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困境与对策分析
2019-07-19徐朵
摘 要: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的主要阵地与理论高地,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地位更是举足轻重。云南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对维护我国边境稳定、民族团结,巩固国家安全意义重大。新时代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虽然得到了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云南省高校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提升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从而为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贡献“云南”力量。
关键词: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困境;对策
一、云南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意义
(一)对于维护边境稳定、民族团结的意义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在推进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莫测,社会思潮多元多样,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日趋激烈。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但也正因为高校青年学子还不具备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成为敌对势力妄图破坏我国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突破口。
从国际范围看,在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中,大量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社会思潮、价值观念以各种方式登陆中国,冲击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各种错误的、有害的信息、思潮、价值观念对高校青年学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形成非常有害的影响。
从国内情况看,市场经济带来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日常生活与世俗物质化,对崇高理想信念形成新挑战。在现代价值观念多元多样化发展形势下,如何应对并坚守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无疑是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新挑战。
从云南实际情况看,区域特征上,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全省有25个县(市)分别与老挝、越南、缅甸交界,国境线长达4060千米,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边境线长的省份。独特的区域特征赋予了云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更为重要的意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学科教育在云南高校的引领地位,才能使云南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固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保证云南高校始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保证云南的边境稳定和国家政治安全。人口构成上,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这里有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云南省居住的主要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云南的人口都在百万以上,此外云南也是我国的边境省份,边境人口组成也是很复杂的。与此同时,云南省高校学生大部分就来自于云南,其中不乏少数民族学生,所以云南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促进民族团结统一。
(二)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其理論成果需要不断创新。我们党也在新时代条件下提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达到这些新目标和新要求,需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离不开主体,高校青年学子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的潜在主体,后备力量,不管他们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都能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云南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有利于培养更多马克思主义理论拥护者、信仰者、建设者,为发展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提供后备力量。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在提出如何加强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这一时代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视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云南具体实际相结合,解决云南问题的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成果。植根于云南本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如何在边疆地区得到大众认同,如何使少数民族认同马克思主义等“云南特色”问题上更有发言权。
二、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困境
(一)地区经济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做好学科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经济为其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良好的经济环境能够促进学科教育整体环境的提升,教育设备等物质方面的要求。经济状况的不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同。
云南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于其他省份特别是沿海省份比较落后,因此云南高校的教育环境也相对滞后,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类学科教育明显落后于经济较发达省份的重点高校。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偏差,生源质量上也存在差距。云南省由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高校学生基本综合素质与发达省份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还体现在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较少,关注度与接受度不高,学科教育上存在一定难度。
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环境滞后还体现在师资力量薄弱上,落后的区域经济难以吸引师资力量,造成师资力量薄弱。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人数少,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云南省大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都负责该校的所有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但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数量又相对较少。这种矛盾带来的是教师高强度的教学压力,学生低质量的教学效果。为了应对繁重的全校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大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通常会采取外聘教师的办法来缓解这一矛盾,外聘的教师一般来自外院甚至外校,这就造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队伍良莠不齐的情况,很多外聘教师从来没有系统地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科训练,难免会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不仅止步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还应该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科研能力上,显然外聘教师是很难完成这一任务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主要以课本为依托开展公共课教学,传统教科书体系和陈旧的教学内容,人数众多的公共课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学生学习。高校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上课玩手机,缺勤等都是现今云南省高校甚至是全国大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常态。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往往报以不屑甚至是抵触的态度,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政治统治的代表,是在进行思想洗脑,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浪费时间,忽视了学习这门课程的真正意义,从而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单一教学模式相对应的片面的课堂评价体系也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片面的课堂评价体系与单一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再加上学生只追求成绩,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使云南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日趋艰难。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效果与国家期望之间的矛盾
教育部前部长袁贵仁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曾经提出, “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表达了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的殷切期望。提升思想政治课“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表达了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效果的要求,然而这两者本身就是存在一定矛盾的。提升“三率”旨在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的课堂效果,为了追求“三率”而强制要求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只会适得其反。想要学生真心喜爱马克思主义课程,终生受益于马克思主义课程应当是让学生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才能做到真正的毕生难忘。
三、云南省高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对策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大师资投入力度
学科建设是科研工作的支撑, 是科研工作的平台, 加强学科建设高校应该做到:首先, 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学科教学地位。其次, 学校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经费投入, 增强物质基础,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项建设资金。最后, 高校还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按教育部关于1:350-400配备思政课教师的规定, 云南省各高校普遍存在着较大的缺口, 必须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关怀,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云南不仅要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的高级人才也要适当培育少数民族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生,落实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相信培育少数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会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事半功倍。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学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体系改革。除了四门传统思政课之外,鼓励教师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类通识课程,开展马克思主义相关原著导读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回归到原著,构建科学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辅助课程体系。第二,重视教学方式改革创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需要“灌输”,但是“灌输”也需要技巧和方法。在“互联网+”的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也要与时俱进,采用“幕课”、“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提升吸引力。第三,适度调整课堂评价体系,课堂评价体系作為检验教师教学效果的工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容易对教学效果产生束缚作用。云南省高校应该塑造校园文化风气,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三)结合云南实际,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效果
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不应该只追求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一昧的追求“三率”只会一定程度上助长学生急功近利的学习态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当作一种任务,片面的追求分数而失去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意义。只有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真心喜爱、终生难忘、毕生受益于马克思主义理论。
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育应该结合云南实际开展教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应该只是局限于传统教科书体系和陈旧的教学内容,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育可以适当从云南实际出发,结合时代背景,利用云南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开展教学。依托于课本的同时可以适当引入云南特色,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让云南地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更多认同感与归属感。
四、结语
总而言之, 近十年来, 在中央和云南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 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时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这需要我们落实好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标准,做到贯彻中央精神不打折、结合学校实际有创新、落到实处见实效,从组织制度、教学科研、师资队伍等方面不断加强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育, 使之真正成为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8.
[2]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2.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4] 张永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6.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6] 李卫红.扎实有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4-11-26.
[7] 努力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6).
[8] 卫灵.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定位与队伍建设的调研与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01):23-27.
[9] 李宗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新思想[J].社会主义研究,2016(02).
[10] 陈锡喜.气壮理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J].中国高等教育,2014(01):7-9.
作者简介:徐朵,女,汉族,云南曲靖人,云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