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寒山区地膜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2019-07-19纳新琼

农业与技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海拔高度山区玉米

摘 要:高寒山区作物种植技术要求高,本文作者根据多年的生产经验,总结归纳了高寒山区地膜玉米的地块选择、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等环节的主要技术,供相关工作人员和农户参考。

关键词:高寒山区;地膜;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0630049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年降雨量1150~1400mm之间,年平均气温9.1~14.5℃,年日照时数2000~2300h左右。海拔高度1900~2560h之间,该高寒山区地形比较复杂,立体气候明显,低温、冷冻、冰雹等自然灾害较多,当地以玉米栽培为主,为了克服无霜期短,土地积温不足等恶劣条件,提出了地膜玉米的技术方案,提高积温,保证墒情,提高玉米产量。

1 高寒地区地膜玉米的推广价值

具备较强的增温与保温效果,塑料薄膜可以更好地接受太阳光,其辐射可以穿透地膜直达地面,升高地温。地膜导热性能较差且不透气,避免了对流与传导问题,不会因地面辐射与蒸发导致热量损失,增强了土壤的保温以及增温效果。通过实际调查发现,铺设地面的地块温度比不铺设地膜的地块温度高出约3℃,且10cm土层深处平均增温约3.86℃。同时,地膜玉米播种时期至抽穗时期,其积温也可以有效增大,在海拔1030m处进行试验,发现增加积温约270℃,这些均证明地膜玉米具备增温与保温的效果。

具备较强的抗旱节水能力,具备保湿效果。高寒地区玉米覆膜后,由于地膜不透气,其可以更好地阻隔土壤水分的直接蒸发,具备保水、抗旱的作用,改变了土壤水分的自然运动规律。保住了土壤直接蒸发耗掉的水分;提升了地面的温度,增大了土壤热梯度差,可以促使土壤底层的水分向耕地层不断移动,将土壤深处的无效水变为有效水,充分提高了土壤水分利用率;地膜内昼夜温度相差较大,白天高温蒸发的水蒸气在夜间会凝结为水珠,滴落至土壤中,之后循环确保土壤的含水量,有效满足了种子在生长膨胀期间的吸水量,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

采用地膜覆盖方法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营养水平。为高寒地区玉米覆盖地膜可以避免人畜践踏,以防雨水滴打。且相较不覆地膜的情况,土壤的孔隙增大,容重明显减小。调查分析发现,相较不覆地膜的地块,覆膜地块土壤容重轻0.15g/cm2,孔隙度增大约5%~43%。由此看出,覆盖地膜后,土壤更为彭松且水气达到均衡状态,有利于植物根系的快速生长,以便吸收更多养分。

可以促进微生物活动,加快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为地块覆盖地膜可以有效改变土壤的环境,改良水分与温度条件,使土壤中的微生物更为活跃,促进其良好生长。同时,还可以加快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在优化土壤团粒结构的基础上将无效养分转换为有效养分,增大了土壤的肥力水平。

具备明显的高光热效应,覆盖地膜可以有效增强大气层的光热效应,在增大干物质积累量的基础上提高了光合强度,也显著加强了地面的光合强度,促使中下部植株可以获得较多的高光照射,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基础上确保下层植株健壮生长。调查分析发现,地面15cm高处,晴天中午时,覆盖地膜的光反射率比不覆盖地膜的反射率高约3倍多[1]。

2 高寒地区地膜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2.1 合理布局

对于适合种植玉米的高寒地区,随着海拔的增大,玉米的产量水平也会随之增长,且地膜栽培技术更加适用于海拔在1400m以上的山区,从而有效抵御玉米遭遇低温,解决玉米生长季节短的问题。对此,在高寒山区应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并结合育苗移栽,确保玉米可以有效抵抗伏旱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阴山夹沟地带,当阳光不足时不能采用地膜栽培技术,且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陡坡地带也应不能采用地膜技术。

