第一身份意识及身份认同问题原因的实证分析较为欠缺。

为此,本研究试图运用浙江省基层党组织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获得的数据,分析基层党员身份自我认同问题。依据2016年浙江省县级行政区地区生产总值(GDP)排名从高到低,分别抽取了位于上游的义乌市、瑞安市,中游的临海市、平湖市,下游的兰溪市、浦江县、磐安县7个县级行政区,然后按照农村、国有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主要是学校和医院等)、“两新”组织(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街道社区抽取党员样本,于2017年8月至9月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1603份,去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样本1575份。男943人(占59.9%),女621人(占39.4%),18-25岁有79人(占5%),26-35岁有419人(占26.6%),36-45岁的有440人(占27.9%),46-55岁有342人(占21.7%),56-65岁的173人(占11%),66岁以上111人(占7%)。受教育程度中不识字的6人(占0.4%),小学、未上学但识字的有50人(占3.2%);初中有190人(占12.1%),高中、职高、中专有312人(占19.8%),大专、大学有947人(占60.1%),研究生54人(占3.4%)。年收入1万以下的有39人(占2.5%),1万-3万有119人(占7.6%),3万-5万有289人(占18.3%),5万-8万的有388人(占24.6%),8万-10万的有428人(占27.2%),10万以上的有286人(占18.2%)。农村户口有473人(占30%),城市户口有1022人(占64.9%)。基层党组织属于农村的294人(占18.7%),国有企业142人(占9%),党政机关297人(占18.9%),事业单位374人(占23.7%),“两新”组织199人(占12.6%),街道社区185人(占11.7%),其他基层党组织59人(占3.7%)。普通党员1179人(74.9%),党员干部354人(占22.5%)(以上数据不足100%的为缺失值)。

一、党员身份自我认同问题的基本表现

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党员对自我党员这一身份的理解、接受和确证,包括认同党员身份本身以及与党员身份相关的价值观念和角色期望。学界一般从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三个层次理解身份认同。①参见张淑华等:《身份认同研究综述》,《心理研究》,2015年第5期。借鉴此一思路,本文将党员身份自我认同确定为三个层次,包括对党组织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信仰、党员身份的角色认同与情感归属,对身份职责规范的认同与身份践行,并从三个方面调查党员身份认同现状,调查发现总体上浙江基层党建工作成效明显,基层党员具有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意识,浙江基层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但也存在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未充分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身份规范认知与身份实践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问题。具体来说:

(一)党组织思想价值认同与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不够坚定

党组织思想价值认同是党员对党组织的思想价值体系的理解、接受、信服和敬仰,主要属于身份认同的认知层面。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信仰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是身份认同的形成和确立的价值观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②参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政治信仰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及真理性认同的基础上,信仰的坚定来自理论的坚定。调查发现,完全同意“马克思主义只是一个理论流派,也会过时”为6.9%,基本同意8.8%,说不清楚9.8%,基本不同意22%,完全不同意51.9%,表明二成多的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不认同。在问及是否认同“基层党员只要做好本职岗位就可以,学不学马克思主义不重要”这一观点时,完全同意占6.3%,基本同意占5.8%,说不清楚的为5.5%,表明一成多的党员认识不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战胜新时代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前进的力量,这是部分党员信仰不坚定的认知原因。

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为前提。马克思主义深刻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构建了人类社会的终极价值——共产主义。毛泽东指出:“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③《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6页。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确立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调查发现,完全同意“共产主义社会一定会到来”,基本同意占19.8%,说不清楚占12.6%。完全同意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占63.8%,基本同意占17.6%,说不清楚占13.4%。完全同意“比起共产主义信念,还是房子、票子、位子、车子、孩子更重要”占4.6%,基本同意占8.6%,说不清楚占12.3%。三成多党员虽在组织上入党,思想上并未入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不够坚定。

(二)党员身份角色认同与情感归属:第一身份意识未充分建立

党员身份角色认同就是对党员身份角色的确认和情感归属,即明确将自己归属于党组织和党员群体,并宣誓忠诚于党组织。现代社会中个体有多重身份,包括阶层、国家、种族、职业等,而社会的多元性和流动性,以及主体性的增强使得人们可以摆脱各种人身依附关系,在相互交叉和冲突的多重身份中拓展选择空间,确定第一身份。对个体而言,选择何种身份为第一身份,往往彰显出个体的价值追求和生存意义之所在。鉴于第一身份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强化党的意识,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要与党同心同德。”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395-396页。党员第一身份意识要求党员始终把党员身份放在自我意识的最高位置,放在家庭、职业、阶层等诸种身份之前,恪尽“第一职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调查发现,完全同意“党员身份比家庭角色、职业角色更重要”的占34.5%,基本同意占30.2%,说不清楚占15.4%,基本不同意占12.6%,完全不同意的为6.8%,说明党员第一身份意识强的只有三成多,有二成多党员完全没有树立党员第一身份意识。

