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朗读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019-07-19王娅宁
王娅宁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本文将对如何在初中教学中提升语文朗读教学的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以促进初中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合理安排朗读时间
当前我国大部分初中学校的课堂教学时间为45分钟,有限的时间内,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识,有时还需花时间来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朗读教学能利用的时间并不充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步骤进行重新的规划,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保证朗读教学的开展。
教师在讲解课文《故乡》的过程中,可以先给予学生10—15分钟的时间,通读全文,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章理解性朗读,并能够转述出文章的内容。文章主要介绍了鲁迅先生回乡之后的情景,但是鲁迅先生最有感悟的事情可以单独提出来介绍。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朗读教学的环节,节省掉后面分析课文的时间,既能够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学生完成首次阅读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例如,鲁迅先生文章最开始地方的环境描寫读出来让你有什么感觉?你读到“闰土”的描写片段时有什么样的形象在你眼中浮现?你读到长大后的“闰土”时心中有什么样的感觉?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式的对文中主人公“闰土”的形象以及特点进行解析,一点一点地读,一点一点地分析,以此增加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二、个性化的朗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性因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特点进行分析,并以此为依据,为学生制订合适的朗读要求以及学习目标。教师还需要对课文内容的风格以及体裁进行分析,制定出不同的朗读计划以及朗读目标,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猫》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全文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整体内容与风格,为学生制定出如下朗读目标:首先,同学们需要带着感情进行课文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明确作者的写作心境以及写作背景,分析小猫的性格以及作者儿时的性格。
当教师布置完教学目标后,学生便会有目的地进行学习,以此集中自身的学习注意力,在提升自身朗读能力以及朗读质量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能力,促进自身的综合化发展。
三、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
初中阶段的学生并没有较为成熟的学习技巧以及学习习惯,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管理以及指导,辅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以及朗读技巧,促进其提升自身的学习质量。
比如,当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白杨礼赞》的过程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白杨树以及高原的:用“无边无垠”写出了高原的广袤与空旷、用“参天耸立”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当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自己的想法来断句朗读出来,同学一定会有不同的方法,再让同学们比较选出最好的断句方式,当然,教师应该起到引领作用,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四、注重范读的整体作用
很多同学其实不太懂得有感情的朗读和普通朗读的区别,就像英语语感的训练一样,同学们在拥有好的语感情况下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感觉。但是这要求有一个好的范读来引导和训练同学们拥有好的语感。教师要做好范读工作,给学生一个好的引导。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会在无意识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朗读习惯,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中纠正自身的语音语调以及对文字的错误读法。
在教师讲解课文《昆明的雨》时,可以配合多媒体应用来让同学们快速进入情绪,在教师领读时播放雨水滴落的声音,并播放图片,领读之后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范读断句,尝试自己试读,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五、营造良好的朗读情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以及朗读情感,提升学生的朗读质量。
以《昆明的雨》为例,在朗读过程中,可以根据文中不同的情景来搭配不同的图片来增强文章给人的冲击力,文章出现了杨梅,缅桂花等事物,描写得惟妙惟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准备,为课文提前寻找适用的图片、音乐等,来增加文章的丰满度。《荷塘月色》也是描写景物的文章,只是坐在教室中听课的学生并不会有带入其中的感觉,教师通过夜晚荷塘景色的短片或者图片都可以使学生更好进入状态去感受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钟吾中学(2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