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用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2019-07-19刘莉刘瑞任芳玲
刘莉 刘瑞 任芳玲
摘 要 本文是作者根据在我校多年从事临床医学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总结经验而提出的教学方法的改革。针对高等数学的课程特点及我校临床专业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还有临床专业对高等数学的要求,提出的教学改革,阐述了该教学法的含义和实施过程,达到让学生消除对高等数学的恐惧心理,爱上高等数学,认真学习高等数学,提高应用高等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 高等数学 临床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1我校高等数学在临床专业教学中的现状
高等数学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专业课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校临床专业的高等数学课时较少,只能讲到微积分,对于统计医学里的知识无法学到,这给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完成教学任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另外,高等数学的合班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以临床18级学生为例,采取合班上课,一个班级多达150人,由于人数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分组讨论等环节无法实施,难以避免出现纪律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影响教学的一大因素。再者,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无法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感觉上高等数学课是件痛苦的事情。
2高等数学在临床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对于当前高等数学在临床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加以重视,通过教学改革,一是让学生在培养基本的数学素养的同时,多学习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可以讲一些统计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以便学生在学习《医学统计学》时更容易理解。二是通过小班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讨论时间,提高学习兴趣。小班教学还可以使得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加地了解,与学生互动更多,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三是通过主动式的教学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有种欲望感,渴望探索高等数学的秘密。
3教学改革实施的过程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对课时及教材的改革。临床医学的高等数学只有54课时,这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来说远远不够,所以应适当的增加课时。据了解临床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只有基础课程的学习,如化学、物理、英语、体育等,专业课程很少。因此增加少量的课时并不影响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相反,在增加的课时里学习统计学的基础知识更有利于他们日后学习《医学统计学》这门课程。目前的课时只能讲微积分,因此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多讲一点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对于教材方面,应该使用医学专业的专有教材。现在的教材没有针对性,教材里除了微积分还有常微分方程,但事实上,医学专业对常微分方程的需求并不大,他们更多地是要有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因此,应该在教材里删去常微分方程增加统计学基础知识。
再次对于合班上课应作适当的调整。目前150人的大班教学给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150人已经将教室的座位基本坐满,如果进行课堂分组讨论将难以实施。由于人数较多。教师想要掌握每个人的学习状况有一定的难度。若实施小班制教学,一个班控制在50至60人,这样教师与每位学生交流的几率将大大增加,有助于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在新课时新教材的小班模式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改革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可以指定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内容,在上课时先有指定学生进行讲解;然后同学们提出问题,进行分组讨论,选取各组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解答问题,并对讲解的内容作进一步深入分析。这个过程之后,学生不仅理解了教学内容,而且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4教学改革中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改革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如教材的选取,是一项科学而谨慎的工作,需要做大量的研究调研工作。小班制的教学模式则需要有一定的师资力量等等。这些问题是现实存在的,但是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克服。
作者简介:刘莉(1985.09-),女,汉族,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形式语言。
参考文献
[1] 李忠.让更多的人了解数学的价值[J].中国数学会通讯,2002,21(02):10-14.
[2] 贺东奇,张侠,高东红.我国高等医科院校数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初探[J].医学教育,2002,36(04):15-16.
[3] 罗毅平.数学建模在医学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地位[J].数理医学杂志,2000,3(03):278-279.
[4] 劉彩云,陈忠.《高等数学》分级教学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01):362-363.
[5] 何瑞文,董季贤.《高等数学》课程改革及内容调整的几点设想[J].工科数学,1997,13(04):80-82.
[6] 李桂花,全云旭.“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6,5(13):73-74.
[7] 张鸿,陈继强,梦媛.医用高等数学的教育改革[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04):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