(三)党员身份规范认同与践行:身份规范认知与身份践行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党员身份规范认同就是党员对党章党规规定的党员权利、义务的坚守和践行。拥有一种身份只是身份的开始,只有不断践行身份才能不断趋近身份固有的内核。中国共产党的职责和使命规定了组织对成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求极高,部分党员在以下方面存在“言行不一”问题:

1. 宗旨意识。宗旨意识是指党员将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作为最根本的职责。宗旨意识形成与否是衡量党员是否自觉内化无产阶级政党的价值追求,形成党员身份自我认同的重要标志。调查发现,完全认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占79.5%,完全认同“群众利益无小事,再小也要尽力办”占77.2%,表明近八成党员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认知非常清晰。但调查发现“当群众有困难时,完全会挺身而出并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只有66.7%,“经常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困难与诉求”占52.8%,总是参加“服务社区与群众的志愿者活动”占43.2%,表明部分党员虽然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知清晰,却无法在日常身份实践中言行一致践行。

2.党章意识。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和最高行为规范,是全党意志的集中体现。党章意识就是党员基于对党章地位、作用、要求的认识和理解,把党章内化为判别党内一切行为之标尺的理性观念。①参见刘涛:《论强化党章意识》,《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第1期。调查对象表示会“照党章党规要求,规范自己一言一行”占 74.3%。但在涉及经济利益与党规党纪冲突时,完全不同意“严格按照党性原则办事,按党规党法办事,经济工作不一定能搞好”只有47.2%,表明部分党员践行党章的行为倾向弱于党章认知。

3.民主权利意识。民主权利意识是党员了解并掌握党员身份的权利,积极参与党内政治生活,履行党员身份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意识。党员民主权利意识高低不仅是发展党内民主的根本保证,也是身份认同的重要体现。调查发现,完全清楚并十分珍惜党员权利的占66.7%,会积极参与党内事务的占65.3%,表明六成多的党员民主权利认知是清晰的。但在践行党员民主权利时,只有51.3%的党员会在党组织生活中积极表达不同意见,在自己的时间安排和参加党组织的集体活动矛盾时,会将参加集体活动放在优先地位占48.1%,表明一成多的党员虽然民主权利认知清晰,但行使民主权利意识却相对缺失。

4.忠诚意识。党员的忠诚意识是党员对政党性质、宗旨、地位、历史使命以及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对党的事业稳定的情感态度以及持久的责任行为。②参见王洁:《党员忠诚意识的坚守与强化——来自苏共的启示》,《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6期。忠诚意识培育事关新时代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忠诚于党要求党员践行职责使命不懈怠,即使有损个人利益也要坚决执行党组织分配的任务。调查发现,虽有77.5%的党员表示 “不管社会形势发生怎样的变化,我都会永远跟党走,绝对忠诚于党”。但只有62.7%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即使损害个人利益,我也会坚决执行党组织分配的任务”,一成多党员存在认知上愿意忠诚于党组织,但实际行为中却无法有效坚持的倾向。

二、基层党员身份认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身份起点功利化和信仰实用化是理想信念不够坚定的源头

