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应用
2019-07-19刘丽丽
刘丽丽
[摘 要] 当今社会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而且我国也已经进入“互联网+”新时代,同时它也已经迅速融入高校大学生教育发展新领域,促成“互联网+新媒体+高校大学生教育”的全新教育发展模式。以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所开展的“饮水思源”公益志愿服务项目为例,以“我是河小青、美丽湖南行”为主题探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基于新媒体平台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相关细则,并深度阐述“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具体应用。
[关 键 词] “互联网+”;新媒体平台;职业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应用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068-02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民众的诚信建设与志愿服务制度化,不断强化民众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与风险意识”。在国家政治政策引导下,这样的志愿服务建设思想也快速融入高等教育机构,它为国内大部分高校、高职院校发展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创造了有效契机,提高了该公益性活动的固有价值,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对社会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也非常有利。
一、“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现实意义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思想理念,并随之在第二年的全国互联网大会上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国家战略计划与新型产业,它全面促进了国家互联网产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我国的社会文明文化甚至是经濟的有效转型。李克强总理同时所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思想理念就希望有力结合当前的“互联网+”全新的思想理念,为国家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国民网络服务体系创建新格局。比如说,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被广泛应用的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人文文化教育建设也逐渐步入正轨,基于不同大学生的志愿服务意愿不同、社会中人们的需求标准不同,高校必须基于“互联网+”新技术理念来合理配置大学生志愿者资源,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均或资源浪费等不良现象问题。同时,基于“互联网+”新技术,也希望实现对大学志愿活动的大面积宣传与资源配置,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服务行列中,进一步提升志愿服务质量,保证“互联网+志愿服务”实用效应价值最大化。
再一点,希望通过“互联网+”新技术传递、践行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通过这样的活动化解社会矛盾,致力于对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有效维护,确保做到互联网志愿服务活动的精准化、亲切化与融合化,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最后,希望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活动”全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满足高校教育改革需要,结合传统教育模式与新媒体教育模式实现理论深层次灌输,重视社会实践过程,将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模式联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深度渗透,满足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实际上,教育者可以将“互联网+大学生志愿服务”理解为一个全新的教育平台,它拥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相对健全的志愿服务评估制度,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接受来自于学校、社会、师生的多层次考核,这对大学生与时俱进实现身心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1]。
二、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饮水思源”公益志愿服务项目案例分析
2018年,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组织开展了“饮水思源”志愿服务项目,其项目建设活动希望基于对省内河流流域的环保工作展开相关操作,结合已有经验(线下经验与线上经验)建立这一志愿者服务项目。
(一)关于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志愿服务部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课部志愿服务部创建于2017年9月,目前拥有在校注册志愿者人数610人。该志愿服务部严格秉承了学院“上善若水、求真致远”的校训校规,主要立足于学院、面向社会、围绕学院特色先后参与到省内上级水利部门及学院所组织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系列宣传活动中。同时他们还组织开展了“三下乡”水利调研活动与节水护水特色品牌宣传活动,希望响应志愿者服务的精神,实现精神届届传承,活动载体日益创新、活动内容日渐丰富。
(二)志愿服务部的项目开展总体思路分析
1.项目背景意义与活动开展的必要性
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是此次基础课部志愿部组织承办这次项目的关键。因为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洪涝灾害频繁、水资源短缺与水生态环境脆弱已经成为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严重阻碍。为了有效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进步,必须基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同时注重对水资源的节约与有效保护。目前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稳步增长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城乡建设的关键问题。我国不但缺水(城市缺水达到600亿m3),还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例如我国有700多条重要河流中的50%左右河段遭到污染,水污染同时也破坏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与交通资源,导致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严重降低。
