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信息技术教学的思考
2019-07-19张国琦
张国琦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组成的学习工具,将帮助提高学习效率,由于这些技术的现代化,在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思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比起其它学科来,更具有抽象性,对小学生来说,难学。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激发兴趣是首要环节。这里有一件事对教学会有启示。在那个只有收音机在广泛使用而看不见电视机的时代。有个师傅收了两个修理收音机的徒弟。一个根本没有对这项技术的爱好,是父母为了让他有一项技术而反复动员他去学的。另一个则是自幼就有对无线技术的爱好而自愿去学的。两人同时接受师傅的传授。一个是传授一点学一点,一部收音机,生怕弄坏了其中的零件与功能,结果半年过云了,很多知识还摸不着门,而另一个人师傅教时,他认真学,下了班回到家,把一部收音机折开通上电用电笔这点敲敲敲,那里点点,看看有何反应。印证师傅讲的是否与实际相符,在动手的过程中他发现了很多不理解的地方。当师傅再次讲解时,他提出了很多疑问。在师徒互动中,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结果不到三个月,这个徒弟就出师自己开业了。这两个人,其聪明程度应该都很聪明,但一个爱好,充分发挥了主动钻研精神。这人就有了两位教师,一位是师傅,一位是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所以在教学中,激发兴趣是最重要的。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范畴。积极的非智力因素能使笨鸟先飞。激发了非智力因素学生就会主动思考,主动去钻研,去发现问题,收集问题。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其实也在知识结构上修了很多沟渠,只是不能畅通。这时,老师只需要稍加引导,那些沟渠就连接起来了,水流就畅通了。象电路接通了一样,一按按扭,就到处都通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发挥他们的主动学习精神,有了浓厚的兴趣,再抽象的现代信息技术也不在话下。前些年,世界上搞过一次电脑黑客竞赛。中国有个14岁的学生名列前茅。激发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受现代信息技术的浓厚氛围。素质教育强调“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怎样才能使形式生动起来呢?学生喜闻乐见的有讲故事,参观体验,社会调查。如发动学生搞社会调查,把所见到的,经历的现代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好处,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便捷高效。使学生感受到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现代信息时代,要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就要努力学习各门功课,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有位老师在开展社会调查中,学生们积极参与,收集到了各种情况。例如,在医院里,自动取验血报告单,以往都是排队去医生处领取。现在有自动取件机,只需要放上条码,就自动輸出来了。银行的自动存取款机也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购物用微信支付,用支付宝支付,刷卡支付,现在街上的小摊贩都具备了二维码,供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了。高科技现代信息技术已深入到寻常百姓家了。乘公交车,打的,也可以感受到导航仪的好处。有位学生傍晚同爷爷起散步,爷爷随时都知道自己今日已走了多少步。他说是手机的功能告诉的,还有以往很多新闻只有电视里才看得到,现在智能手机里就能看到了。还有学生说,以往没有多媒体,只有粉笔加黑板上课,最多就有幻灯机。而现在,影视也走进了教室,学到《鸟的天堂》,尽管课文中描绘得维妙维肖,但同学们还是想如果能见到那些画面多好。而现在,语文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插入视频。那鸟的天堂的场面便呈现于视野之中了。课文加视频,大大提高了感受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语文课讲到红军飞夺泸定桥,在同学们的父亲那个时代,只能有图画或故事渲染氛围。而现在,语文老师可以当堂播放“飞夺泸定桥”的视频。那激烈的战斗场面是多么的震憾人心。看,大渡河上,13根铁索上的木板早已被敌人抽走,一块木板已没有了。勇士们一手抓住铁索,一手持枪射击。突然,一个战士中弹了,他仍在坚持战斗,但很快就不行了。他紧抓住铁索的手慢慢松开,掉进汹涌的大渡河里了。同学们报以沉痛的哀悼。这生动的鲜活的情境,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中,革命传统精神深深地植入了学生的心中。这就是现在信息技术中,视频媒体的好处。它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社会调查,浓烈了高科技的时代氛围,激发了学习兴趣。
当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学习的深入,操作电脑的技术不断熟练,他们就会发挥其优势,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学习方式上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这使他们在知识的获取上增大了速度,大开了眼界,提高了学习效率。但是现代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就有害处。它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电信诈骗的工具。为境外敌对势力,为腐蚀年轻一代发播有害视频,致使一些学生去访问黄色网站而受其精神毒害。当这些学生被金钱的诱惑力俘虏的时候,他们便成了敌人的帮凶,自己走入社会后就成了网络诈骗份子,成为为金钱利益的黄色视频传播份子。成了在网络上造谣生事的违法犯罪份子。所以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懂高科技信息技术,又具有高尚情操,高度的觉悟的时代青年。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并推动社会前进。
参考文献
[1] 刘解军.新课程改革评价与新标准解读分析实用全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