身份认同是个体自我建构过程,是个体理解和回答“我是谁”的过程,也是个体身份选择过程。关照现实个体选择党员身份和实现党员身份外在转变的动因,可以透视其对党员身份意涵的理解,进而折射出党员对政党信仰体系的认知和认同。从本次调查看,10.6%的被调查对象入党是为了获得尊重,8.4%的是为了有利于自己发展,2.9%的是为了满足家人期望,说明有二成多的党员存在着身份选择动机的功利化倾向。这种功利化倾向与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倾向类似,①费孝通先生曾指出:“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消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像请客、疏通、活络,我们的祈祷是许愿、哀乞。鬼神对我们是权力,不是理想;是财源,不是公道”,参见费孝通:《美国和美国人》,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10页。不是因为某种超验价值而是因为世俗利益而信仰。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党员身份确实能够带来收入溢价,②Dickson,B.J. ,"Who wants to be a Communist? Career incentives and mobilized lo yalty in Chinca Quarterly," vol.217,2014.PP.42-68; Appleton,S. et al,"The economics of Communist Party membership: The curious case of rising numbera and wage premium during China's transition," Journal of Develo pment StUDIES, vol.45(2),2009,PP.256-275.有助于拓展个人社会网络,增加信息渠道,提高社会资本和职业身份,③Xie,Y.& E.Hannum,"Regional variation in earnings inequality in reform-era urban China,"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101(4),1996,PP.950-992;刘和旺、王宇锋:《政治资本的收益随市场化进程增加还是减少》,《经济学》(季刊),2010年第3期。这就不可避免会吸引部分党员是为了获得权力或资源而入党。在实现党员身份的现实转换后,受金钱至上、实用主义价值观影响,部分党员信仰实用化的倾向并未得到扭转,仍然将追求自我利益置于为人民服务的职责上。调查表明,完全同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也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很难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占6.3%,基本同意占22.7%,说不清楚占11.7%。完全同意“党员也是人,不能处处吃亏”占10.5%,基本同意占25.3%,说不清楚占11.7%,完全不同意只有30.2%。入党动机的功利化和信仰的实用化不仅与党的组织宗旨相违背,而且在面临利益诱惑时,会激发其追求不合理利益动机,容易将党性、人格和灵魂转化为商品,难以坚持党性。这也是43.2%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入党动机功利化是党员意识弱化最主要原因的依据。

(二)基层党组织党的意识形态教育薄弱降低党员思想价值认同

基层党组织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党员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牢记党的宗旨,为党员身份认同提供思想动力。然而,一些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教育较为薄弱。根据调查,最近五年从来没有参加过党员教育培训活动的党员占1.8%,偶尔参加的占3.4%,有时参加的占13.7%,经常参加占29.6%,只有50.8%表示总是参加。有4.4%的党员从来没有通过课堂、网络教育平台、微信公众号学习党课,6.7%的党员偶尔有,17.3%的党员有时有,只有29.3%的党员经常有,41.5%的党员总是有。不仅如此,受师资力量和场地、时间等因素影响,富有创意的基层教育实践活动并未全面铺开,有5.7%的党员表示从来没有参加过考察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活动,3.7%的被调查党员从来没有参加过诸如重温入党誓词、庆祝入党生日等教育实践活动。一些基层党员受文化程度限制,对党课中宏大深奥的理论无法理解和同化,无法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一些基层党员对读报、学习党章和政策文件等方式积极性不高,理论内化程度低。依据调查,对“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成效非常满意只有37.7%,比较满意32.1%,说不清楚5.7%,不太满意7.2%,非常不满意16.6%;对当前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工作非常满意36.6%,比较满意34.4%,说不清楚5.7%,不太满意7%,非常不满意16.6%。正因如此,当各种西方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例如历史虚无主义、自由主义、纯粹民主社会主义,通过电影、图书、杂志、网站和游戏软件传播,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竞争时,党员意识形态教育薄弱使部分党员受西方意识形态和错误思潮影响,用经典作家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具体论断的局限性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将改革开放中借鉴西方先进经验与做法,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对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挫折——苏联和平演变看作是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体现,动摇了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身份认同。

(三)党员身份社会比较优势弱化对“党员第一身份”意识的挑战

身份作为标识社会成员社会位置的概念,核心内容包括权利、义务、责任、忠诚对象、认同和行事规则、责任和忠诚存在的合法化理由。若这些理由发生变化,社会成员的忠诚和归属就会发生变化。①参见张静:《身份认同研究:观念、态度、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身份认同过程就是社会成员身份类化、社会比较和积极区分的过程,积极认同来自于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比较,身份附属的社会支持与利益资源是社会比较的重要标准。社会身份比较优势是社会成员身份认同形成的内在动因。在计划经济年代,公有制一统天下,基层党组织拥有全能的资源配置功能,个体只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保持政治忠诚,与其他社会群体比较,党员身份能够使个体获得各种利益与资源,包括经济利益、政治荣誉、社会尊重和社会支持等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单位制逐渐式微,不少党员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甚至行政事业单位流动到“两新”组织,党员身份与经济利益、社会尊重的勾连弱化,②参见程名望等:《市场化、政治身份及其收入效应——来自中国农户的证据》,《管理世界》,2016年第3期。教育及其人力资本、职业成为判断社会成员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准。调查发现,8.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体会不到党员荣誉感”是党员意识弱化的原因,5.1%的被调查对象完全同意“现在技术水平看职称、身价水平看收入、社会地位看级别、是不是党员不重要”,9.8%的被调查对象表示基本同意。与党组织相比,家庭在教育及人力资本积累,特别对求职过程具有更重要影响。③参见张文玉:《家庭社会资本、动员能力与大学生求职》,《中国青年研究》,2017年第12期。相应地,67.4%的党员将家庭安全与和谐列为人生价值目标第一位,国家安全与稳定位列第二位(66.6%)。人生最重要价值排序中的首位价值往往居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中心,影响个体第一身份选择。视家庭安全与和谐为第一价值必然会弱化党员第一身份意识。

