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特种加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9-07-19苗思忠周大运王慧
苗思忠 周大运 王慧
摘 要:《特种加工》作为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特种加工方法及特点。本文对本科高校特种加工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教材未能紧跟前沿、实验教学安排不够合理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师生共同备课、观察实验——实践实验——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对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初步探究,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特种加工;教学改革;实验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8.199
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生产需要,越来越多的产品要求高精度、高强度、耐高温、耐腐蚀,因此对产品原材料以及加工工艺要求很高。传统的机械加工方法无法满足此类要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种加工技术应运而生[1]。特种加工不主要依靠切削力,而是利用光能、热能、电能来实现加工材料的目的。目前,《特种加工》课程已成为工科高校的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可见,该课程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未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就本科高校该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并探究改革措施。
1 《特种加工》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特种加工》作为一门专业课,部分高校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备课不够充分,不能将当前工业生产前沿技术与教材进行结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够了解。另外,该课程的实验环节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高校之间的设备差异,学生有可能对实验不够熟悉甚至高校无法开设实验课程,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效果不够理想[2]。
1.2 教材未能紧跟前沿
特种加工技术因其涉及到新材料、新工艺,所以《特种加工》课程的教学,必须紧扣科技前沿,不断更新教材。但是,本科高校的教材更新较慢,教材上的理论或许已被现有技术取代,如果任课教师在备课不够充分的情况下,照本宣科,这将误导学生。因此,高校在《特种加工》教材选择上,尽量选择最新出版的或者最新修订的教材。
1.3 实验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在《特种加工》课程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环节,对学生理解课本理论知识具有很大帮助。但是,目前高校迫于课时压力,实验教学时长不足,每节实验课安排学生较多,且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使得部分学生无法真正去了解设备,了解加工原理,了解实验过程,实验教学变成了“走马观花”的课程;另外,实验教学安排时机不够恰当,据了解,大部分高校实验教学是在理论课结束之后统一安排,这样实验就成了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兴趣不高,此外,实验课程距离理论教学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有所淡忘,实验教学效果较差。
2 《特种加工》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1 师生共同备课,把握学科前沿
科技发展迅速,教材应不断更新,但往往跟不上新技术的出现。笔者依据《特种加工》的课程教学实践,采用教师与学生共同备课模式,发现效果良好。具体教学过程如下:首先将班级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教师在每次上课之后,布置课后作业时,设置的题目就是下次上课相关的内容,要求同学们查阅资料,并且在下次上课之前,将每一组做的资料PPT发给老师,老师在自己备课的同时,也可以综合同学们的资料,在上课时,也可以邀请部分同学上讲台讲解一下自己查阅的新资料。这样师生共同备课,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特种加工》课堂活起来。
2.2 实验教学安排合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针对目前《特种加工》课程实验教学环节大都是验证性实验的现状,笔者提出观察实验——实践实验——理论教学的教学模式。
观察实验,是指在理论课之前,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对实验设备、机床结构,实验现象进行观摩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对该实验有个基本认知,并且会产生疑问,比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实验用的机床为什么是这样的結构,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实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实验专注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3]。
实践实验,是在观察实验之后,给每组学生一个实验任务,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实验现象,探究加工方法,加工特点以及规律。
理论教学,是在实验之后开展,相当于对实验的总结。一方面解释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另一方面,总结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知识,同时,对于一些加工方法,也可以结合前沿知识进行讲解,拓展学生知识面。
3 结语
本文所阐述的教学改革措施,是笔者在《特种加工》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的,较改革之前,教学效果有所改善,但仍然需要继续探索,比如如何利用互联网,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文博.特种加工对机械加工工艺的突破及变革[J].机械工程师,2017(05):130-131.
[2]贺占蜀,赵树森,王培卓,张远西.《特种加工》课程教学研究[J].才智,2017(12):59.
[3]杨浩泉,周平,贾立新,魏天翔.“特种加工技术”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6,33(04):338-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