2.2 实行分带粮肥间作技术

高寒山区采用地膜栽培技术时应采用分带种植方法,比如对于1a 2熟的旱作山区,可以采用小麦、洋芋以及玉米套作技术。通过分带粮肥套作有效解决两熟茬口问题。同时,地块还可以采用分带轮作的方法,结合用地养地技术,在分带轮作期间确定实际带距,且在遵循宜宽不宜窄的原则上,合理设计带距。当单行种植洋芋以及双行种植小麦时,种植人员应将带距控制在1.72~1.74m之间,双行种植洋芋时,则可以适当增大带距距离。

2.3 选用杂交玉米优良组合

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可以有效利用地块中的光热水资源,且还可以提高杂交玉米的海拔上限。对此,种植人员应在结合不同山区生态特点的基础上实行玉米杂交,提升组合效果,促进玉米获得较高产量。比如可以采用比单系列组合,其不但具备较高的产量水平且抗病性能良好,可以被使用于海拔在1500m以下的中低海拔山区。贵毕303组合具备高产且抗逆性强的特点,一般被种植于海拔高度在1600m以上的山区。通常情况下,高寒山区玉米种植期间采用地膜栽培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光热资源的利用率,但注意的是,在种植组合品种时,应增加一个熟期[2]。

2.4 建立合理的作物群结构

作物群结构直接影响着玉米的产量水平,对此在玉米种植期间,相关工作人员应建构合理的作物群结构,单一作物结构;多种作物结构。采用单一种植结构时,种植人员应合理控制种植密度,且合理采用计算机模拟仿真系统,在结合玉米种植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种植密度,确保实际种植效果。当海拔高度大于1800m时,应采用4200~4400株的种植密度;当海拔高度在1600~1800m时,应采用3700~3900株的种植密度;当海拔高度在1300~1600m时,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2.5 合理施肥

在地膜玉米的种植过程中,施肥属于十分关键的环节。因此在地膜玉米的种植期间,种植人员应在结合种植面积、土壤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使用化肥与农家肥。调查分析发现,农家肥不会明显提升玉米的种植产量水平,但其可以有效改善土壤情况。为了增加农家肥的施加量,种植人员应采用粮肥间作的种植模式,在种植玉米的同时加种鲜草,并利用秸秆还田技术得到更多的熟肥。种植人员除了应增加农家肥的使用,且还应适当施用化肥,在考虑海拔高度的基础上,结合土壤的实际情况增加磷肥的使用,提高土壤肥力。

2.6 适时播种

种植人员在播种玉米时应选择合理的播种时间,且一般采用早播方法,播期与玉米的种植产量水平存在一定关系,由此种植人员可以在低海拔地区采用地膜玉米种植技术,并在3月中旬播种。而在中高海拔地区,种植人员则应在3月下旬—4月上旬开始播种。

2.7 提升地膜质量水平

高寒地区的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具备保温、增温以及保湿的效果,且地膜质量直接决定着其实际功效,因此在玉米种植期间应采用地膜栽培技术,提升地膜的质量水平,确保其符合标准要求。比如應在12cm范围内起垄,且要细平整地,地膜应紧密贴合地面,种植之后注意拉紧。采用地膜玉米种植技术时,种植人员还应做好地膜的保护工作,严格遵循相关的种植规范,以免种植期间出现地膜破损问题[3]。

3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高寒地区玉米种植过程中,地膜栽培技术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种植人员在栽培玉米时应合理设置布局,并在严格控制地膜质量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施肥,提升高寒地区玉米的产量水平,增大种植人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水平。

参考文献

[1] 方运生,罗建华,刘定和.高寒山区马铃薯——地膜玉米立体间套高效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14(09):31-32.

[2] 扎西拉姆.高寒山区玉米覆膜栽培技术的运用及推广[J].农技服务,2017,34(03):57.

[3] 张顺福.高寒山区马铃薯套种玉米的栽培技术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0):28,30.

作者简介:

纳新琼(1968-),女,大专,中级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海拔高度山区玉米
收玉米啦!
故障状态下纯电动汽车环境压力及海拔高度估算方法
《山区修梯田》
山区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