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教材 挖掘实质

2019-07-19陈丽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9年2期
关键词:钻研实质平均数

陈丽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动方式。教学技能中一大重要技能就是备好课、上好课,达成教学目标,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其中,备课环节尤为重要,充分备课可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充分备课,首先应该研读教材,挖掘实质。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浅谈研读教材的一些收获。

一、初读教材,确立目标

首先看教材,通讀一遍教材内容,用自己的理解来解读教材,初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确定三维目标,即确立目标——你想到哪里去?导向目标——你怎样到那里去?评价目标——你是否到了那里?思考本节课我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二、再读教材,预设教学

再读教材,预设教学,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指学习者学习的“目前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本节课需要获取的知识技能之间的关联。

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平均数”是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分析学情,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的运算含义,平均数是在此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再读教材,对比新旧两个版本的人教版教材。钻研新版教材,我认为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虽然学生在三年级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仍然比较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而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我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时,授课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一对应和减法的相关知识,但学生年龄较小,课堂常规可能不够好,学习习惯、语言表达及动手能力需要加以培养,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游戏、情境、评比、表扬等多种方式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完成,同时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和理解,以及初步应用的能力。

三、研读教材,挖掘实质

研读教材,挖掘实质,这就需要下苦功夫,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只有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教学中才能巧妙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第一是“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以及每个字句都弄清楚;第二是“透”,就是对教材不仅要懂得,更要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这就要求对教材精读细钻;第三是“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整个教材内容已经了然在胸,变成了有机整体。

这样深度挖掘算式的实质含义,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就是乘上它的倒数,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和研究算理,而不仅仅只是教学算法。

四、剖析教材,制定策略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除了继续探寻“怎么教”的问题,更要加强“教什么”的研究,构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及符合科学数学思想内涵的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体系。研究“教什么”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保障,也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进一步深度剖析教材,制定教学策略才能达成教学目标,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时,学生已经学会如何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这时利用知识迁移来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少几的问题,教学从直接的求“谁比谁多”过渡到需要转化后求“谁比谁少”,再过渡到在解决问题中,发现“在同一道题中,同一个算式可以解决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适当进行思维拓展,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用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等多种方法来分析和对比,“谁比谁多”和“谁比谁少”的区别与联系,真正弄清此类解决问题的实质。

总之,数学不只是知识技能的教学,还承担育人的功能,即培养人的核心素养。教师只有将“教什么”研究透彻了,才能拥有高效课堂,达成教学目标;只有深度挖掘和解读教材,才能全面把握教学内容,更好地落实“怎么教”及“教到什么程度”这类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在不断的钻研和学习中,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研读教材就是教学钻研的第一步,也是备课环节中最重要的一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做新型的思考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

猜你喜欢

钻研实质平均数
照猫画虎
难题
因式分解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一样的平均数
例说追及问题的解法归类
关注加权平均数中的“权”
平均数应用举隅
说说加权平均数
汉字新解
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