(四)党员党内政治生活的身份实践不规范,知行统一缺乏推动力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身份实践的重要场域,也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党内政治生活是各级党组织、党员按照党章、准则及党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的政治活动的总和,包括党内教育、党员管理、民主监督等等活动。④参见陈金龙、周建伟:《论党内政治生活的内涵、要素与功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6期。调查发现,当前基层党组织党内政治生活实践不规范:

党内组织生活开展不规范。“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重要形式。”⑤《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人民日报》2016年11月3日。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督促党员干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好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教育,管理、教育、监督党员,帮助党员保持身份认知与践行一致。然而,调查发现,基层党组织从来没有按照党章要求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占1.1%,偶尔有占2.4%,有时有占6%,经常有占24.3%,总是有占65.7%;从来没有参加过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活动的占1.1%,偶尔参加占3%,有时参加占10%,经常参加占30%,总是参加的占55.4%;从来没有向党组织做过思想汇报的党员占3.2%,偶尔汇报占6.7%,有时汇报占27.5%,总是汇报占43.9%;所在的党组织从来没有“通过谈话,帮助教育、督促自己,使自己符合党员的要求”的占3.7%,偶尔有占5.1%,有时有占14%,经常有占29%,总是有占46.8%;所在的基层党组织从来没有及时对犯有错误、违纪的党员进行批评教育的占2.1%,偶尔有占3.6%,有时有占10%,经常有占28.8%,总是有占54.4%;对当前党内组织生活会召开质量完全满意占37.3%,比较满意占30.7%,说不清楚占7.9%,不太满意7.8%,非常不满意16.3%。调查结果表明,党内组织生活缺失是党员身份知行无法一致的重要原因。

党内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力,党员对党内民主生活满意度不高。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党内政治生活运行的基本规范。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才能拓宽党内民主成长空间,有效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推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强党组织的活力。调查发现,对党内民主集中制执行情况完全满意 38.6%,比较满意29.8%,说不清楚的7.9%,比较不满7.6%,非常不满意15%。从党员个体来看,只有在组织生活中体验到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体验到组织生活中的归属感和尊严感,才能认同身份职责并努力践行。然而,对当前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实现民主权利的情况完全满意37.7%,比较满意30.7%,说不清楚7.9%,不太满意7.5%,非常不满意16.2%。16.1%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党员体会不到自己的民主权利”是党员意识薄弱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员有检举揭露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评议党员领导干部,与消极腐败行为作斗争的责任和权利,民主监督权利是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对当前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情况完全满意36%,比较满意33.5%,说不清楚5.3%,不太满意7.2%,非常不满17%。党员对党内民主生活满意度不高,党员身份职责知行统一缺乏内在推动力。

三、党员身份意识培育对策

(一)加强入党动机考察,管好入口与出口关,纯洁党员身份选择动机

入党动机事关党员思想纯洁性。马克思、恩格斯对党员纯洁性问题非常关注,在《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中规定:“每一支部应对接受的会员的品行负责。”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页。“一个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能够不能够把自己的个人的利益绝对地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是考验这个党员是否忠于党、忠于革命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标准。”②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44页。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党员人数的执政党必须要避免功利色彩浓厚的投机分子进入党的组织,否则,会涣散党组织凝聚力,损害党的团结和统一。由于动机是内含个体精神层面的内容,很难客观准确地区分,但可以通过构建扎实的入口机制和顺畅的出口机制保障党员队伍的纯洁。首先要做好源头管理,在入口关培养联系人制度,认真负责地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觉悟、政治品质和学习工作,通过平时观察与定期分析,多层面多方面地调查考察,严把入口关,确保新党员的质量。同时,在出口方面完善退党机制。在党员入党之后不能放松对党员的监督和管理,应当构建上级、同级和群众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将正规评议和群众舆情、反映相结合,对于那些“满脑子都是资产阶级的和小资产阶级的观念”的“冒牌分子”,“绝不能留在党内”。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39页。列宁也强调:“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而注意提高党员质量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②《列宁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1页。总结我们党历史上整风运动的经验,加强对党员日常表现的评议与考核,以党章为遵循,以履行党员职责为考评标准,对于不按照党章要求履行党员权利义务,只关注自我利益实现的投机分子予以清退,及时处分违纪党员,是纯洁入党动机,保障党员信仰纯洁性的基础。

