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
2019-07-19唐立军
唐立军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我国每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呈井喷之势,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保障大学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重要目标。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校专门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人才培养机制有所缺失,导致人才质量良莠不齐。本文主要研究新时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创新创业学科特征,探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方法,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以期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已由数量转向质量,李克强总理最早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随后又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发展潮流和刚需。我国高校毕业生受经济转型影响,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总体不容乐观。国外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早于我国,已趋于成熟阶段,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验少,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考虑国内实际情况,加快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步伐,为中华民族之复兴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1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特点
1.1整体性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受多种因素制约,政府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都对创新创业学科影响深远。创新创业学科教育工程异常庞大,不是创新和创业的简单加法,它是对难以预测的创业过程建立某种数学模型,以期学生可以在脑海中形成全面的创立企业的过程与风险因素。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复杂多变,需要结合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统筹规划,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处于不断进化状态。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强调整体性,任何单一方面的才能突出都不足以掌握创新创业能力,切实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需要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强,强强联手才能形成最大合力。
1.2开放
创新创业教育学科是一门开放性极强的学科,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从社科文学横跨数理工学。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和资源具有开放性,不局限于高校,政府教育部门、人力资源部门以及社会企业都可为其提供帮助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培养人才方面不拘泥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例如医科专业的大学生一直都以优秀医护人员方向培养,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局限于某一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因国家需求、国际环境而时时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学科。创新创业学科教育作为一门教导学生改造世界的学科,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都极具开放性。
2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2.1应试教育消磨创新热情
青年大学生心智趋于成熟,价值观体系较为完整,处于学习黄金时期,正是发挥创意和才能的好时期。但是由于大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得到应有的创新创业启蒙,学生仅存的的创新潜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分数第一的观念充斥学生生活。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为升入高等学府,疲于应对题海和试卷,生活结构方式单一,苛求标准答案的试题致使学生对生活本质认知存在偏差,缺乏多个维度思考。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事物的判断力还有所偏差,依赖于老师的判断和认知。基础教育阶段大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相对保守,但凡学生有不同于常人的想法与问题,教师为维护自身权威主导地位,会不予余力地打击、抹杀学生的想法和思考,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不敢放飞想象空间,创新热情不断消磨直至消失。
2.2高校培养方式有所缺失
首先,高校管理层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偏离正轨,理所当然认为创业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创立公司,没有社会经验、缺少资本支持的学生创业成功可能性极小,普遍不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仅把创新创业教育当做不得不完成的教学任务,致使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缺失,自上而下的概念认知导致学生越发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
其次,高校的创新创业体系还不完善,学科体系框架不合理,难以形成合力。创新创业课程大都脱离生活实践,不符合课程内在需求。受人事招聘规章限制,高校创新创业经验型教师人数较少,创新创业导师大多是理论派。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主要以讲解案例和理论知识为主,教学内容滞后,限制学生学习高度。
最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行动力有限。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是一个自由自在的学习圣地,进入大学意味着精英教育,毕业之后找一份福利待遇好的工作才是最佳出路。很多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对学习和就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创新创业意识非常淡薄,行动力不足。导致高校学生创业率较低,创业成功者屈指可数。
2.3创业支持体系薄弱
高校创新创业经费主要靠教育部经费和当地人力资源部门拨款,创新创业资金获取途径较为狭窄,社會力量参与不足。高校和当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没有考虑到学生作为创业者的内心真实需求,出台的有关创业政策不符合学生诉求,难以集中力量帮助学生成功创业。缺乏政策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犹如空中阁楼,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创新创业人才质量提升。我国的创新创业体系导向尚不明朗,相比于国外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政府、高校以及社会都积极参与的一体化培养生态,我国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还处于发展初期。
3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途径
3.1渗透创新教育价值理念
为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小学应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创新意思与想象力,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中小学可积极开展科技文化节、科技创新竞赛,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感受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中小学教师应对学生渗透创新教育价值理念,汲取最新的教育理念,打破原有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释放天赋,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不必苛求学生解题都符合标准答案,鼓励学生积极寻找不唯一答案。教师在课程设计备课阶段可准备开放性习题,培养学生开放性思考能力。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小学校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渗透创新价值理念,有助于打破升学教育导致的唯分数论,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行动力。
3.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应认清创新型人才严重缺失的现状,主动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担,认真分析研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案,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学生考核体系,以实践行动支持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应大力开展创新创业类竞赛,充分发挥创新创业中心的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应根据学生需求,改进并完善学生创业管理制度,创业导师及高校就业服务中心应全程关注学生创业过程,及时提供建议以及帮扶資金。
其次,高校应加强教师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创业老师相当于学生提高创新创业的教练,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高度。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教师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给予学生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生创新创业参与热情。高校应大刀阔斧改革人事聘用制度,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优秀从业者担任创业导师,同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到企业历练,以提高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最后,高校应建立系统的培养体系,高校需要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对于在学生创业项目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创业导师可优先评优、评职称,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调动老师教学积极性。高校应充分尊重教师教学成果,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便学生得到更多更专业的创业辅导。
3.3优化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为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高校和政府应优化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教育部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以帮助高校设立专项创新创业基金,帮助有想法的大学生获得创业启动资金,为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免去资金不足的困扰。地方和高校应紧跟国家战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做好创业指导工作帮助解决学生创业途中遇到困难,预防创业风险。高校应加强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风险评估,立项初期需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以便于了解学生项目情况,降低创业基金投入风险,以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让真正有能力且需要创业资金的学生受惠。高校应构建合理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细则,最大程度上还原学生创新创业真实能力,有助于老师及时修改教学方案,推进创新创业学科发展。
4结语
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发展时期,社会岗位数量和质量已经不能满足每年高校毕业生需求。“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时代,高校大学生应着力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针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式的不足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持体系薄弱的现状,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帮助高校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每一位大学生都能得到创业立项的机会,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 代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提升对策研究[J].知识文库,2018(04):248+122.
[2] 李淑艳.新时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和对策研究[J].才智,2017(32):154.
[3] 刘亚娟.民办高校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