此次“饮水思源”公益志愿服务项目中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志愿服务部专门与校内的多个院系形成了协作机制,同时学院在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志愿者服务项目中都会投入大笔专项资金作为支持,这保证了该志愿服务部每年都能坚持举办开展各种水利特色品牌活动,同时积累了大量丰富活动经验,也将团队成员团结凝聚到一起,发挥重要的协调联动力量。另外,在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引领辅助下,校内志愿者的招聘培训项目也已经全面开展实施,基本满足了校内外志愿服务的需求,并实现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全程推介建设,体现该学院志愿部较强的策划组织执行能力。
2.项目内容与特色
此次“饮水思源”公益服务项目的主题是“我是河小青、美丽湖南行”,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将大量运用到“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平台技术,拟建设“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模式,首先基于线下调研分析与科普宣讲工作开始,积极组织推广各种公共路演现场面对面活动;同时配合线上微信微博与微体验、微访谈等方式全面开展“六进”宣传活动,面向社会广大青少年及民众宣扬传播绿色生态理念。
此次公益服务项目的实施思路与方法都有大幅度创新,它希望将“爱水节水护水”以及“科学科普”两大核心元素融入“志愿实践”服务中,全面推动水利与科普互动,同时发挥线上新媒体平台的功能,进一步促进“线上线下”活动,形成相对强大且范围较广的宣传舆论氛围。
3.项目开展预期效果
该“饮水思源”公益志愿项目希望以湖南水利水電职业技术学院为发起点,大力推动院校大学生志愿活动线上及线下模式综合发展,以点带面争取覆盖长沙市3~5万民众,结合一系列的全覆盖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引导长沙市广大民众聚焦并关注国家水资源建设现状,并增强大学生以及广大民众的水危机意识,同时树立全民“爱水护水节水”的良好理念[2]。
(三)志愿服务部的项目开展具体方案
此次“饮水思源”公益服务项目的关键就在于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全面采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平台。充分利用像微信、微博、手机APP等来助力项目建设推进,体现项目活动开展的创新性、示范性与可推广性等特征。下文就主要结合“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技术+大学生志愿活动”三位一体探讨该学院的公益服务项目开展过程要点。
1.社会民众教育宣传覆盖活动
为了实现针对长沙市3~5万民众的“我是河小青、美丽湖南行”主题宣传,大力宣扬传播“饮水思源”教育内容,该院校就希望基于新媒体平台让广大民众即刻开始就投入对国家及省内水资源现状的了解过程中,首先直观强化广大民众的水危机意识,树立他们“爱水才能节水”的基本理念。具体来讲,就是在“水污染”宣讲教育环节制作大量的微视频和微访谈,并为微论坛上进行展播,同时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了约200余分钟的微体验20余场,同时还在为平台上宣传挂图图片超过3000张以及宣传展板6块左右。而远程MOOC培训讲座、SPOC小规模在线讲座、“线下+直播”路演等也为广大市民群众了解学习该公益服务项目提供了多种选择。另外,学院还提供了8场次的现场咨询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份相对翔实的宣传汇报材料。此次公益服务项目的宣传教育覆盖活动中建立了全新活动形式,积极探索“共青团+青年环保青年社会+青年志愿者队伍+青年突击队”的综合“河小青”队伍模式,同时在活动前整合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青年文明号人才资源,建立了“青”字号品牌,并发挥品牌作用,基于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活动开展为地方群众普及“饮水资源”水资源保护的教育内容。
2.开展“守望河道”分支项目活动、发现活动问题
在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守望河道”公益服务主题活动中就针对辖区内的河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守望河道”保护策略,它主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网络论坛等形式聚焦热点,针对辖区内的主要河道污染问题、公益保洁问题、巡河护河活动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观测报告河流整治的前后变化情况。在活动中,就针对巡河项目小组“河小青”开展了问题调研了解与分析研判工作,同时建立了线上反馈系统与“河小青”线上举报平台,专门启动了地方公益诉讼案件调查网络程序,即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政府监督行政机关共同协力对地方河道生态资源领域进行线上监督,并思考提出补救修复措施,主要希望结合这一线上反馈系统与“河小青“线上举报平台推动公益服务项目活动的顺利开展[3]。
三、总结
基于“互联网+”的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部希望基于多种新媒体技术平台大力推广“饮水思源”公益服务项目,融入更多地方水资源保护思想,通过团属微博、网站、系部微信公众号平台等进行前期宣传,并在活动中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实时报道直播,满足“六进”宣传要求,真正将绿色生态理念宣传推进机关、企业、地方农村、社区、校园以及网络活动中。最后在活动后期积极发掘并推介优秀“河小青”大学生志愿者人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公益服务活动达成新时代新媒体技术背景下的新人才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璇.“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以湖北师范大学为例[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5):92-95.
[2]陈英.“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研究[J].山西青年,2018(2):74-75.
[3]刘洋,宋飞朝,强怡星.高校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志愿服务为例[J].高教学刊,2018(16):165-167.
编辑 陈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