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体会
2019-07-19周剑萍
周剑萍
(太仓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江苏 太仓 215400)
通常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大多数病情急、变化快,而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疾病,具有发病急、致死率高、病情危重等特点[1],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护理技术之外,还要有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从而能够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为此我科室群策群力,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了优化和演练,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入选的患者都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再根据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58.3±4.1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0.5-12.2h,平均时间为3.11±2.75h;研究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0岁,平均年龄59.5±4.4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0.5±12.3h,平均时间为3.10±2.77h,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给予我科室常规的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内容包括:接到120电话后,医护人员到达现场给予针对性的处理后,并尽快护送至医院,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给予急救治疗和术前护理并护送至导管室,术后患者转至病房再给予进一步治疗和护理。
1.2.2 研究组
研究组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具体内容包括:①优化院前的抢救工作,接到120电话后,迅速准备好用物立即出诊,并通过电话询问患者相关情况并指导家属做相关急救措施,到达现场后,在评估患者病情并给予对症抢救措施后尽快转运到医院,并通知相关医护工作人员做好准备;②患者到达急诊室后做好接诊工作,开启绿色通道,可以先给予抢救再处理挂号缴费等事宜,指导患者取舒适卧位,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抽血、连接心电图等措施,待明确诊断后,立即在患者左下肢建立静脉通路,做好术前准备,并通知导管室做好准备;③安全转运和交接,再次评估患者病情及转运过程中所需的抢救仪器、物品及药物,并向家属相关注意事项,由医护一起送患者至导管室,并详细交接好患者的情况和做好护理记录;④做好患者术后护理工作,患者返房后,做好交接班工作,监测患者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嘱患者注意休息,保证睡眠质量,给予饮食及运动指导,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好心理护理,遵医嘱用药并做好记录,鼓励家庭支持系统的参与,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抢救时间、转运时间及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方面有无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在抢救时间、转运时间及抢救成功率方面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在抢救时间、转运时间和抢救成功率方面,研究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在抢救时间、转运时间、抢救成功率方面比较
2.2 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度方面比较
应用我科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测评,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护理满意率29例(96.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5例(83.3%),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机体冠状动脉出现急性闭塞,导致血流中断,引起局部发生心肌缺血、心肌坏死的一种极为危险的疾病[2],该病特征是起病急、变化快,如果抢救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都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而且急诊科收治该类患者比较多见,如果急诊室抢救流程不合理,人员配合不默契都有可能影响抢救的效率和时机,增加医患之间的矛盾,而合理的护理流程是提升此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3]。根据本研究显示,我科通过优化院前的抢救工作、做好接诊工作并开启绿色通道、安全转运和交接、术前术后的护理干预等措施,使得整个救治流程更加合理、更加明确、更加科学,通过分工合作,大家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不但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有效缩短了患者的抢救时间和转运时间,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有效的保证了护理质量。综上所述,对急诊护理流程进行优化,充分体现了在抢救患者工作中的有效性,作为急诊科管理人员,除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更应该重视平时的培训、演练和考核,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