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音乐教育中的德育功能
2019-07-19益卓拉姆
益卓拉姆
摘 要: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改革和社会转型对高职人才要求的变化,都推动了高职教育不仅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的技能人才,还应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音乐教育成为了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育品质的重要形式,以音乐作为高职院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发挥音乐在德育教育中的功能作用,是一种独特且有效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高职音乐;音乐教育;德育功能
一、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三项内容,其中的思想教育是首要的,是整个德育教育内容的基础和根本,为高职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三观奠定基础;政治教育在于使高职生形成正确的、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观念,坚持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正确;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拥有良好的道德习惯。非音乐类的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的音乐教育,更侧重指公共艺术教育。
德育教育和音乐的公共艺术教育主要重视人的精神层面,更体现主观性的认识和教育,是大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人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鼓励人们追求真善美。中国古代把音乐同伦理道德等同起来,使音乐成为国家秩序和人性向善的象征。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在著作《礼记.乐记》中很早就提出:“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其深意便是把道德品格的教育和塑造作为人类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最高端部分,而音乐则有助于其人类道德品格的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复兴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无论在思维能力方面,还是在思想和人性方面,出现了一批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历史巨人,我们当下这个时代也是一个需要巨人并且能产生巨人的时代,这正是大学的历史使命。”可以看出艺术对于现代素质教育的作用,以及素质教育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和需要。作为对素质教育起重要作用的音乐教育,对于高职学生内心的和精神的世界有着潜移默化地深入影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时代道德风尚,友善而充实的内心和情感,建立起对社会和所处环境真善美的情感认知。以职业技术为专业的高职学生,通过音乐这门艺术教育课程,可以更好地启发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责任担当和精神内涵,学到 与环境、与自然、与人等和谐相处的能力。
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特性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在本质上与德育教育相一致。音乐教育的预作用发挥,主要是通过音乐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和文化,给聆听者带来情感触动和共鸣,从而实现德育教育。音乐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说教进行德育教育,而音乐教育时通过音乐的旋律在潜移默化中对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
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策划》之中,国家教育部提出实施美育教育的关键途径和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艺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一中的音乐教育,其德育功能作用就是通过音乐进行德育渗透,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对高职学生情感、思想的强烈感染,陶冶他们的情操。现阶段,在高职音乐教育之中,音乐教育属于“隐性教育”,“隐性教育”,的特点就是以情动人而不是通过说理等方式实现教育目的。特别是在目前社会转型的时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受到物质利的影响逐渐减少,感情的贫乏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而音乐教育能够十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将审美情感内化为道德情感。
三、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德育功能
德育与艺术可互为相辅,艺术可以使德育更具象,带来更多思考,有情感和道德作为基础和支撑的艺术才能够持久发展。“音乐艺术与德育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可以成为对人类精神生活展现与衡量的价值标杆,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着眼的出发点不同,德育求善追求心灵之善之美,艺术求美,追求自然之美,世界之美。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关系千丝万缕,至善至美是最高的追求,美的本质在于求善,善是美的最高追求和灵魂。在艺术的角度来看,德育需要艺术的滋养和润泽方显其价值;在伦理的角度来审时,艺术的发展同样需要道德的基础和支撑方能久远。”
(一)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在于既可以弘扬中国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精神和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顽强生息延续不断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音乐作品《松花江上》是一首张寒晖在1935创作的抗日歌曲,歌曲以东北人民和军队的悲惨流亡为背景依据,用充满坚强而激昂的音乐旋律,唤起人们对日本侵略者的奋起抵抗,充满力量和希望的保家卫国抗争到底。歌曲激情高昂的旋律,人们在欣赏和演奏时,一种言不由衷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斗志,为了祖国和人民而浴血奋战,瞬间集爱国情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于一体,激发出共同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的使命感,从音乐中产生共鸣,产生革命斗志。音乐不仅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和斗志,内化为人的情感,人与人产生共鳴,还能无形地在长期熏陶中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远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深入人心,激发人们进取和奋斗,助推高尚道德理想的形成。
(二)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民族团结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既可以全面领略大学教育的科学之美、艺术之美、技术之美与自然之美,在各种美好的交融中,潜移默化地受思想、道德的熏陶,循序渐进地使人品格逐步完善、身心日益健康、情感逐渐丰富、艺术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和思想道德素质有效发展。冼星海创作于1939年的《黄河大合唱》,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尽管历史已久远,距今近80年。但即便在新的时代,悠扬激昂的旋律一旦响起,人们就会自觉地迸发出保卫祖国斗志昂扬的热情。在当今的红色教育和革命教育中,应该积极推动革命历史歌曲的“大合唱”和红歌大合唱,加强学生红色革命教育,在激昂优雅的红色的音乐旋律中感受历史,体验革命时代气息,深入体会到当前的生活来之不易,奏响新时代为国奋斗的心灵乐章。因此,音乐教育是德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与目的
(三)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奠定理想人格
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最能表达情感,表现形式既可以庄重、兴奋、热情,又可以悲痛、哀婉、温柔等,情感丰富,形式多样,表达途径最直接、最真切、最深刻。比如何占豪、陈钢于1959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良好的音律唤醒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委婉地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优美的旋律紧扣爱情主题,千百年来荡气回肠脍炙人口,被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作品绚丽多彩、抒情动人,赢得世界人民的盛赞。音乐教育摆脱了德育教育理论讲授的枯燥,改变了由外而内的教育路径,转变了受教者消极被动的心态,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熏陶内化人的心灵,陶醉人的灵魂,提升人的修养,加强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渗透,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
总之,在高校广泛开展以音乐教育为载体的德育教育,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艺特长、技能和修养,还可以培养开发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发现艺术之美、爱美的情操和能力,而且可以发挥艺术教育独特的德育功能,凭借艺术教育独特的愉悦性、形象性、感染性、多样性等特点,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音乐教育独特的、重要的育人功能,是高校开展德育教育和全方位育人、全面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内容。
综上所述,目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重视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水平。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代表之一,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彭燕.艺术的道德性何以可能——兼论艺术与道德的关联[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8(04).
[2] 陈一飞.浅析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功能及实现途径[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36-38.
[3] 杨丽霞.浅谈云南省高职院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3(S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