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巧降吴三桂
2019-07-19纪连海
纪连海
山海关距北京仅350公里,农民军却走了9天!李自成一边亲率大军来征讨,一边却仍对吴三桂抱有幻想,希望吴三桂不战而降,他在行军路上几次写信向吴三桂劝降。吴三桂为了迷惑李自成,派了手下6个将领前往大顺军诈降。李自成虽对六将心存戒备,但仍对吴三桂有侥幸心理。
5月26日,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吴三桂知道自己打不过李自成,他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呢?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已经与大顺政权决裂,就必须要考虑后路问题。他非常清楚,就凭自己手上的5万人马,绝对不是大顺政权的对手!
但是,吴三桂知道,他不能做出降清的抉择!您想啊,投降他与之交战了十数年的清廷,与他作为明朝忠臣的初衷相违;投降异族也与他的思想观念格格不入啊!谁愿意背上千古骂名呢?
因此,吴三桂决定向大清王朝的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借兵!吴三桂命书吏起草了一封给多尔衮的信。这实际上是一封向大清王朝“借兵”的信,而绝对不是向大清王朝投降的信。为什么呢?
第一,写信的名义。吴三桂以“亡国孤臣”的名义,恳请清朝出兵,帮助他报君父之仇,以图明朝“中兴”,恢复其统治。无意降清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
第二,双方的称谓。吴三桂称清为“北朝”,与“我朝”“中国”相对应。泾渭分明,即使明朝已亡国,他仍属明朝,與清无涉。
第三,清军进兵路线。一从“中协”即喜峰口、龙井口等处进入;一从“西协”即墙子岭、密云等处进入。这两条路线是清兵经年屡次入口征明的旧路,吴三桂却牢牢地控制着“东协”即山海关与界岭口等重要关隘。从山海关至京师便捷,独当正面进兵。从西协、中协走,已属侧翼。显然,吴三桂自为主,而把清兵置于“客兵”的地位。另外,从这个安排来看,他还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坐山观虎斗的意思。实际上他想通过自己的安排达到大清与大顺两个政权火拼,以此恢复大明江山的目的。
第四,酬劳。吴三桂郑重声明,“我朝”报答清兵“兴亡继绝”的扶助之功,不只给财物,还将“裂地”,即割让领土酬谢。吴三桂俨然以明朝的代言人身份许之以优厚的条件,此与降清毫无共同之处。而一旦出现大清与大顺两个政权火拼的局面,还哪里有什么酬劳啊!因此,这个所谓的“酬劳”实际上是假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还不能说吴三桂已经降清!
但多尔衮何许人也,他哪能那么容易就会上当而答应吴三桂的请求呢?
5月19日,进军途中的多尔衮接到了吴三桂的信。多尔衮未敢轻易相信吴三桂,他决定:第一,派人到山海关探看虚实;第二,改变行军路线,以一日一夜行100公里的速度直趋山海关;第三,调取攻城用的红衣大炮,发往山海关;第四,给吴三桂复信!
多尔衮给吴三桂的信撇开了吴三桂所提的具体条件不论,而是向吴三桂昭示了大清王朝出兵之本意,打出了“期必灭贼,出民水火”的旗号,从而与吴三桂提出的为君父“报仇”、与“流贼”不共戴天的呼吁取得了完全一致。但是多尔衮这封信的主旨,还是最后几句话,也就是劝吴三桂“来归”(投降),并以裂土封王的最高奖赏诱其动心。
看来,吴三桂的“借兵”想法没能实现。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心里面肯定特别不是滋味:前面是前来剿灭自己的大顺政权20万军队,后面是自己已经与之战斗十多年的十数万八旗精兵。自己已经与李自成决裂,而多尔衮又没有答应“借兵”的要求,反而提出了“来归”,也就是投降的条件。
吴三桂首先传檄李自成曰:“闯贼李自成以么魔小丑,荡秽神京。日色无光,妖氛吐焰。杀我帝后,刑我缙绅,辱我士民,掠我财物……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诚志所孚,顺能克逆;义兵所向,一以当十。”
然后,他又给多尔衮写了第二封信。信中说道:“接王来书,知大军已至宁远,救民伐暴,扶弱除强,义声震天地,其所以相助者,实为我先帝,而三桂之感戴,犹其小也。三桂承王谕,即发精锐于山海以西要处,诱贼速来。今贼亲率党羽,蚁聚永平一带,此乃自投陷阱,而天意从可知矣,今三桂已悉简精锐,以图相机剿灭,幸王速整虎旅,直入山海,首尾夹攻,逆贼可擒,京东西可传檄而定也。又仁义之师,首重民安,所发檄文最为严切,更祈令大军秋毫无犯,则民心服而财土亦得,何事不成哉!”
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吴三桂已经有了“来归”——也就是投降的想法。但吴三桂还在闪烁其词,自始至终没有明确说明他要“来归”!
就在这个时候,5月26日,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
李自成不见投降的吴三桂,迎接他的却是全副武装的辽兵。李自成最后一次派使者劝降,遭到吴三桂拒绝后,便布置攻关。双方当天在关外石河西(今山海关燕塞湖一带)爆发了一场激战。农民军英勇冲击,几次攻入关内,辽兵也凶悍善战,几次击败农民军的进攻,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晚,吴三桂将队伍撤回关城。
吴三桂彻夜未眠,他已感到形势的严峻和紧迫,他派佘一元等5名士绅再去见多尔衮。多尔衮虽率军到达了离山海关7.5公里的欢喜岭,但因为此时他对吴三桂、李自成都产生了疑虑,故停驻不进。多尔衮安慰了众士绅,并派亲信范文程与5名士绅一同回见吴三桂。吴三桂已顾不得再摆什么架子,他马上飞马去面见多尔衮。
见到多尔衮之后,吴三桂提出了酬谢清朝的条件,“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
也就是说,吴三桂提出了酬谢清朝的条件如下:一是寻找到崇祯的太子,在南京重建大明政权;二是双方以黄河为界,以北归清,以南归大明,两国通好,互不侵犯;三是请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历朝皇帝陵寝,也不得伤害百姓。
这个时候,多尔衮喜出望外,他这时才相信吴三桂是真心投清,他与洪承畴一起见吴三桂时,哈哈大笑,说:“天下在掌中矣!”一句话,表明他深知吴三桂的重要,也反映出他夺取天下的远大志向,他不愧为清朝一统中国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