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课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2019-07-19崔延萍
崔延萍
[摘 要] 在中职学校教育体系中,历史课程占据着文化课的基础位置,是艺术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它能够起到培养中职艺术生文化素质的作用。中职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有待教师能够采取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教学方式。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引入,就满足了中职历史课当前的教学需要,能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基于此,通过依托岳麓版历史教材,探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历史课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关 键 词] 中职教育;历史教学;行为导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070-02
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入学分数要求比较低,导致中职生源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能力也并不高。中职学校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则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推进课堂教学。如今中职学校的历史课程教学就迎合了这样的教学需要,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开展了高效的教学活动。
一、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概述
所谓行动导向教学,实际上就是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核心而展开的教学方法,它强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而教师要适当发挥指导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自我发现的过程中激发潜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是符合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理念的重要教学方法,其中“以生为本”理念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作用。在中职教育中,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水平、问题解决能力、思维能力等,在这样的情况下,行动导向教学可以满足相应的要求,即行动导向教学可调动學生学习行动的积极性,实现教学、学习、实践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行动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来说,行动导向教学是符合其教学要求的重要教学模式。
二、行动导向教学在中职历史课中的教学优势
在中职学校的历史课教学中,教师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其教学优势可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以往的中职历史课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缺乏主动配合教师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因此没有收到很好的师生互动效果,往往只是处于被动听教师讲课的局面。而行动导向教学却能够克服这一问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行动起来,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主动配合,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明显可以增强。(2)行动导向教学强调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迎合了新时期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要求。学生一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通过个人的实际行动获取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在自主展示学习成果的时候,学生能够产生自主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3)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比较注重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这也是社会对中职人才提出的技能要求之一。(4)行动导向教学法比较注重学生的合作能力,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做到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5)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兴趣为导向和以能力为目标的重要教学方法,其重在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既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其可以在乐学的过程中保障自身的学习效果,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这对培养综合素质人才而言,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构建高效中职历史课堂中的实际运用
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应用能够构建起高效的历史课堂。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在中职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
在中职历史课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需要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这体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精髓。在中职历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而学生也要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之下,展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达到教、学、做相统一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岳麓版历史教材《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师生互动的促进作用,让学生展开个体的学习行动。
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语言艺术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如:“在《北京人在纽约》这一电视剧中,有比较经典的一句台词,即: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若将纽约当成是美国的缩影,那里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论及美国的成功时,他认为最值得骄傲的就是创造了美国现有一切的机制,那么这个机制究竟是怎样的?”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地走进了相应的教学氛围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个体的学习行动来判断美国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而切入点就是北美大陆的新体制。
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继续抓住时机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与学生进行合适的互动与交流。比如《“五月花号”公约》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献,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内容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五月花号上,这些移民希望北美大陆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印象,即这些移民都在梦想着能够在北美大陆构建起自由、平等以及公正的法治社会,他们追求平等与自由。这一切都需要有法律与制度的保障,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满足了这样的要求。从这个角度对北美大陆的新体制进行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新体制的内容、作用及历史意义。
(二)展开有效的课堂讨论与交流
行动导向教学是一种比较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教学方法,它贯穿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接受教师指导,形成比较清晰的学习思路,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展开的自主学习行动会更具高效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课堂讨论与交流。在《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这节课中,学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并结合课本内容,对所有的材料进行阅读与分析,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历史教学内容的解读中。学生可以用于自主阅读与分析的资料包括《独立宣言》、易中天所著的《费城风云》、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等。学生从这些材料中汲取有用的信息,并在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与讨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知《独立宣言》的发表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标志,而在建国之初所建立起来的体制就是联邦体制。
在分析材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战争结束后,邦联这一体制不断暴露出各种弊端,使美国在建国之初就必须面临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有哪些呢?”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之后,也要自主地去解决问题。在课堂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合作探究的作用,同时又兼顾学生自主独立思考的需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归纳了许多观点,如美国面临的问题有政治动荡问题、经济萧条问题、松散的邦联无力稳定资产阶级统治秩序的问题、难以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的问题等。而学生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还在不断发现新问题,比如华盛顿将美国这一系列危机的出现都归咎于最高權力机构的无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希望可以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但这真的已经足够了吗?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独立思考之后,与同伴再次进行讨论与交流。
(三)展开激烈的头脑风暴,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提醒学生注意解决课堂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发挥头脑风暴的作用,各抒己见,让历史课堂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比如之前谈及美国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学生可解决以下问题:“如果只是建立起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那么权力无疑会集中到中央,但是权力过于集中会产生一定危险,那么这个危险究竟是什么样的?后来美国是怎么解决这个危险的?若是既要防止专制问题,又要保障共和制,那么美国当时的开国元勋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会提出什么样的建议?”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展开头脑风暴的思维碰撞交流,各抒己见,将美国开国元勋可能产生的想法都呈现在课堂上。当时的南方种植园主、北方资产阶级、大州、小州之间都是利益主体,然而由于他们的利益不同,导致其在同一问题上存在矛盾。但是他们在反复讨论之后,制定了1787年这一部新宪法。
学生在展开头脑风暴的活动时,会深入当时北美洲的社会背景、政治背景之中,去探讨其中的历史真相。针对北美洲新制定的体制,学生可以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并且同样可以进行头脑风暴的思维碰撞活动,如:“美国的新体制与英国体制相比,它究竟‘新在何处?”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本节课的重要内容。从北美洲新体制的内容、原则、作用、意义等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有效掌握其中的历史知识与历史内涵,甚至在头脑风暴法指引下,学生会获得启发:“北美洲新体制下的政治体制建设对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带来哪些启发?”这就实现了学生对这节历史课学习内容的升华,有利于提高中职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中职历史课中的运用具有重要的教学优势,其会贯彻在整个历史课堂教学中,从课堂导入到课堂教学都充分体现了行为导向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实现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历史课程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耿健.中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1):109.
[2]徐炜.中职“行动导向”课堂教学实践[J].职业,2014(9):93-95.
[3]刘莉,刘丕莲.浅析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2016(9):105-106.
[4]傅夏龙.中职学校推广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2012(32):27.
[5]张书雯.中职历史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185-186.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