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府与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协同机制
2019-07-19赵放刘雨佳
赵放 刘雨佳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就业信息不对称、就业能力不匹配、就业保障不健全、就业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政府与高校应构建就业信息协同沟通机制、就业能力协同指导机制、就业过程协同保障机制和就业评价协同反馈机制,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9.03.008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作为国家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环节,与广大学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和谐稳定息息相关。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高达834万人,[1]在2018年820万毕业生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攀升,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景气度提高
尽管大学毕业生的总量连年增大,但基于我国招聘平台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显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景气度指数有所提升,预计2019年大学生求职的整体形势将好于2018年。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届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指出,2018年大学生就业景气度指数为2.68,高于2017年的1.78,从大学生就业的供需关系角度分析,智联招聘平台比较了2018年与2017年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指标,数据显示企业招聘的需求数量同比增长高达81%,该增幅显著高于求职投递人数同比增长的21%,企业对大学生需求数量增幅提升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景气度。[2]
“招聘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
从企业招聘层面来讲,一方面,受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诸多中小企业为缩小用工成本而降低了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而對2019年应届毕业生求职调研的数据显示,薪酬和福利待遇却是大学生在择业时看重因素中占比最高的两项,分别为73.8%和66.3%,[3]可见当下中小企业对大学生就业仍然缺乏吸引力;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驱动下,企业需求的人才结构和能力素质都发生了转变,与传统培养模式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相匹配,造成了企业招聘难的现象。从大学生层面来讲,就业能力不足、实习经验不够、工作期望过高、工作规划欠缺等主观因素问题,加上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相对优越等客观因素,“慢就业”已逐渐成了90后大学生就业的新特点,在2018年中国青年报对2009名受访者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有高达72.9%的受访者表示其周围存在着“慢就业”大学生,[4]可见大学生的择业认知与客观实际相偏离加剧了就业难现象。
二、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业信息不对称
大学生就业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了就业市场的运行效率,一方面,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够了解,单凭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绩和求职应聘时笔试、面试的结果很难全方位掌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大学生获得招聘企业相关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仅依靠校内宣讲会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解答不同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后发现岗位职责、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等一系列与预期不相符的现象,《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关于应届生就业质量的调查中显示,2017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仅有49%,在这些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本科毕业生中,占比最高的原因是认为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占比为31%,[5]这就体现了就业信息在供需双方之间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就业能力不匹配
如今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也随之不断变化,但高校传统的课程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模式并未跟上市场快速变化的步伐,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了大学生难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我国对AI等相关专业的数字人才需求缺口巨大,据新闻报道称AI相关专业的应届生年薪可达50万,对更优秀的人才甚至开出了80万的价码,但符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却“一将难求”。如何满足智能制造、“互联网+”、数字金融等新兴行业对大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新要求,不断创新高校就业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是解决就业难问题的根本。
就业保障不健全
首先,大学生是初入社会的特殊群体,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在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造成承担违约责任、出现劳动纠纷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其次,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仍不规范,市场制度并不健全,法律法规也不完善,不良竞争、就业歧视等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都进一步加深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最后,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仍需优化,尤其是审批手续复杂、流程周期过长、限制条件较多、准入门槛过高、政策落实不佳等实际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
就业反馈不及时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重点不仅是使就业数量达到预期目标,更需要不断提升就业质量,增强就业市场供需双方的满意度,这就需要长期跟踪统计大学生就业入职后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和更新学生工作变化的相关信息,获得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准确评价,通过结果的及时反馈进一步指导今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但是在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结果反馈不及时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我国对大学生离职问题的关注度不高,《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公布的2017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3%,对主动离职的原因统计中占比较高的分别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薪资福利偏低”;[5]另一方面,我国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参与主体不全面,评价方法也不够科学,难以反馈出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因而弱化了评价结果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意义。
三、构建政府与高校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协同机制
构建就业信息协同沟通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在新媒体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将政府作为企业和高校就业信息对接的桥梁,构建就业信息协同沟通机制,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效率。一是搭建大学生就业信息三方联合服务平台,利用该平台政府要及时更新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高校应建立信息完善的高校毕业生数据库,企业可随时发布招聘信息并提供岗位情况的咨询,真正做到信息沟通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及时性。另外,要落实服务平台的跨省联合办公,实现地方就业政策、企业招聘资源的信息共享,方便大学生的异地求职就业。二是落实政府对大学生就业信息市场的监督职能,政府应监督高校提供毕业生数据、成绩、简历等信息的真实性,监督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福利待遇等的可靠性,监督中介服务机构的经营资质,维护就业信息市场的公正与公平。
构建就业能力协同指导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途径,因此构建就业能力协同指导机制,一方面,要突破传统理论教学以高校为单一主体的教育方式,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为其他社会资源进驻高校课堂搭建平台,直接对接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探索开放式的办学模式创新;另一方面,要落实高校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由高校和企业共同运营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切实提高大学生就业的综合能力。构建就业能力协同指导机制还应注意两点。第一,在政府与高校的就业能力协同指导机制中,政府和高校不是简单的组合关系,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资源调控优势和高校的教学科研力量,引导社会其他主体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优势互补,形成共同促进大学生就業的协同效应。第二,就业能力协同指导机制应是一种长效的指导机制,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如大学一年级认识就业市场、了解职业选择;大学二年级开展职业测评;培养专业技能;大学三年级提供实践平台、确定就业方向;大学四年级指导就业创业、制定职业规划,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就业过程协同保障机制,优化就业政策环境
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过程中,政府与高校通过形成合力来构建就业过程协同保障机制,是优化大学生就业环境的重要路径。一是联合设立大学生就业维权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关于求职、签约、入职等就业全过程的法律咨询,打通大学生的维权渠道,保障大学生的基本权益。二是要落实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但这些政策的落地、落细、落实问题仍有待加强,要让大学生享受到政策便利、财政支持、资源供给等多方面的扶持。三是加大政府基层选调工作力度,“三支一扶”“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选调政策近年来不断升温,这些岗位虽在数量上不断增多,但吸引力却依然不足,要从解决福利待遇、生活补贴、安家费、晋升空间等大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免去大学生基层工作的后顾之忧,才能使大学生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路径。
构建就业评价协同反馈机制,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政府和高校构建就业评价协同反馈机制,是通过政府对接企业,通过高校对接学生,搭建广泛吸纳招聘方和求职方意见的反馈平台,一方面,通过用人单位对录用大学生的能力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评价,为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提供方向性的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关注大学生对工作情况和就职单位的评价,探索就业咨询、指导、实践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为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提供依据。具体来讲,一是设立科学化的就业评价体系,充分反映就业数量、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等基本信息,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合理调配社会资源,恰当引入激励政策,保障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二是成立政府与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协同工作小组,采用规范的统计方法分析就业评价的结果,结合市场需求,联合制定优化高校招生、专业配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等全过程的政策建议,让就业评价反馈作用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实践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834万人[EB/OL].http://www.jyb.cn/rmtzgjyb/201811/t20181129_121855.html .2018-11-29.
[2]2019届应届生求职形势向好平均期望月薪为5331元[EB/OL]. http://industry.people.com.cn/n1/2018/1213/c413883-30464925.html. 2018-12-13.
[3]智联独家 2019年应届毕业生求职调研[EB/OL]. http://www.sohu.com/a/282831879_170266. 2018-12-18.
[4]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调查[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8-08/02nw.D110000zgqnb_20180802_2-07.htm.2018-08-02.
[5]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