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
2019-07-19孙琦林
孙琦林
[摘 要] 体育训练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适当的体育训练将有益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发展,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但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体育训练并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学校体育训练场地的限制以及教师教学内容的单一性,学生普遍缺乏对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在体育训练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以高校体育训练兴趣培养为重点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 键 词] 兴趣;体育训练;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194-02
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主要表现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训练,并且可以从体育训练中获得成就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高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受到自身体质的影响,很多学生对体育训练缺乏兴趣,甚至存在厌学的情绪。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是保证体育训练顺利开展的基础和前提。
一、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重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中指出,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以认识和探索外物的基础,是推动人认识和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因此,在高校体育训练过程中,对学生兴趣培养有助于体育训练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热爱之心,养成定期训练的良好习惯,在增强自身体质的同时也能保证体育训练课程开展。同时,对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培养有利于增加其体育训练的效果。当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是保持积极兴趣的时候,那么其训练环节会一直保持着主动、积极的状态。体育课程与大多课程一样,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实际的身体协调能力,也需要具有大脑接收指令的能力。而学生在浓烈兴趣力量的驱动下,大脑对指令的接收能力将会更清晰与明确,同时身体的协作能力也将达到最优的状态。相反,若仅由教师进行单一的授课教学,体育课程将会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参与度为“0”,那么就失去了开展体育课程的意义。
二、影响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的主要因素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把发展社会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等内容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中规定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可以看出,我国各时期的多部法律条文的颁布以及总书记的号召,均能够体现出体育训练在大众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却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高校体育训练课程的开设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进行相关的调查后,笔者通过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体育训练观念相对落后
目前部分高校体育训练观念落后,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并未对体育训练有正确的认识;教师训练内容单一,仅留在简单的强健体魄的层面,未能达到形体美的引导及身心合一的水平,因此在教學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学枯燥及单一的局面。同时,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考试分数成为学生量化分体现的硬性指标,这也意味着不论是教师在进行体育训练教学时或是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均将训练的重心放在了考试分数上而不是体能训练中。所以,无论是教师或是学生都未注意到体育训练真正意义的存在,这也难免会出现学生对体育训练缺乏兴趣的情况。
(二)网络及科技的巨大冲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相比以前有极大的变化,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学生大多沉迷于电子设备的运用中,将本该用于体育训练的时间用于看视频或是玩游戏,渐渐遗忘了需要进行体育训练的事实;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更多的健身训练方式,可以直接通过视频进行训练学习,无须再通过传统的教师指导训练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的作用将极大地被弱化。总之,在网络及科技的巨大冲击下若不改变传统的体育训练教学方式,学生则难以找到对体育训练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较为枯燥
体育训练的内容包括体育教学与体育课外活动两部分。在现阶段大多数高校中体育课程并无相关的理论知识书籍,所有的教学内容均由教师直接指导训练完成。教师进行直接的动作指导,言传身教,学生机械地进行动作模仿,处于完全被动的状态。在教育实践经验中可以发现,师生只有处于平等教学的情境中时才能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然而在体育训练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那么学习的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其次,体育教师教学内容多是为强健体魄的动作,于当代高校学子而言,强健体魄的动作早已不能满足其需求,除强健体魄之外更多需要的是对形体美的追求以及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这是在目前体育训练内容中所缺乏的内容,因此学生上课时出现对所授课内容不感兴趣的情况也在所难免。
(四)体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体育课是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相关的体育训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课程相比文化课程而言有其特殊之处,进行体育训练时需要相关的场地与设备。但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使高校普遍存在训练场地不够用以及训练设备落后的现象。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没有相应的场地与设备,则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也随之降低。其次,多数高校中虽设有体育馆,但体育馆的使用权仅限于体育专业的学生使用,其他专业学生并无使用权,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不仅如此,高校重视文化课程建设,学校将更多的资金投放到学生的思想文化建设中去,这也极大地降低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兴趣。
三、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观念,培育体育训练习惯
孙中山有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在进行体育训练时应树立正确的观念,在心中明确“进行训练不仅仅是学校课程学分的要求,更多是为了强健体魄,满足自己身心发展需要”的观念。文化课程固然重要,可在繁重的文化课程任务完成之后进行相关的体育训练不仅可以使自己的肌肉关节得到相应的放松,同时也可以给大脑缓冲的时间,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并且学生也应把思想付诸于实践,逐渐感受体育训练带来的舒适与优势,从而养成定期进行体育训练的习惯。
(二)合理利用网络,提高体育训练效果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总体而言,合理使用网络其利将大于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观体育赛事,在观看的过程中激发内在进行体育训练的动力;其次,通过网络平台,可接触到更多不同的体育训练方式,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不同训练方式的交流,以达到帮助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同时也能满足自己自身的兴趣需要。在兴趣的驱动下,可以让体育训练更具有主动性。
(三)丰富教学内容,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应注意丰富自身的训练手段,可以采用多种训练方式相结合的体育训练课程。
其一,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反复揣摩课程教学理论知识与相关的身体动作;在缓慢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训练技能,使其动作不断标准化与专业化。其二,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育训练环境。例如在体育技能教学中多增加师生间的互动环节,改变原来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从而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三,教师进行体育授课时应注重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形成课堂评价制度,如此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其四,进行体育训练时,教师可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通过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训练的兴趣。
(四)改善教学条件,健全体育训练基础设施
改善体育教学设施,加强体育器材、设施建设是提高学生体育训练质量以及激发学生训练兴趣的有效手段。高校在健全体育训练基础设施中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不断引进相关的体育设施,完善体育设备;只有在体育设备完善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好地进行体育训练;其二,加強对体育设备的管理与维护,学校应设专门的体育设备管理与维护人员,定期对体育设备进行检修维护,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其三,拓建体育场。学校每年都有相应的教育资金,学校应在重视文化建设的同时对体育建设给予对等的重视,拓宽体育教学与训练用地,使学生有充足的训练场地;不仅如此,对体育馆的使用也应放宽准入原则,除体育系学生在日常训练使用以外,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具有同等的使用权力,并且学生会、体育社团等学生组织可以结合实地,来举办多种体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
四、结语
体育训练是高校课程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体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养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较低,因此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刻不容缓。学校应对体育设施建设给予充分重视,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基础设备建设,改善当前的教学条件;教师也应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体育训练观念、体育训练手段,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提高高校体育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袁永彦.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4):73-74.
[2]易晟江.探讨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J].当代体育科技,2014(15):152.
[3]黄强.高校体育训练中兴趣的培养途径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6,6(33):51-52.
[4]穆道魁.高校大学生体育训练中兴趣培养途径对策研究[J].卷宗,2015(10):228-229.
[5]胡仙丹.高校体育训练中学生兴趣的培养路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5(2).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