(二)加强思想建党,优化信仰教育机制,增强党员思想价值认同

信仰的力量来自认同。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务的根本。”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页。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实现政治信仰过程中,曾经历了三次信仰危机和信仰缺失,④参见关海庭:《中共的政治信仰是如何坚持和发展的》,《中共党史研究》,2017年第12期。进行理论创新,加强思想建党是解决危机的重要经验。新时代,须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魅力,为党组织的思想价值认同提供扎实的理性支撑。

当然,个体理想信念的形成必须依靠教育和学习。由于政治信仰的理论体系较为深奥,要根据普通党员的接受心理,优化知情意行相互协同教育机制。首先,要将深奥的理论转化成较易接受的明白通俗认知,注意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鉴于现代社会理性发达,依托宗教信仰寻求精神安顿日益减少,通过精神信仰来获得精神安慰成为主流,⑤参见彭彦琴、孙琼:《精神信仰的心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3期。要激发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情感。将马克思主义以全人类的解放为旨归的理想,放置于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中国情境中,通过党史国情教育,参观考察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体验党的光荣奋斗史,体验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解放奋斗带来的自我超越的崇高情感,通过入党仪式、入党生日等庄严肃穆的仪式教育发挥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情绪调节、安全感提升,获得归属与爱、社会支持等作用,增强情感上的认同和接受。最后,基层党组织通过组织党员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引导党员立足本职工作,埋头苦干,密切联系群众,在服务社区的志愿者活动中,在创先争优中,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确立对党的思想价值体系认同。

(三)走向政党主导的社会整合,立足党员需求培育第一身份意识

树立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对其组织成员的角色期待。党员身份若能在个体生存中凸显重要价值与意义旨归,则第一身份意识形成具有内源性力量。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党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党的利益的范围内,去建立他个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发展他个人的个性和特长。”⑦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50页。执政党首先要加强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建设,满足党员正当利益需求,强化党员身份的社会支持。要着力解决基层党组织“边缘化”问题,构建以政党为核心的,包括政党各类外围组织等在内的组织体系,走向政党主导的社会整合,强化党员身份在个体社会救助网络和参与公共生活中的地位,满足党员身份的合理利益诉求,为党员第一身份意识提供外在推力。其次,推进家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党认同的统一,为党员第一身份意识获得正当性依据。在决定人的思想意识方面,除了物质利益和需要,对于“正当”的判断和相信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家族文化强调个体对家族的服从、认同和义务。被奉为家族教育经典的《颜氏家训》,极力提倡“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家族认同是国家认同或其他整体认同的基础,正如中国古代的家长认同可扩展为君主认同一样,现代的家族认同也可扩展为国家认同,①参见岳庆平:《家族文化与现代化》,《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只要将国家认同与政党认同高度统一,党员第一身份意识建构就具备正当性依据。最后,在日常身份的冲突中加强党性教育,确立第一身份意识。日常生活中的党员个体,总要面临各种诱惑、挑战与冲突,包括与家庭角色、职业身份等诸种身份碰撞和冲突,如何解决冲突和矛盾,是磨练党员意志,践行第一身份的绝佳情景。基层党组织要及时给予关怀和指导,帮助党员理性选择,严格规范言行,强化纪律教育,增强党性修养,强化第一身份意识。

(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锤炼党性修养,改变知行脱节

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复杂而稳定的政治心理体验,是行为意向与现实行为的一致,仅依靠党员自身的修养还不够,还要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大熔炉”的锤炼:首先,以党章为根本遵循,严肃党内组织生活。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贵在经常、重在认真、要在细节”②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0页。。推进“三会一课”制度贯彻落实,按照党章党规规定开展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推进党员谈话制度和党员评议制度贯彻落实,保证党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消除怕丢面子、怕得罪人的心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按照党员规范要求进行自我检视,有助于涤荡心灵,改变知行脱节。其次,推进民主集中制的贯彻落实,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普通党员在党内选举、民主监督、党内决策等民主政治生活中的权利,提高党员参与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增强党员的民主权利意识和参与意识,在参与中提升党员的纪律意识和忠诚意识。最后,加大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力度,严肃党纪,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党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考核党员领导干部参与组织生活,履行党员身份职责情况,将考核结果作为选人用人和政绩考核依据,为普通党员的宗旨意识、党章意识、民主权利意识、忠诚意识等党员意识的知行合一提供榜样表率。

猜你喜欢

身份党组织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清华党组织公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跟踪导练(三)(5)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互换身份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